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一、曾國藩
1、簡介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
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2、功績:剿滅太平天國
咸豐十年(1860年)2月,曾國藩破陳玉成於太湖。由於兩江總督何桂清放棄常州而奔上海,導致蘇州、常州失陷。
4月,清廷命曾國藩馬上趕赴江蘇,並先行賞加兵部尚書銜,署兩江總督。6月,實授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南軍務。7月,命皖南軍務歸曾國藩督辦。
咸豐十一年(1861年)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9月25日,曾國藩移住安慶。12月20日,加太子太保銜,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
同月,在安慶創辦內軍械所。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同治元年(1862年)1月31日,曾國藩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
四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五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臺,會同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軍回援天京,太平軍集結二十萬人兵力,十月起大戰湘軍四十多天,未能取勝。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攻克鐘山,合圍天京。7月,湘軍攻破天京。
二、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晚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稱“李中堂”。
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
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之人”。
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死後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
2、功績:建設海軍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鴻章在海防大籌議中上奏,系統提出以定購鐵甲艦、組建北、東、南三洋艦隊的設想,並輔以沿海陸防,形成了中國近代海防戰略。
中法戰爭後,鑑於福建船政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清政府決定“大治水師”,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軍衙門,醇親王總理海軍事務,李鴻章為會辦。利用這個機會,北洋水師建設成軍。
成軍後的北洋海軍,擁有艦艇25艘,官兵4千餘人,在當時是亞洲最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此舉使中國東邊的鄰居日本望而生畏。)與此同時,李鴻章加緊旅順、大沽、威海等海軍基地的建設,以加強海防。
三、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
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鄉試中舉,雖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但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
後由幕友而起,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推動新疆建省。
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戰爭時,自請赴福建督師,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
2、功績:收復新疆
1865年(同治四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後建立“哲德沙爾汗國”,盤踞新疆大部。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復侵佔新疆伊犁。
經過海防塞防之爭後,1875年(光緒元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他提出了“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等方針,進行了充分準備。
1876年(光緒二年)4月,清軍在肅州(今酒泉)誓師,湘軍將領劉錦棠總理行營營務,率軍進疆,不久收復古牧地、烏魯木齊、瑪納斯等地。
1877年(光緒三年)4月,清軍兵分三路進軍南疆,半月之內連下達坂、托克遜、吐魯番三城,南疆門戶洞開。5月,阿古柏暴卒。
10月起,清軍先收復南疆東四城,又趁敵內部變亂,揮兵急進西四城,阿古柏之子伯克·胡裡率殘部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光緒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清軍收復和田,取得收復新疆之戰的最終勝利。
四、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
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
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炮臺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
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
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2、功績:抗擊法軍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因力主抗爭任兩廣總督。光緒十年(1884年),法國在越南猖獗,邊疆告急。
張之洞上疏建議戰守,請嚴督滇、桂之戰,急修津廣之防。四月,清廷召張之洞、封勇晉京。張之洞上陳抗法之事,多所謀劃。
張之洞到達廣州後,便加強防務,飭沿海督撫,嚴密防守。六月,法國侵略軍佔中國臺灣基隆,張之洞奏請飭吏部主事唐景崧,往會劉永福,合擊法軍。
他認為:“援臺惟有急越,請爭越以振全域性。又言牽敵以戰越為上策,圖越以用劉為實濟 ”。
清廷採納張之洞的建議,加劉永福為提督記名。劉永福率領黑旗軍驍勇善戰,屢創法軍。
但由於廣西布政使徐延旭、雲南布政使唐烱所率軍隊在抗法戰爭中配合不力,打了敗仗,唐烱軍逃走,使黑旗軍寡不敵眾而遭到失敗。唐、徐被撤職查辦,張之洞因薦徐延旭不當而交部察議。
光緒十一年(1885年)正月,法軍侵佔中越邊境重鎮鎮南關(今友誼關),形勢危急。張之洞奏請調前任廣西提督馮子材、總兵王孝祺等援桂,駐鎮南關。
70歲的老將馮子材率軍,奮力殊死抵抗,大敗法軍,扭轉了整個戰局。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一、曾國藩
1、簡介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
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2、功績:剿滅太平天國
咸豐十年(1860年)2月,曾國藩破陳玉成於太湖。由於兩江總督何桂清放棄常州而奔上海,導致蘇州、常州失陷。
4月,清廷命曾國藩馬上趕赴江蘇,並先行賞加兵部尚書銜,署兩江總督。6月,實授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南軍務。7月,命皖南軍務歸曾國藩督辦。
咸豐十一年(1861年)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9月25日,曾國藩移住安慶。12月20日,加太子太保銜,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
同月,在安慶創辦內軍械所。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同治元年(1862年)1月31日,曾國藩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
四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五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臺,會同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軍回援天京,太平軍集結二十萬人兵力,十月起大戰湘軍四十多天,未能取勝。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攻克鐘山,合圍天京。7月,湘軍攻破天京。
二、李鴻章
1、簡介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晚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稱“李中堂”。
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
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之人”。
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死後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
2、功績:建設海軍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鴻章在海防大籌議中上奏,系統提出以定購鐵甲艦、組建北、東、南三洋艦隊的設想,並輔以沿海陸防,形成了中國近代海防戰略。
中法戰爭後,鑑於福建船政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清政府決定“大治水師”,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軍衙門,醇親王總理海軍事務,李鴻章為會辦。利用這個機會,北洋水師建設成軍。
成軍後的北洋海軍,擁有艦艇25艘,官兵4千餘人,在當時是亞洲最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此舉使中國東邊的鄰居日本望而生畏。)與此同時,李鴻章加緊旅順、大沽、威海等海軍基地的建設,以加強海防。
三、左宗棠
1、簡介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
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鄉試中舉,雖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但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
後由幕友而起,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推動新疆建省。
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戰爭時,自請赴福建督師,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
2、功績:收復新疆
1865年(同治四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後建立“哲德沙爾汗國”,盤踞新疆大部。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復侵佔新疆伊犁。
經過海防塞防之爭後,1875年(光緒元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他提出了“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等方針,進行了充分準備。
1876年(光緒二年)4月,清軍在肅州(今酒泉)誓師,湘軍將領劉錦棠總理行營營務,率軍進疆,不久收復古牧地、烏魯木齊、瑪納斯等地。
1877年(光緒三年)4月,清軍兵分三路進軍南疆,半月之內連下達坂、托克遜、吐魯番三城,南疆門戶洞開。5月,阿古柏暴卒。
10月起,清軍先收復南疆東四城,又趁敵內部變亂,揮兵急進西四城,阿古柏之子伯克·胡裡率殘部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光緒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清軍收復和田,取得收復新疆之戰的最終勝利。
四、張之洞
1、簡介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
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
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炮臺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
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
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2、功績:抗擊法軍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因力主抗爭任兩廣總督。光緒十年(1884年),法國在越南猖獗,邊疆告急。
張之洞上疏建議戰守,請嚴督滇、桂之戰,急修津廣之防。四月,清廷召張之洞、封勇晉京。張之洞上陳抗法之事,多所謀劃。
張之洞到達廣州後,便加強防務,飭沿海督撫,嚴密防守。六月,法國侵略軍佔中國臺灣基隆,張之洞奏請飭吏部主事唐景崧,往會劉永福,合擊法軍。
他認為:“援臺惟有急越,請爭越以振全域性。又言牽敵以戰越為上策,圖越以用劉為實濟 ”。
清廷採納張之洞的建議,加劉永福為提督記名。劉永福率領黑旗軍驍勇善戰,屢創法軍。
但由於廣西布政使徐延旭、雲南布政使唐烱所率軍隊在抗法戰爭中配合不力,打了敗仗,唐烱軍逃走,使黑旗軍寡不敵眾而遭到失敗。唐、徐被撤職查辦,張之洞因薦徐延旭不當而交部察議。
光緒十一年(1885年)正月,法軍侵佔中越邊境重鎮鎮南關(今友誼關),形勢危急。張之洞奏請調前任廣西提督馮子材、總兵王孝祺等援桂,駐鎮南關。
70歲的老將馮子材率軍,奮力殊死抵抗,大敗法軍,扭轉了整個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