回覆列表
  • 1 # 冬雨AK

    反艦導彈取代可火炮的地位

    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口徑火炮是各型別戰艦的主要武器,因此為了提高攻擊力,戰艦都儘可能多的裝備艦炮,一般採用前2後2,前3後2........的炮塔布局,二戰結束後,隨著導彈和雷達技術的進步,導彈的攻擊距離 準確度 威力都大大超過火炮,火炮的作用逐漸下降。

    火炮技術的進步,艦首一門火炮足以滿足需求

    雖然尾炮取消了,數量減少了,但是因為火炮技術的進步,射速 射程 威力 準確度都大大提高,例如中國052D驅逐艦上裝備的H/PJ-45A 130mm 70倍徑艦炮,射速據說達到了最高45發/分鐘。

    為直升機上艦騰出空間

    雖然尾炮取消了,但卻增加了直升機平臺和機庫,這樣可以增加艦艇反潛力量,還有救援 搜尋 交通的功能

    所以,艦炮地位的下降,火炮技術的進步,以及直升機上艦,導致現代驅逐艦 護衛艦不再需要安裝尾炮

  • 2 # 國平軍史

    戰後,隨著反艦導彈、防空導彈、反潛導彈的裝艦,海戰的形式實際上是以導彈為主了,當然反潛魚雷大都還是保留的,艦炮的作用和地位的下降實際上是非常明顯的。

    但艦上副炮的作用卻大大提升了,一般用多管近防炮系統,取代了戰時的雙聯裝甚至4聯裝小口徑高射炮,主要是用來對付來襲的各類反艦導彈,提高戰艦在戰時的生存率,同時也能攔截海上的快艇等高速小目標。

    此外,隨著反潛直升機的誕生,成了驅逐艦和護衛艦航空反潛的主力;因此, 戰後有許多驅逐艦和護衛艦,在保留前主炮的同時,改裝是留拆除了後主炮,安裝了直升機機庫,留出了直升機起降平臺,以及直升機起降輔助裝置設施等。

    現在,潛艇對水面艦艇的威脅越來越大,因此,所有新研發裝備的驅逐艦和護衛艦上,直升機庫、反潛直升機、直升機起降平臺、包括3聯裝反潛魚雷等反潛裝置設施等,都是艦上的標準配置,幾乎都缺一不可。

    有的艦艇依然保留有傳統的火箭式深彈發射裝置,除了反水下的常核潛艇以外,必要時還能攔截來襲的水下魚雷,以及對海上近距離目標的直接打擊。

    綜上,當下的驅逐艦和護衛艦,一般僅保留艦艏一門單管或雙管前主炮,以及若干多管近防炮系統,少數則保留單管或雙管小口徑機關炮,用來防空和對海射擊。

    幾乎所有驅逐艦和護衛艦,都不再配備後主炮,此位置留給了直升機庫和直升機起降平臺,從而增強艦艇的航空反潛能力,魚雷發射則管大都予以保留。

  • 3 # 鷹鴿分析

    現代作戰艦艇基本都只保留了艦艏一門大口徑艦炮,原來的副炮被近防炮所取代,基本上步入導彈時代。

    海戰裝備經歷了帆船時代的弓弩、少量火炮到蒸汽時代的大艦巨炮發展,二戰後隨著導彈武器技術成熟,逐步被各類導彈和攜帶現代武器的航空器所取代,發展到今天以導彈為主體的階段。

    傳統的防空、反艦、反潛以及對陸作戰基本上實現了導彈化,保留下來的主炮也呈現出多用途發展趨勢,副炮則主要用於末端防空反導攔截,兼具一定的對海上目標打擊能力。在武器裝備構型上,傳統的後炮陣位被直升機甲板所取代。

    這是現代海戰作戰樣式綜合發展的必然結果。

    傳統火炮無論是從威力、射程還是多用途等多方面都遠不及導彈武器,當前國際上驅護艦主炮的口徑主要集中在76-155mm區間段,比較有代表性的當屬中國的H/JP-76型76mm艦炮、法國的T-100C型100mm艦炮、H/JP-130型13mm艦炮以及美國DDG-1000使用的AGS 155mm 62倍徑先進艦炮等。

    這類艦炮兼具了防空反導、對海攻擊以及對陸火力支援等多重作戰功能,比如H/JP-176型艦炮能以每分鐘134發的速度向目標連續發射70發炮彈,有76mm的AK-47之稱,射速遠高於火炮時代的艦炮;在打擊距離上美國的AGS 155mm 62倍徑先進艦炮最遠射程可達185公里,相較美軍現役MK-45Mod4型艦炮,裝藥量是其3倍,持續發射能力是2.5倍,齊射壓制能力為4.5倍,從射程、裝藥量還是射速上都達到空前,遠非火炮時代艦炮可比。

    現代艦艇副炮主要以各類近防炮為主,諸如歐美使用的密集陣近防系統、荷蘭的守門員近防系統以及中國的730和1130型近防系統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中國1130型有“萬發炮”之稱,其射速達到驚人的上萬發,具備較強的掠海目標攔截能力。

    另外,現代小型作戰艦艇上還裝備了部分小口徑火炮,主要用於執行對空抗擊、反恐、反海盜等非傳統任務,配合以先進的光電、雷達火控系統,打擊精度和效率達到空前,遠高於火炮時代艦艇使用的小口徑機關炮;例如中國056型護衛艦上使用的單管30mm自動艦炮就是典型代表產品之一。

    在艦艇構型上,現代艦艇艦艏B炮位、中後部甲板和直升機機庫等部位一般都可作為防空導彈系統的安裝位置;艦尾部分多以直升機甲板為主,但也有部分艦艇是例外,諸如中國引進的俄製現代級驅逐艦就將直升機甲板前移直中後部二層甲板上,後部保留了一門130mm艦炮;這主要和艦艇各國艦艇設計理念有直接關係。

    但總的來講,現代艦艇主體以導彈武器為打擊手段,傳統火炮的作戰運用僅限於部分對海小型目標打擊以及對岸火力支援任務,且呈現出多用途發展趨勢;隨著火控技術、自動化技術以及艦炮冷卻技術的發展,現代艦炮在射速、毀傷威力以及射程打擊精度上都遠優於火炮時代的艦炮。

    艦空導彈的射程涵蓋了200公里範圍,射高也增加至25公里左右,部分型號達到了30公里;反艦導彈打擊範圍拓展到五六百公里,甚至更遠,美國正在開發射程達到1000公里的反艦導彈,打擊空間早非火炮可比擬。

    潛艇技術的發展,反潛成為現代艦艇的主要作戰任務,這就需要提升艦艇的反潛能力,而航空反潛是主要發展方向,傳統艦尾的主炮位置逐步被直升機甲板所取代,可以搭載1-2架艦載直升機;可以擔負反潛、中繼通訊以及搜救等任務,大幅提升艦艇作戰靈活性。

    由此可見,火炮被取代是導彈技術、火炮技術、反潛技術以及艦艇設計技術綜合發展平衡後的必然結果,沒有後炮也是理所當然的。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對於現代軍艦來說,火炮並非主要武器,大炮鉅艦時代的戰術、設計、理念都已經被淘汰到歷史的雲河中去了。崇尚導彈、雷達技術和遠端打擊手段的現代海軍驅逐艦、護衛艦,作戰距離動輒成百上千公里,根本就沒有多少艦炮發揮的地方。

    對現代軍艦而言,艦炮只能是作為一種功能性火力存在,負擔下近程的威懾、應對下有可能出現的近距交戰情況、參與下近程防空,再掃掃雷、炸炸魚也就差不多了,它的戰術定位與一、二戰時期的炮艦主炮截然不同。

    曾經的大炮鉅艦時代,炮火的射程、散佈、威力決定了軍艦的戰鬥力,你的炮能打多遠,炮彈散佈的方式和密度如何,炮火能給對方造成多大殺傷,是軍艦無可迴避的戰鬥指標。人們也只有很粗略的雷達觀測技術,大部分時刻需要偵察機、光學觀測甚至計算活動來偵測敵艦,因此很多戰鬥都發生在有限的儀器觀測範圍內,距離相當近。

    當時的軍艦除了火炮外,也沒有別的遠端武器,交戰距離時長被拉得很近。比如德軍擊沉英國“光榮號”航母的戰鬥,格奈森瑙和沙恩霍斯特戰巡追著航母暴揍,兩艘護航的驅逐艦“熱心”、“阿卡斯塔”衝上去解圍,它們在不斷的機動躲避中,透過拉煙、雷擊和不間斷的炮火打得兩艘戰巡灰頭土臉,這時候多一門甲板炮,它們就多一份壓制和反擊的能力。

    然而現代還會發生這種戰鬥嗎?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不會衝鋒,熱心和阿卡斯塔也不會抵近拿命解圍,雙方更不會被互相接近到視距範圍,一切炮戰戰術毫無用途,前後佈置的炮位也沒有任何發揮的餘地。倒不如讓後方炮位變成發射單元或機庫。

    現代導彈驅逐艦、護衛艦的主武器是它們身上的發射筒和發射單元,一個通用發射單元可以負擔反艦、反潛、防空、反導、對地攻擊等多重任務,只需要更換上相應的彈種即可,功能十分強大。而現代雷達探測技術再加上航空探測技術、衛星探測技術,幾千乃至上萬公里的艦艇作戰早已成為現實,別說給驅逐、護衛裝兩門炮,就算裝10門,100門又能怎樣?哪怕是這些年炒得熱火朝天的電磁炮,它的存在意義也只是個遠端經濟打擊方案,並不能挑戰導彈的地位。

    再者,驅逐艦、護衛艦大都有戰鬥群編隊打擊\護衛的職能,你能想象一艘“佩裡”或“伯克”拖著滿身的炮管在航母周圍遊弋的場景嗎?倘若與對方打起了艦隊戰,難道讓它倆丟了航母不管,衝個幾百上千公里找人打炮?新型伯克級連“密集陣”都不要了,難道能說它防空能力差?

    再加上現代驅逐艦、護衛艦普遍馬力強勁,機動效能十足,尤其是那些採用了燃氣輪機的軍艦,衝刺效能令快艇都要汗顏,即便遭遇了近距離作戰,它們也可以從容的透過機動性佔據有利戰位,根本不在乎船艉是不是多門火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歲的上班族女性,如何穿出自然舒適、知性得體的秋季穿搭?有哪些博主的穿搭可以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