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許嶽炳
-
2 # 隨心所欲56417719350
說實話英語只學一點皮毛,由於工作中運用不上,全忘完了。既然是被翻譯過的,外國文學都是些長篇大論。由於所處的環境不同,生活習慣不同,一般情況下不好理解。沒有古詩詞精煉,意境又好,易於理解。況且國學,博大精深還沒學懂呢。哪有時間欣賞外國文學?
中外文學都是從生活中找素材。都是宣揚正能量,痛斥負能量。不同之處,社會制度不一樣宣揚的內容不一樣。
-
3 # 狂喜淡墨a
中國詩詞,一如中國書畫,意境悠悠有遠,深受儒家情懷。實際就是文人的風雅,訴諸了含蓄意味。
外國文學,特別是西方作品受到聖經之典籍,而有基督教洗禮。具有的真善美之境界,後有工業革命,步入高度文明社會,作品形成的精神面貌,具有博愛的世界觀,從藝術形式,具有白描,直接表白,尤其是愛情觀,熱情奔放。少了含蓄。
一如西方的油畫,雕塑,強調光影,其美學原理,鑑賞不同於中國藝術。比如雪萊詩言,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屬於哲理性的語言。其哲理,屬於理性化的感想。
雪萊雕塑像
欣賞外國文學,必有了解外國作品的歷史背景,以及風土人情,還有文學史,瞭解作品的風格屬於現實主義,還是古典主義。
一如中國書畫,有其創作背景。詩詞不同的時代背景就有不同的思想內容之寓意。
王維的田園風格,在盛唐獨有的意境,比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詩中有畫。
李白圖
總之文學,中外有共性,即表達作者的人生觀世界觀。個性也乃受到不同地域風情所薰染而形成的。
淺見。
-
4 # 大河體育
上過中文系的都知道,古代漢語(古詩詞)和外國文學這兩門都是必修課,學分也是一樣的,所以,兩者從這個角度不矛盾。
題主的意思可能是,一個人可不可能同時喜歡古詩詞和外國文學,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看似古詩詞跟外國文學差異很大,有矛盾的樣子,其實並沒有,而且不能忽略的事實是,一般人接觸的外國文學本身都是翻譯作品,加上了譯者的再創作,而很多譯者的古文功底是很厲害的,如此調動語言的能力才更強大。
筆者採訪過村上春樹的御用譯者林少華先生(他說他不喜歡“御用”這個詞,尤其是前面又是個日本人的名字,容易讓人想到國仇家恨。所以做日本文學翻譯挺不容易),林先生就挺喜歡古詩詞,骨子裡更是喜歡種豆南山下的陶淵明式生活,在農村買了地種菜澆花,也做過中日古詩詞的對比研究,沒有對中國經典文學的積累,他無法譯出那麼流行的村上春樹。而且,甚至也可以說,我們讀的村上春樹都是林少華的村上春樹。
-
5 # 風雪夜歸人-在路上
是的,我喜好詩歌,不止讀中國古詩詞,也讀英文的詩歌。
中英文詩歌的共同點其實也是詩歌體裁的最大特點:音律美。這主要是透過格式和押韻來達到的,只是因為漢字讀音有聲調,所以多了平仄格律,英文詩歌則沒有平仄之分。這裡分享我最喜歡的一位美國詩人的經典作品——BBC評選最受歡迎百首詩歌之一,弗羅斯特的《雪夜林邊駐足》<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詩共四段,格律嚴謹,為AABA,BBCB,CCDC,DDDD,即第一段1,2,4壓know韻,第三句here為第二段1,2,4韻。難人可貴的是押韻同時能保持詩句的自然流暢。 同時這首詩飽含深意:詩人在旅途中有意走進一片偏僻,幽靜的樹林,是否期待就此歇腳,讓紛飛的雪掩蓋自己?可是想到未兌現的承諾,未盡的責任,告訴自己現在不能停歇,還得繼續上路。 這個旅程或許指生命的旅程,紅塵中浮沉幾十載,或許會感到疲憊,或許是失望,繼而萌生退意,像陶淵明歸隱田園“採菊東籬下”,但心中卻放下來曾有的抱負、責任。 想起辛棄疾《鷓鴣天》裡“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似乎要就此放棄收復山河的志向,但又在《永遇樂》裡最後一句問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可見,不管是中文還是英文詩歌,都很美,也都有共通的思考與情感,只是在於我們是否有發現這些美的心靈。
中西方詩歌的最大不同,從詩人的身份上可以得到明顯的體現。中國偉大的詩人大都通書畫,既是詩人又是藝術家,比如王維,蘇軾,唐伯虎,而且國畫配詩詞也是一大特點。而西方的很多詩人,同時也是哲學家,比如柏拉圖,尼采,佛洛依德等。由此可見,中國詩歌富有藝術想象力,而西方詩歌多邏輯思維,而這發源於中西方造字法的不同。中文保留了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圖畫。最早古漢字是每個字都有其單獨的意思,因為一個字就是一副畫,有自己獨立的意思。比如“朋友”,在甲骨文裡“朋”是一根繩子連著兩串貝幣,指一起賺錢的人,而“友”是兩隻伸出的手,指一起分錢的人。按今天的說法,“朋”是共患難的人,而“友”是發達後的酒肉朋友。這兩字原來是不連在一起用的。
既然中文是由圖畫演變而成,那麼,最初它就沒有表示語法的連詞來體現語言的邏輯關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這首題畫詩:“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以及“枯藤老樹昏,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幾乎全是名片語成,讀後可以立馬聯想到一幅直觀的畫面。這在以讀音來造字的外文裡是完全無法實現的,因為英、法這些語音文字,字的意思是靠邏輯來體現的,所以必須有主謂賓時態等這些。這就導致後來中國古代詩人多書畫家,而西方多哲學家。
但中西造字法的不同並不能代表哪個更先進,只是環境不同造就罷了。我在上面提到漢字原始,是因為最早,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字都是源於圖畫,只是漢字因其封閉的農耕環境保留了這種原始造字方式,而西方後來形成開放的工商文明,不同地區不同語言的頻繁交流,使文字的最初形被拋棄,而保留了常用發音。
我們大都瞭解“西學東漸”的歷史,知道我們現在的文化其實已非常西化,比如分科教育。但其實西方文學也頗受東方影響,一直都有“東學西漸”發生。比如小說《Lost Horizon》(消失的地平線)裡描繪的“香格里拉”就是結合柏拉圖的理想國和東方的聖人治國為一體的世外桃源。
很多人認為中文都沒學精深,根本沒必要花時間學西方文化,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思想。同時學西方文字和文學,不僅不會耽誤中文學習,相反能提高對中文的更多角度理解,對我們學習中文是大有幫助的。
-
6 # 東華舊夢
本人就是這樣的,從詩歌上說,偏愛中國格律詩詞,從小說上說,偏愛俄國、歐美等經典作品。原因是中國格律詩詞已臻化境,其意境美、音韻美、形式美以及對漢語言文字靈活運用表意表情是難以超越的。而俄國(含前蘇聯)、歐美的小說創作,開創了現實主義描寫的先河。包括當今中國現代小說走的基本都是這個路子(中國古典小說只有《金瓶梅》和《紅樓夢》屬於現實主義手法)。要想學習寫作,就該在這方面下功夫。
-
7 # 吾是四五六
中國詩詞,一如中國書畫,意境悠悠有遠,深受儒家情懷。實際就是文人的風雅,訴諸了含蓄意味。外國文學,特別是西方作品受到聖經之典籍,而有基督教洗禮。具有的真善美之境界,後有工業革命,步入高度文明社會,作品形成的精神面貌,具有博愛的世界觀,從藝術形式具有白描,直接表白,尤其是爰情觀、、、、。
回覆列表
我是粗人一個,現在退休在家多看了一點書。對於外國文學英語只會OK,拜拜。哈囉。我只知道當今社會要有經濟頭腦。賺錢是硬道理。別的都不相信。詩句再美不能當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