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戰爭

    事實上曹髦也找了“忠臣”去誅殺司馬昭,但是這些所謂的“忠臣”卻背叛了曹髦。自從司馬懿誅殺曹爽之後到司馬氏一族把持魏國朝政已經有數十年之久,在此期間那些忠於魏室的大臣基本上被司馬懿父子給清除殆盡。等到曹髦登基為帝時司馬昭權傾朝野已經完全掌控了局勢。

    曹髦是一個血氣方剛的皇帝,他不甘心做一個傀儡皇帝於是便在甘露五年的一個夜裡召集了他所謂的“忠臣門”一起來商討誅殺司馬昭的計劃。當時參加這次密談的有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等人。曹髦的計劃很簡單就是召集宮中的衛士和女僕大張旗鼓的去殺司馬昭,尚書王經認為現在天下大權都集司馬昭一身朝中大臣基本都只聽從司馬昭的命令以現有的力量去誅殺司馬昭恐怕會招致禍患。曹髦誅殺司馬昭的決心已定不顧王經的勸阻帶著部下直奔司馬昭的府邸。

    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一見形勢不妙便立即“棄暗投明”跑去向司馬昭通風報信,曹髦最後在半道上遇到了司馬昭的軍隊被司馬昭的部下成濟所殺。

  • 2 # 傅斯鴻

    這個事情說到底還是老曹家人丁不旺造成的。你看人老孫家,幾個兒子女兒在那打得頭破血流,害的孫權最後忍痛殺子,整個吳國後期盡看到姓孫的殺姓孫的。而反觀曹家,曹叡一死連個傳位的人都要過繼,最後可不就是孤兒寡母受人欺負。

    再有就是曹爽被誅,牽連的人多達上萬,也就是說曹操給他的子孫們留下來的忠臣幾乎被司馬懿給殺絕了。不管是曹氏還是夏侯氏,也不管是王凌還是諸葛誕,總之,到了曹髦這裡,能活下來的臣子,基本沒有幾個是忠於曹氏的,即使有,那也是虛以委蛇並非絕對忠心。

    曹髦本來並沒有在司馬師的考慮範圍之內。司馬師廢掉齊王曹芳之後,原本是想立彭城王曹據為帝,是郭太后執意要立曹髦,司馬師才答應的。司馬師的考慮是不管立誰,他都是實權在握,皇帝不過是傀儡。

    可曹髦並不甘心當傀儡,司馬師一死,曹髦就有些坐不住了,但他沒想到的是司馬昭比他哥司馬師還要陰險百倍。

    曹髦一聽說司馬師死了,一面下詔命司馬昭留守許昌,讓尚書傅嘏“率六軍還京師”,一面著手籌劃宮廷政變。不料,司馬昭識破了曹髦的計策,他率領軍隊回到了洛陽。這樣一來,曹髦的計劃落了空。為避免引起更嚴重的禍亂,他只好接受既定事實,封司馬昭為大將軍。從此,司馬昭獨掌大權。

    大權獨攬的司馬昭根本沒有把曹髦小兒放在眼裡,不僅當了大將軍,還逼著曹髦封其為晉公。曹髦畢竟是個20歲的年輕人,這個時候最容易衝動。他也不是沒有找到忠臣,至少雍州刺史王經還算一個忠臣。曹髦起兵時,王沈,王業,王經三人都在他身旁,只是曹髦一行動,王沈和王業就立即告知了司馬昭,王經卻沒有出賣曹髦。

  • 3 # 星下靜思

    曹髦是一個比較有個性的人,在即位時就已看到前任曹芳的下場。曹芳因信任其老丈人張緝和夏侯玄、李豐等三人,寫血詔擬除司馬師兄弟,卻做事不密洩露,三人全部被滅三族,還搭上了張皇后的性命。這些,都發生在曹髦即位之前,血淋淋的教訓讓他不敢輕信他人。

    曹髦即位後,到處都是司馬昭的心腹,朝廷大臣懾於司馬昭的狠毒,無人敢對曹髦獻計獻策。苦悶中的曹髦,寫了一首《潛龍詩》,惹惱了司馬昭。曹髦在司馬昭的質問下,不甘忍辱,然而身邊卻無可靠用命之人。曹髦在極不冷靜的狀態下,不從長計議培養死士,而是直接將自己的反抗意見告訴了並不瞭解的王沈、王經、王業三人,雖王經忠心,卻不抵王沈、王業為保命告密。曹髦召集了宮中一幫閒雜奴役,拼湊了一支隊伍,就親自率軍衝出宮中殺司馬昭。剛出南門,就碰上了司馬昭派來的成濟所率之軍,曹髦輕易地就死在了成濟的戟下。曹髦之死,死在他不深謀遠慮、不隱忍機密,憑一時之忿,卻無忠心用命之人,也許曹髦尋找過忠臣,可能時間短未建辶感情,忠臣還不敢表白。

  • 4 # 南方鵬

    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夷滅曹爽等三族,借題發揮剷除異己,司馬家權勢滔天,司馬師當權時廢魏主曹芳,另立曹丕的長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曹芳被廢,緣起中書令李豐和張皇后的父親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慾廢掉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事機不密,被司馬師滅族,曹芳才被廢掉另立曹髦。

    王經苦諫不聽,王沈王業忙逃出去向司馬昭通風報訊,曹髦說,這樣不如死了,何況不一定會死。便拔出劍登上輦車,率領殿中宿衛呼喊著出了宮,在宮外南門與賈充接戰,被其手下成濟殺死。

    由此可知,曹髦有找大臣聯合,只是大勢已去,上下都是司馬之人,找不到有能力的忠臣。不比東吳孫休,還有四朝元老丁奉出頭。其實在曹睿託孤時,曹魏江山就已經開始崩潰了。

  • 5 # 漩渦鳴人yy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說實話,一個人想當主子必須得有點城府,如果你做任何事情,一下子被底下的人給看出你有什麼心思的話,那麼你這個主子當的是失敗的。

    孫休這件事情我也略有耳聞,並不是他自己一個人的主意,而是丁奉自己找到了孫休讓向他提建議要殺死孫綝,孫休把這件事情完全交給丁奉,丁奉是吳國後期可以靠得住的幾員大將之一,不僅本人能力出眾,更是經歷過戰火的歷練,最重要的是他手裡有兵權,事情出現了一點點,稍有不測,他也仍然有自保的能力,或者說保護孫休的能力,並且,孫綝嗜殺成性,自己的名聲被自己搞得是一塌糊塗,這時候大家同樣是孫權的子孫後代,此時此刻,到底該吃吃,誰大家自己內心都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丁奉只不過是一個意志的代表。

    我們反觀曹髦這個人,他所面臨對手並不是自己的同族子弟,而是司馬昭,兩個都是來自於不同的家族,如果雙方出手就必須把對方置於死地包,則一旦對面反撲過來,就不可能因為舊情的原因而放過你。

    孫休還有丁奉這樣的老臣,但是曹髦手裡沒有,曹爽一死,因此受到牽連而死亡的人數達到數萬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曹操留下來幫助自己子孫的。名門世家,還有老臣,司馬懿把這批人殺得省乾乾淨淨,並且在曹髦繼承王位之前是曹芳在位子上待著,但是司馬師將曹芳給廢掉了,有一批潛伏的老臣已經看不下去了,又鬧了一次,但是司馬師把這些人又宰了個乾乾淨淨,此時此刻,司馬家族是真正的權傾朝野。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司馬師在平定淮南的時候,意外死去,這個時候司馬家族面臨一個權力交接的時代,此時此刻,曹髦看到了一個時機,他緊急命令,在淮南平叛的司馬昭,不準回京,這個時候他就已經亮牌了,或者說將自己底牌打出來,司馬昭回京,兩邊就開始互相亮牌了。

    但是真正令人感到尷尬的曹髦手裡面沒人了,除了他認為比較忠心的王氏三兄弟以外,沒其他人肯幫他,最後這三個兄弟裡面還有兩個叛變了,直接投降敵人。

    此時此刻,他感到更多的是害怕,因為害怕,而且氣不過,司馬昭,所以選擇用自己皇帝的身份看看能不能直接衝進司馬昭的家裡面講司馬昭給宰了,計劃看起來很好,而且天衣無縫。開個玩笑,但是誰也不是傻子,司馬昭派了一個小兵把他給宰了之後,然後再把這個小兵給殺了。這件事情接過去了。

    對於底下的人而言,曹髦的死毫無影響,反正曹姓的子弟的皇帝換的,又不是一個兩個,只要保證主持政務的司馬家族的當家人還在,那麼這件事情沒有任何影響,再重新找一個皇帝不就行了嗎?

  • 6 # 泊圖泊途

    孫權死後,吳國經歷了三權臣階段,諸葛恪、孫峻和孫綝階段。但說到底還是一家子的事情。而曹髦和司馬家的爭端是兩家子的矛盾。

    吳國怎麼個一家子法?

    諸葛恪是孫權三兒子孫和妃子的舅舅(恪即和妃張之舅也《三國志》),當然了也就是孫和的舅舅;孫峻和孫綝是東吳宗室,是孫堅弟弟孫靜的曾孫,孫峻和孫綝同祖父而不同父。

    諸葛恪實際上接的是陸遜的班,陸遜死後,諸葛恪升任大將軍,督荊州事。孫權死前本不太相信諸葛恪,但是孫峻打包票,孫權才同意。孫權死後,諸葛恪大權在握,從謹小慎微變得狂妄自大。最終引來殺身之禍。

    諸葛恪行伐魏大敗而歸,被孫峻利用,諸葛恪身敗名裂。孫峻之後又鴆死孫和。孫峻死後孫綝接過權柄,此時孫休已經受夠了權臣的制約,就想殺了他。

    其實這是眾望所歸的事。殺孫綝的事之前就有過多次,比如王惇和劉丞,只不過失敗了。孫休多次賞賜孫綝以麻痺,和丁奉等謀劃在宴席之上除掉孫綝。

    丁奉乃吳之老臣,對吳國忠心耿耿,只要主上作為,他便敢作敢為。

    一家子的事,大臣猶疑轉變起來比較容易,而兩家子的話,上了船就下不來了。

    如果司馬氏換成曹爽作亂,那可能會上演吳國故事的翻版,但是這是兩家的事。魏國元老在曹芳時期幾乎死亡殆盡,再加上魏國幅員遼闊,親曹將軍很多都遠離京城,所以根本發生不了誘殺這樣的事,內部很多大臣因為皇帝年幼所以自然的導向有權利的司馬家。

    孫綝對孫休還保持了一些基本的禮儀,孫休讓他赴宴,還得去一下,司馬昭就跋扈許多,司馬師已經幫司馬昭剷除了很多異己,司馬昭因此才有恃無恐。

    曹髦雖然比較聰明,但是破罐子破摔,以為別人不能把他怎麼樣,但是偏偏就把他怎麼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羅的倒鉤是不是歐冠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