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畢竟君主常說受命於天
9
回覆列表
  • 1 # 酒熟梅子青

    謝謝悟空小哥哥邀請。以現在的科學眼光看,日食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但是在古代為了塑造王權的權威的“君權天授”或者說“君主受命於天”的背景下,在科學仍然有限的農耕文明下,日食往往會被當做一種上天的警示,因此古代發生日食了,君主往往會下日食罪己詔。

    一、日食發生後採取的措施

    以西漢為例,在發生日食後,西漢的皇帝往往會針對這種特殊的天象而採取特定措施,就內容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以罪己詔為主要內容下詔書

    這主要是將日食發生的原因歸結於皇帝自己施政不當或道德有所缺欠。比如漢文帝時期就下了第一份關於日食的罪己詔。

    人主不德,佈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適見於天,災孰大焉!……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及,匄以啟告朕。

    在西漢時期,皇帝針對日食頒發的罪己詔就有達九次之多,而罪己詔總共約頒發了26次,這就足以說明日食是很為封建統治者所重視的,只得怪罪自己以安撫民心。

    (二)以日食為契機積極選拔人才、聽取建議

    比如認為日食是上天來警示任用人才不夠,君主獨斷專行等,所以君主往往會在日食後儘快採取選拔人才、聽取臣下建議等方式。

    (三)減免賦稅、扶助弱勢群體等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普遍認為日食是因為百姓生活太過困苦導致天象發生異常,所以一般都會適當減輕賦稅,並及時賞賜鰥寡孤獨之類的人群。

    (四)罷免官員,清除勢力

    這往往會發生在兩種情形,一是君主確實覺得一些大臣礙眼,但苦無藉口,這時候來日食那就是“瞌睡了來枕頭”,二是君主不想自己承擔責任,所以拿大臣開刀,比如罷免三公,從而說明責任在三公這些官員。

    二、日食罪己詔的變化趨勢

    上面提到日食發生後,罪己詔是主要的處理方式。那麼隨著日食發生的頻率及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狀況的變化,必然會導致日食罪己詔出現變化,從變化上來看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罪己詔的數量增加明顯。

    這一方面固然有漢朝,尤其是西漢日食次數較以往朝代明顯增多的緣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經濟、社會衰退,皇帝對日食這種異常重視程度加深,比如漢武帝時期,國家文功武功均較強盛,則漢武帝從未針對日食下過罪己詔,但漢成帝時期,漢朝依然走向衰退,則漢成帝下了四次日食罪己詔。

    (二)日食的責任物件顯著擴大

    上文列舉了漢文帝時期的罪己詔,明顯是漢文帝獨自承擔了日食發生的責任,認為是皇帝一個人的責任。但到了漢宣帝時期,就開始變成由皇帝和大臣一起承擔,後來更是直接就變成了大臣來承擔責任。這也得到了歷史記載:

    比如認為都是皇帝一個人責任:

    天下治亂,在予一人,唯二三執政猶吾股肱也。

    比如認為是皇帝和大臣的共同責任:

    《漢書》:至今有司執政,未得其中,施與禁切,未合民心。……天見大異,以戒朕躬,朕甚悼焉。

    比如楊惲,便是歷史上第一個因為日食而承擔責任的臣子。

    《漢書》:會有日食變,騶馬猥佐成上書告惲,驕奢不悔過,日食之咎,此人所致。三、日食罪己詔的變化原因

    上文提到了日食罪己詔是變化發展的,那麼為什麼會變化呢?我認為是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一)日食頻率的顯著增加,災害增多

    根據歷史記載,西漢時期是中國古代發生日食較為頻繁的時期,平均大概每九年就會發生一次。更別說號稱日食君主的漢成帝了,他在位26年,日食就發生了9次。這簡直是逼著他下罪己詔。客觀的說,日食只是一個氣象因素,但是當時的現實情況卻是自然災害比較頻發,當時頻繁發生諸如旱澇、蝗災、地震等災害,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的穩定。日食儘管並不會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影響,但是在當時的認知水平下,普遍認為日食與地震、旱澇災害相關,加劇了社會的不安全感,這就使得皇帝必須及時下詔穩定民心。

    (二)強化政治權力的需要

    這主要是從皇帝的角度上講的。由於日食詔書的實質是重申了皇帝的全力來自於上天的授予,具有天然的至高無上性,天然的地位高於其他人。對於君主而言,罪己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再次強調或者重申君主的地位不可動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此外,罪己詔往往又給君主一個機會來調整他的班子成員,比如藉助日食來選拔人才或罷免三公之類的大臣,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重新洗牌政治勢力的作用。

    (三)臣子提高自己影響力的需要

    這其實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有關聯,為臣子們提高自己話語權提供了理論基礎。比如當時,一部分有識之士就會借上天譴責的理論來抨擊社會矛盾,希望皇帝會虛心吸納建議,避免國家衰弱,社會動盪;又有一部分的臣子藉助日食來牽強附會,打壓政治場上的對手,從而起到排除異己的作用。比如

    《漢書》:日蝕,陰盛之象,為非常異。定陶王雖親,於禮當奉藩在國。今留侍京師,詭正非常,故天見戒,宜遣王之國。四、結論

    古代不同於現代,受到天人感應或君權天授思想的影響,君主必須得將日食當做一件大事來應對,並由此產生了比較典型的日食罪己詔。這種罪己詔既是君主自省自己的手段,更是維護皇權、安定民心的重要舉措。同時,日食也可能會被一些臣子利用,或用於勸諫君主或打壓政治敵人。總而言之,對於古代的皇帝及官員而言,日食與其說是天文現象,不如說是一次政治機遇。(共2000字)

    參考文獻:

    1.《漢書》;

    2.《兩漢宇宙期》;

  • 2 # 衣賜履讀通鑑

    中國古代有一種天人感應的觀念,就是自然界發生了什麼,一定會對應於社會上發生了什麼事。這種觀念被大儒董仲舒發揚光大,把所有的災異與執政聯絡起來。也就是說,上天發生災異,朝廷就應該有人為此負責。

    日食,被認為是一種災異,理論上對應著朝廷的某種失誤。那麼,善一點的皇帝,可能會把這個責任攬在自己身上;惡一點的皇帝,就把這些東西轉嫁到宰相等官員身上。這樣,逐漸地,這種所謂天人感應,董仲舒本來希望拿過來限制君主的權力,反而被君主們利用起來,成為打壓或剪除臣子的利器。

    再一次完美證明了,想法很豐滿,現實太骨感

  • 3 # 史努比行走歷史

    在古代,日食其實大多寓意著“災像”

    古代君主看到日食時,都會想辦法解釋這種災像

    甚至會找替罪羊來獻祭這種災像

    來平息老百姓心中對這種災像的猜測

    希望回答能幫到你

  • 4 # 丶青衫依舊在

    一般就是下罪己詔啦,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然後就是率領後宮或者群臣齋戒沐浴,焚香禱告上天,如果日食過去了吧就是上天接受天子的懺悔,日食沒消除就是天子不誠,繼續禱告吧

    日食過去了,被稱為挽救成功

  • 5 # 給個老婆餅

    在古代古人講究“天人感應”,簡單點說就是:人在做,天在看,做的好有獎勵,做的壞有懲罰,而日食月食包括各種星象異常就是老天爺發的訊號!

    華人自夏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關注記錄日食了,商代出土的甲骨文對日食都有明確記載,時間次數等等記載的比較詳細。

    國家出現日食月食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尤其是皇帝,自詡天子,受命於天,天就是你的領導,日食月食出現說明領導對你的工作不滿意,你要拿出態度,立即改正。

    “日變修德,月變省刑,星變結和”翻譯過來就是:日食後該增加德行,月食後該減少刑罰,異常星象後應該講究和諧。唐代大星象學家李淳風就認為:發生日食是皇帝失德,奸黨當道表現,如果發生日全食,那就麻煩大了,意味著要國亡君死,天下大亂,城池淪陷,疆土丟失。漢文帝年間曾經連續發生三次日食,把漢文帝嚇的要死,一代賢主,尚且如此心虛,其他皇帝可想而知。

    一般這種情況下,國君要換上素服,停止娛樂活動,降低膳食標準,臨時住在偏房中閉門思過,甚至還要下罪己詔,廣泛徵求臣民的批評建議,採取赦免罪犯,減輕賦稅等具體措施以示悔改的誠意。

    當然也有例外的:東漢和帝年間,外戚竇憲把持朝政,恰好趕上日食,大臣趁機鼓譟說是臣子壓主,天降災禍,必須剷除奸黨,結果漢和帝劉肇趁機除掉竇氏一家,重掌大權壞事變好事。

    比較而言,月食雖然也不是什麼好事,但是古代對月食沒有日食那麼重視,例如“春秋”就只記載日食而沒有記載月食,反倒是普通老百姓一看到“天狗食月”就十分激動,敲鑼打鼓想著把狗攆走。

    正因為日食月食這些特殊含義,也就成為一些野心家或者是起義家造反的由頭,例如西漢哀帝年間,自然災害比較多,還爆發了日食,就被王莽拿來做西漢氣數將盡的理由。

    凡此種種,都是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情況下人的一種臆想,時至今日,日食月食已經成為天文愛好者甚至普羅大眾喜聞樂見的自然 現象,並沒有太多含義。

  • 6 # 天授大業-告成

    發生日偏蝕時,帝避正殿,自省,求直言,下罪己詔。發生日全蝕時,帝素服避殿,救日蝕,下詔罪己,求直言明過失。太陽當蝕不蝕,日蝕陰雲不見,百官稱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委內瑞拉高官表示會打擊任何外國入侵委內瑞拉領空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