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今探史
-
2 # 林鹿蘋
長子是庶出,不及二弟是嫡出。太子兩次廢立,竟成九龍奪嫡之態勢。
皇四子起初依附太子黨。後來,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長子因魘咒太子胤礽,謀奪儲位,被削爵囚禁。
太子胤礽也是廢棄後無繼位之可能。康熙年老時,屬意十四子,稱大將軍王。雍正奪嫡一直是歷史懸案。康熙駕崩之時,隆科多擁立於內,年羹堯封堵與外,是胤禛繼位的推手,當然,雍正自身能力不容小覷。無論是何種歷史真相,雍正繼位是個較好的帝王傳承。
-
3 # 紫雲山來客
實話實說,雍正是清朝唯一合格的皇帝,優點太多,唯有得罪權臣和文人太多,所以,很多人罵他,但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是清帝裡最大的一個
-
4 # 哎渴死哇哎賊
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九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俗稱:“九王奪嫡”。下面我們來說說這場歷史上最激烈的皇儲之爭,為什麼最後勝出的是那位“不顯山,不露水”的四阿哥胤禛。
大阿哥實際上是第一個對皇位露出獠牙的,但也不能怪他最先覬覦皇位,畢竟他自身條件還是不錯的,至少他自己是這樣認為的。大阿哥是康熙的庶長子,一向不服太子胤礽,只不過因為康熙寵愛太子,所以一直只能將不甘藏在心中。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后,大阿哥覺得自己機會來了,竟然利令智昏,為了以絕後患,竟然向康熙提出由他來殺掉太子胤礽,說康熙如果不忍下手的話,他可以代勞,以免康熙擔上殺子的惡名,此舉徹底惹怒康熙,老大在康熙的心目中地位一落千丈,此時老三胤祉落井下石,又火上澆油的揭露出大阿哥勾結後宮太監魔魘太子的醜事,康熙更是惱火,下令廢除了大阿哥的爵位,高牆圈禁。只此,大阿哥胤祀奪儲失利,自毀前程。
太子胤礽是康熙第二子,母親是皇后赫舍裡,赫舍裡即索尼之孫女,索額圖之女,所以在滿週歲時就被確立為皇太子,憑著如此顯赫的身份,再加上為皇后臨終之時康熙為了安撫皇后早早冊立為皇太子,佔的先機,可以說只要胤礽韜光養晦,恪守本份,避免挑戰康熙的皇權這樣的低階錯誤,皇太子胤礽在康熙的寵愛之下,還是能夠順利繼位的,可是他卻不能恪守太子本份,總想著儘早上位,再加上別人的構陷,被別人利用,最終兩次被廢,而後高牆圈禁而亡。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就講述過索額圖感覺皇帝要對自己下手,於是慫恿太子謀反,結果事情敗露,索額圖被下獄,太子地位岌岌可危,繼而被廢。其實,太子第一次被廢后,康熙下令大臣們重新推舉太子,結果發現八阿哥結黨營私,在大臣中一呼百諾,大有逼宮之勢,為了壓制八爺黨,康熙不得不重新啟用廢太子胤礽,倘若此時太子能體諒康熙的一片苦心,洗心革面,改過自新,還是有機會的,可惜他自從一直依賴的索額圖被打倒後,身邊再無出謀劃策之人,於是開始鋌而走險,進一步挑戰康熙的底線,直至親手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落的囚死高牆的悲慘結局,令人唏噓。
至於老四勝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雖然他出身平庸,但他沒有什麼明顯的錯誤,這也是他的優點。沒有嶄露頭角,透過遁入佛門成功將自己隱藏起來,沒有成為眾矢之的。二是身邊籠絡了不少人才,為之出謀劃策,康熙後期,不計勞苦,埋頭做事,逐漸贏得了康熙的聖心默許。三是會討好康熙,雍正在康熙晚年送自己的兒子弘曆進暢春園陪伴康熙,使得康熙垂暮之年享受了天倫之樂,方苞也進言康熙:觀聖孫,可保大清三代盛世。四是康熙晚年也看到了大清雖然表面上歌舞昇平,其實由於自己追求仁治,朝政荒蕪,官員貪汙腐化,身後需要一個鐵腕人物來治理,而雍正的表現讓康熙很是滿意。
所以雍正才能在十三阿哥以及掌管京城部隊的隆科多的大力支援下,在康熙死後順利登上了皇位,也有人說雍正的勝出是考卑劣和陰謀,事後殺兄弒弟,為後人不齒,但這僅僅是民間野史所傳,並沒什麼根據的。
-
5 # 一晌清歡
由於康熙本人注重教育,他的兒子各個允文允武,都不是省油的燈,據歷史記載無論是廢太子胤礽還是被康熙罵為蠢豬的大阿哥,都是要文能文要武能武,根本不是電視劇表現的那麼窩囊。之前曾經分析過胤礽為什麼被廢,在這就不再贅述了,今天主要聊一下皇帝和兒子之間的關係和胤禛為什麼笑到最後。
對於帝王來講,兒子也是臣子,任何一位帝王都怕臣子威脅到自己的權利甚至人身安全,(所以說金鑾殿上的那個位置不好坐,連兒子也要防著)。太子胤礽就是表現的太急於做皇帝了,結黨營私還企圖發動政變,不被廢掉才怪。
至於大阿哥,其實康熙是信任他的,不然不會把保護自己人身安全的重任交給大阿哥,按常理來講,太子被廢后最有可能上位的當然是長子,然而大阿哥卻把自己一手好牌生生給玩兒爛了,最主要的一條就是他跟康熙說要替康熙殺掉胤礽,這一下就把康熙給噁心到了,以至於後來康熙毫不留情的罵他是蠢豬。
“九子奪嫡”是後人對康熙朝九個兒子爭奪皇位的概念表述,其實在當時是沒有這個概念的,因為四阿哥胤禛很知道韜光養晦,只表現自己對康熙的孝順,對康熙交辦的差事又盡心盡力突出自己的才能,這就叫高調做事低調做人,不像大阿哥、八阿哥那些兄弟,直眉瞪眼衝著皇位使勁,康熙不防著他們才怪。當然有傳說是因為康熙看好了弘曆才把皇位傳給胤禛,也有這個可能吧,但不能否認胤禛本人事情做的漂亮。
其實按歷史學家的思維,歷史沒有真相,只有無限接近真相。有傳說胤禛是矯詔得到皇位的,也有說胤禛弒父篡位的,我覺得這都不可信,不管怎樣,雍正算是一位好皇帝,而且是一位有意思的皇帝(看批閱奏章“朕就是這樣漢子”)。
-
6 # 沒用的貓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我願意說一說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先說老大胤禔,即使胤禔天縱奇才也繼承不了大統,因為他是庶出,如果皇帝沒有嫡出還好,如果有了嫡出,即使他是長子,也是個廢人。
二、再說胤礽,嫡子啊,天賜的好名份。但是這個老爹當時有點“糊塗了”,這麼早就讓他成為了太子,成為了焦點,成為了其他弟兄們眼中的死敵,讓他除了要伺候老爹、歷練朝政、還得跟身邊同父異母的兄弟們明爭暗鬥。怎麼做好這一切呢?很簡單除了自己做好自己的事,還要有自己的勢力去辦好其他的事。那麼問題來了,胤礽身邊的人哪個沒有從龍之心,哪個不想著從他身上撈好處。胤礽明白這些問題,甚至會嬌縱這些手下,因為不這樣做怎麼籠絡人心?明知是一杯毒酒自己也要喝,只盼著老爹早早的龍馭賓天,才能展露頭角,可惜爹太能活了。
三、一幫不消停的小崽子。生在帝王家,哪個不想當皇帝。太子時不時的給弟兄們放出一些自己坐不穩的訊號,誰又能忍得住不覬覦大位,不想著搏一個千秋萬代的功名?不消停、不安分,是自然的,沒有人逼他們。
四、康熙確實活得太長了。自然壽命而言康熙在皇帝圈裡排不上前十位。但是人家執政時間長啊,還一不注意拿了個第一名。雖然是孫子讓著自己,但也不得不承認時間夠久了。這麼長時間有好處嗎?當然有,政策連續性啊、國家穩定性啊什麼的自不必說。但凡事有好必有壞,壞處就是讓後輩子孫著急啊。狗急了跳牆、兔子急了咬人,人要是急了,什麼事做不出來。九龍奪嫡,這出大戲,自然會上演啊。
五、文化沒有漢化。滿清是關外少數民族得天下,原有的文化體制中,嫡長子這一套玩意兒還不是貫徹落實的那麼好。換句話說,他們更加堅信的是有能者居之,誰的胳膊硬誰做酋長,誰當頭。從思想上他們就保有很強烈的原生競爭意識。
六、胤禛勝出——換文化的佼佼者。首先要澄清一下,我個人堅決不相信胤禛篡改遺詔說。從小說演繹角度而言,這種情節更加誘人,但真的禁不起推敲。那麼好,現在基於傳位無爭議的情況分析,胤禛肯定有過人之處。那麼在康熙眼裡雍正的過人之處是什麼呢?我個人理解是兩點:漢化程度高和辦事能力強。漢化程度高:除了指他文化學習方面,還有他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套深諳其中之妙,漢人的等級觀念在他的行為中貫徹的非常深刻。而辦事能力強:除了在康熙時代作為親王辦差,更多可以體現在他對康熙一朝日益凸顯的矛盾洞若觀火的理解。換句話說,他想的是坐江山,而不是乾清宮的那把椅子。
七、康熙完成自己的心願。做了一輩子皇帝的康熙自然不會看不到兒子們的差別,與那些枕戈待旦想自己死的兒子們不同,這個兒子——胤禛他想的是要坐皇帝,做大清的主人,擔起來一個國家傳承的重擔,這是康熙最欣慰的地方。既然培養不了一位自己心中的完美皇帝,不如把皇位傳給一位裝著國家社稷的皇帝。
回覆列表
咱們一個一個來說。
康熙壓根就沒考慮過讓長子繼承大統的想法,所以不多說。
至於太子,是情感大於對他能力的信任。所以,只要太子不出格,哪怕能力欠缺都是可以的。但是太子自己不爭氣。
太子徹底被廢之後就只有老四,老八和老十三可供選擇了。
老八心術不正,志大才疏,不行。
老十三帶兵可以,治國不行,太沖動,城府不深。
那麼就剩下老四了。沒辦法,老四雖然也有缺點,但各方面都還可以,沒啥大問題。就他了。
於是,康熙下詔,老四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