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國逐鹿
-
2 # 初心如舊
諸葛亮臨死前為啥要殺魏延,真的是魏延不死,蜀國必亂嗎?
這提問沒道理,因為無論三國演義,還是魏延傳,魏延都不是諸葛亮臨死前下令殺掉的。而是諸葛亮病逝之後,由於魏延違反諸葛亮遺命,拒絕執行斷後掩護,自行帶隊伍燒燬棧道, 先行把住南谷口,是馬岱奉楊儀之命,帶兵斬魏延父子於漢中,與已經去世的諸葛亮沒一毛關係。
不過,提問後半問,卻比較符合事實。因為按照當時的情況,魏延燒棧道,拒大軍,並倚老賣老,以資格資歷,勇猛武力,挾制諸葛亮臨死任命的楊儀,費禕,姜維等,看魏延傳最後給魏延的辯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這裡說,魏延實際是想殺楊儀,並不是真想背叛,但以雙方對峙形勢看,極有可能擴大成內部軍事叛亂。因為諸葛亮一死,魏延成了職位高,武藝強,首屈一指的人物,誰也不服,在劉禪身邊的蔣琬,都帶宿衛營趕往前線,可見形勢還是很危險的,虧了當時司馬懿沒有乘勢進攻,如果魏國攻擊,蜀國當時就有亡國可能。
作為魏延,既然說受諸葛亮壓制多年,但諸葛亮已經死去,那麼多年都過來了,為啥就不能再忍一時呢?魏延如靜下來細想,以自己的性格能力,能擔任諸葛亮的職位嗎?要是魏延妥善處理這件事情,雖然說代理諸葛亮可能不大,但高官厚祿,光宗耀祖總沒問題吧?比起斬首示眾,誅滅三族強了多少倍!(13:45)
-
3 # 七月的陽光0123456
關鍵是和楊儀不和。還有胃炎誰也不服。胃炎最尊敬的是劉備,最佩服的是關羽,張黃趙馬也能鎮住胃炎,最後諸葛亮是胃炎最不敢惹的,但他們一死,胃炎誰都不服啊。包括阿斗也不服啊。胃炎掌了軍權,只給成為類似董卓曹操一樣的權臣,讓阿斗這皇帝當的不舒服。所以設計除了,也在情理之中
-
4 # 鄺生24
魏延是劉備死後諸葛亮必殺的第二個人,趙雲法正死後,能真正保護劉禪和蜀國只有魏延了。北伐肘,魏延是副總兼先鋒,諸葛亮無權殺他,只能死後處理了。
-
5 # 歷史總探長
魏延被誅殺一事,在史書中的記載也並非是諸葛亮誅殺,而是死於和楊儀的內訌之中。
諸葛亮在魏延、楊儀他們兩個人之間,可以說是文臣和武將的調和劑。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是有著開府治事的權力的,而在諸葛亮的府中,魏延和楊儀又是極為重要的兩個人,他們兩個人一個是丞相司馬,一個是丞相長史。
一文一武可是說是諸葛亮的左膀右臂,可是正是這對左膀右臂卻經常掐架。
楊儀作為文官,性格狹隘。
魏延作為武將,性格火爆。
這樣的兩個人長時間在一起,人際關係只會越來越僵化。史書中所記載的是楊儀在諸葛亮病逝之後,和先鋒部隊的魏延起了衝突,最後兵戎相見,魏延最後被殺。
但是魏延的被殺卻顯得略微蹊蹺:
諸葛亮明知道他們兩個人有矛盾,為何還不將權力交由一人之手,反而讓他們分割權柄?
魏延素有北伐之志,為何諸葛亮會將撤軍的事情僅僅對魏延有所隱瞞?
這兩件事的蹊蹺之處的關鍵點在於諸葛亮是否真的在匆忙病逝之前,安排了撤軍回蜀一事,如果當真安排的話,那麼諸葛亮心裡面最為真實的想法是想要將魏延和楊儀雙雙除掉。
如果諸葛亮在匆忙病逝之前未有及時安排後事,那麼一切的真相也就大解了。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史書所記載的諸葛亮病逝之前和身邊眾多的人都商量了退兵一事,可是唯獨沒有和魏延吩咐,這是何意?怎麼會如此的蹊蹺?
所以正確的解釋應該是諸葛亮根本沒有來的急安排撤軍一事,就病逝在了五丈原。
而楊儀、費禕、姜維等是合夥算計了魏延,致使魏延的死亡。
我們可以看一下蜀漢政權丞相後來的繼承人,他並不是這裡面的任何一個人,而是蔣琬。
誘殺魏延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楊儀、費禕貪戀丞相大位,姜維貪戀軍政大權,他們想要奪取的東西雖然不一樣,但是他們的最終的終極目標卻一一指向了魏延。
可是讓他們三個人所失望的是,最終蜀漢政權的真正的傳承這是蔣琬,而並非他們三個人中任何一個。
魏延之死也許是一場蜀漢內部奪權的陰謀殺,但是更多重要的是蜀漢內部看似明朗、客氣,其實更多的時候都是暗藏殺機,相互勾心鬥角。當然了魏延的性格也在他被誅殺的過程中有一點點影響了他一生的宿命。
其實,我們看楊儀對於魏延死後的態度就可以看得出來: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魏延即便是被馬岱砍下了腦袋,可是楊儀仍然覺得難解心頭之氣,用腳狠狠的踩在了魏延的腦袋上,狠狠的大罵了一番,如此胸襟怎麼能承繼丞相之職?
楊儀性格之陰險,心胸之狹隘,最終也導致了他的抑鬱自殺。
至於說“魏延不死,蜀國必亂”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無稽之談,魏延在蜀漢政權中的功勞不小,但是對於魏延此時的魏延來說維護蜀漢政權的既得利益才能夠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根本不可能存在魏延擾亂蜀漢政權的可能性。
回覆列表
魏延自文長,劉備佔領荊州後,魏延歸降,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之時,魏延屢立戰功,被封為牙門將軍。劉備攻取漢中之後,有任命魏延魏鎮遠將軍,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曹魏從未敢來犯。諸葛北伐之時,魏延屢次征戰,戰功卓著,也曾建議諸葛亮給他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小道直取長安,但被諸葛亮否決。
諸葛亮因魏延是背主投降劉備,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魏延也一直未得到重用和認可,並且受諸葛亮的監視。234年諸葛亮病重,召集楊儀、馬代等文武商議後事,死前諸葛亮認為魏延必反,即使魏延不反,蜀國也必將陷入混亂,因此秘令楊儀馬代將魏延處死,後來魏延又被夷三族。果真如諸葛亮所說魏延不死蜀國必亂嗎?筆者認為並非如此,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諸葛亮為何會認為魏延必反,一定要殺之以除後患。
其一魏延因殺主投靠劉備,諸葛亮認為日後魏延必反。魏延本為韓玄的部下,劉備佔領荊州後,命關羽攻取長沙。老將黃忠誓死抵抗,黃忠與關羽三次交戰,你來我往不分勝負,韓玄認為黃忠有意放過關羽,意圖謀反,要處死黃忠。魏延魏黃忠打抱不平,認為韓玄猜忌忠良,斬殺韓玄,與黃忠一起投靠劉備,諸葛亮也曾建議劉備殺掉魏延,但劉備因愛其才,委以重任。自此以後,諸葛亮認定魏延早晚必反,派人日夜監視魏延。
其二諸葛亮與魏延的辦事風格南轅北轍,矛盾重重。諸葛亮用兵處事講究穩重,甚至有時候做事有些刻板,尤其是在軍事上,諸葛亮講究循序漸進、步步為營。而魏延用兵不走尋常路,善於投機取巧,容易貌進。魏延雖然用兵靈活,是一位董兵法的將帥,但性格過於孤傲剛猛。因此諸葛亮與魏延經常矛盾重重,第一次北伐,為了“兵出子午谷”一事,就有矛盾。因此諸葛亮也早就看魏延不順眼,重要的大事,都不找魏延商議。
其三魏延不懂為人處事,經常以位高權重欺壓他人。魏延雖然是位難得的將才,但卻不懂為人處世,性格也剛愎自用,經常得罪他人,但因魏延位高權重,有武藝超群,其他的官員都不敢得罪,讓他三分,但背後大家都痛恨魏延。唯獨楊儀敢和魏延對著幹,有一次魏延楊儀起衝突,魏延用劍指著楊儀打罵,氣的楊儀痛哭流涕,找諸葛亮評理,諸葛亮也是儘量調節二人的關係。
魏延戰功卓著,資格最老,諸葛亮死後必然沒有人能夠駕馭,這也是諸葛亮殺魏延的一個重要原因。劉禪繼位後,無虎上將基本上都已去世,後來趙雲也病死在家中,諸葛亮病死前,魏延已經是三軍中資格最老的將帥,而且手握重兵,在軍隊中也很有威望。因此諸葛亮料定,他死後必然沒有人能夠約束魏延,即使魏延不謀反,也必然導致蜀國大亂,諸葛亮早就有除掉魏延的計劃。
其次分析魏延死後蜀國是否太平。
其一魏延被以謀反的罪名處死,後來又被楊儀夷三族。魏延死後,楊儀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封賞,劉禪任命蔣琬為丞相,軍政大權有全部交給姜維。這也讓楊儀憤憤不平,終日牢騷不斷,看誰都不順眼,滿朝文武都離楊儀遠遠的,楊儀還經常誣告他人,劉禪忍無可忍,將楊儀處死。後來姜維九次北伐中原,幾乎將蜀國的國力掏空,劉禪又寵信宦官黃皓,不理朝政,可以說魏延死後,蜀國一片狼藉,國力每況愈下,由於黃皓欺上瞞下,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百官們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後來劉禪驚慌失措,投降鄧艾。
顯而易見,蜀國並沒魏延的死而變得太平。劉禪的無能,宦官專政,殘害忠良等等,斷送了蜀漢大好河山。假如魏延沒有死,黃皓沒有得勢的可能,鄧艾更不可能有機會偷渡陰平,也許蜀國會更長久一些。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