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寶寶小影片
-
2 # 可可小愛
道德品質的培養,是中國從古至今都非常重視的教育內容。
對於孩子的道德發展,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以身作則是最好的引導方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育兒。我們想要促進孩子的道德發展,作為父母首先要做好帶頭作用,我們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會像鏡子一樣反射到孩子身上。
當然,除了家庭的責任,社會層面也有宣傳、引導、教育的責任。學校也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場所之一,需要注重德育培養,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所以在此也建議家長們,在給孩子選擇動畫、繪本時,需要篩選出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作品。給到孩子正面的影響和刺激。
-
3 # 內誰是我的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道德教育規律,我發現幼兒品德教育的起步在於常規教育.從幼兒個體的發展需要來看,良好的常規可以使幼兒生活具有節奏,促進身體健康,又能使幼兒積極愉快地參加各種活動,受到全面、合理的教育;從班集體方面來看,幼兒生活在一個由幾十個小朋友組成的集體之中,他們必須按一定的規則活動.如果每個幼兒各行其事,不僅教師無法按計劃實施教育活動,就連幼兒之間的日常生活也無法協調.特別是小班幼兒剛從家庭進入幼兒園
,跨進集體的行列,更需要建立良好的集體常規,保證我們教育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我們都知道常規教育就是幫助幼兒學會遵守集體生活規則,逐漸地從他律向自律發展,也就是從服從別人管理發展到自我管理.常規教育的目的也並不是束縛幼兒和教師的行為,而是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互動中和諧協調、營造安寧、有序、溫馨的生活氛圍.
美德總是與人生的幸福相一致。一個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能夠使自己幸福,同時也能增進他人的幸福。品德的形成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而是教育的結果。家庭教育在培養孩子的道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是因為:
首先,孩子自出生起就生活在家庭中,長期與父母接觸,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重大影響。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孩子。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們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因此,如果父母平時注重自身的修養,言談舉止符合道德規範的要求,那麼孩子就會不知不覺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相反,如果父母不檢點自己的行為,孩子也會受到負面影響。
其次,父母與孩子之間有天然的血緣關係,父母是孩子最親近、最信賴的人,父母的教誨最易於為孩子所接受。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教育家顏之推說:“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也就是說,同樣一句話要讓人相信,人們只會相信他親近之人的話;同樣一個命令要讓人服從,人們只會服從他所敬服的人。因此,父母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具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優勢。
良好的家庭氛圍、正確的道德知識和觀念、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兒童道德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父母應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的道德。
一、父母要營造充滿愛的家庭氛圍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道德自我發展原理向我們表明了家庭中愛的氛圍的重要性。裴斯泰洛齊認為,母親精心地照料孩子,滿足他們的需要,給予他們幫助,孩子受到母親的照顧,感覺到愉快,愛、信任、感激、服從的種子就在心裡萌發出來;它們交織在一起,發展著良心的萌芽;漸漸地,權利和義務的種子也萌發了,孩子會把愛的情感擴充套件到家中的其他親人;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獨立性日益增強,孩子就把愛的情感擴充套件到社會和他人。裴斯泰洛齊還在他的教育小說《林哈德和葛篤德》中,以優秀母親葛篤德的教育實踐為例,具體說明應如何去做。葛篤德善於營造一種溫馨歡樂的家庭氛圍,使丈夫能享受到家庭之樂。有時,丈夫從外面回來,葛篤德會讓孩子們唱他喜歡的歌來迎接他;她時時把丈夫放在心上,樂於煮丈夫愛吃的飯菜。“哪怕只有一點點土豆,也要烹調得使丈夫愛吃它,使他心裡覺得她做的東西特別適口。”葛篤德的愛換來了丈夫的感激,他樂於與家人在一起,樂於為家庭付出,他們共同努力,為孩子的成長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葛篤德深愛著她的孩子們,她不僅關心他們的生活,而且花費大量的心血從各方面對他們進行教育。她的愛贏得孩子們的信任和感激,他們都尊敬她,服從她,願意傾聽她的教誨。葛篤德不僅治家有方,教子有道,而且還幫助貧苦的鄰人整頓家務,教育孩子;當縣長興辦新學校需要她時,她不遺餘力地熱心參與新學校的事務。葛篤德透過言傳身教,使孩子們心中有了為他人、為全體人服務的思想。
二、父母要給孩子傳遞正確的道德知識和觀念
我們自己的道德知識和觀念,主要來源於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教育以及對周圍環境中道德事件的感知。我們向孩子傳遞道德知識和觀念之前,要對我們自身所具有的道德知識和觀念進行反思,以確認這些知識經過我們的實踐和理性思考,已經成為一種道德信念。這樣我們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時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向孩子傳遞道德知識和觀念,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以孩子樂於接受、易於接受的方式進行,寓言、童話、故事、電影、電視等都是比較適宜的方式。父母應善於為孩子選擇優秀的圖書和影視劇,並陪同孩子一起閱讀、觀看、交流,這樣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而且有助於父母瞭解哪些道德觀念對孩子產生了影響。兒子小時候,我為他朗讀了《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愛麗絲漫遊奇境》等童話故事,陪他一起觀看《舒克貝塔歷險記》《黑貓警長》等動畫片,這些作品中傳遞出來的善良、同情、勇敢、正義,無不引起兒子的喜愛之情。道德的種子悄悄在兒子心裡萌發了。
三、父母要訓練孩子的道德行為
每一個社會,每一個時代,都有自身獨特的對社會規範的理解,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但是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有一些對共同的基本價值的尊重與遵守,這些基本價值有:誠實可信、勤勞勇敢、責任感、自立自強等。父母要從日常家庭生活細節入手,培養這些基本的品質,使之成為一種行為法則。比如,父母可以適當地讓孩子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洗衣服、掃地、擦桌子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勤勞的品質。父母要適時放手,從讓孩子自己穿衣服、吃飯開始,到收拾自己的玩具、書籍,再到整理自己的房間,逐步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精神。同時,父母要教給孩子待人接物的禮儀,使孩子成為一個禮貌、大方、善於為他人考慮的人。
培養孩子的道德行為習慣,父母要重視情感的作用。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父母對兒童進行道德行為訓練的時候,要用積極的方法引導孩子帶著積極的情感去做事,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助於行為的強化和遷移,使道德知識和行為內化為孩子自身的一部分,這樣,兒童面臨不同的情境時能夠自覺自願地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對於不符合道德規範的行為,父母要及時制止和糾正,使孩子產生沮喪、內疚等消極的情感體驗,這些體驗能夠讓孩子學會道德判斷,從而能夠自我剋制,抵制不良誘惑。
培養孩子的道德行為習慣,父母要發揮榜樣的作用。兒童有較強的模仿能力,父母的示範作用很重要,要孩子做到的,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有一次,先生帶兒子出去玩,傍晚回家等公交車的時候,為兒子買了一串麻辣串。賣麻辣串的姑娘剛把麻辣串遞給兒子,公交車就開過來了。匆忙之中,先生忘了付錢。等回到家之後,先生才猛然想起,買麻辣串忘了付錢。先生二話不說,直接坐公交車原路返回,把五毛錢付給姑娘,並向她連連道歉。當他再次回到家中的時候,天色已經很晚了。這雖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從這件小事中,兒子知道了什麼是誠實。
培養孩子的道德行為習慣,父母還要尊重兒童的道德發展規律。有時候,孩子受年齡和道德思維發展水平所限,不能認識到行為結果的意義,從而做出不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這時,父母要給孩子講明道理,使他認識到這種行為的不良後果,指出正確的行為方式,從而引導孩子向道德行為方向發展。
美國教育家斯特娜夫人的女兒五歲時,有一次在水果店拿了一隻蘋果。這讓斯特娜夫人大吃一驚。但她沒有對女兒大加指責,而是耐心地詢問蘋果是怎麼來的。女兒把實情告訴了她:“我看見那蘋果很可愛,也一定很好吃,所以就拿了回來。”
斯特娜夫人溫和地說:“拿了別人的東西要付錢,這叫買,如果不付錢,就叫做偷。買東西是正常的事,而偷東西是邪惡的事。”她接著給女兒解釋說,“水果店裡的水果是用來賣的,店主把水果賣出去換成錢才能生活,如果別人不付錢把水果拿走,他怎麼生活呢?所以不付錢拿走別人的東西是錯誤的。”
女兒聽懂了媽媽的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她當即承認了錯誤,並表示以後再也不這樣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