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銷售蘋果4
-
2 # 他咯圖
氣候變化直接影響的是雨水的多少,而雨水的多少都會對農作物的收成產生致命性的影響。如果雨水過多可能導致很多農作物都無法開花結果,進而導致少產或者更嚴重的是沒有產量,比如像辣椒茄子,如果雨水過多,直接就被淹死掉了,根本就沒有產量。相反雨水過少或者沒雨都會導致農作物生長困難或者是直接旱死,從而導致沒有收成。
-
3 # 唐世華
老華這樣,種養能不能掙錢氣候佔很大的因素。比如我老家廣東南雄的黃煙來說剛種植的的時候Sunny雨水充足,黃煙長勢良好,大家都期待一個好地收穫,誰也沒想到4月份連續乾旱把黃煙乾旱死了,連化肥錢都沒收回來。上半年什麼收入的沒有。都是氣候不正常導致的。
-
4 # 埃爾莫落人
大氣中CO2濃度增加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有助於作物生長,小麥、水稻、大麥、豆類等C3作物產量顯著增加,但對玉米、高梁、小米和甘蔗等C4作物助長效果不明顯。現有研究指出,在二氧化碳濃度倍增,可使C3作物生長且產量增加10%~50%,C4作物生長且產量的增加在10%以下(Kimball, 1983;王春乙等,1997)。然而,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對植物生長的助長作用(也稱"施肥效應"),受植物呼吸作用、土壤養分和水分供應、固氮作用、植物生長階段、作物質量等因素變化的制約
-
5 # 使用者3920320951631
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或更高(預計每10年增 加0.3 °C),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增長,以及耕地、資 金、技術等限制,將導致農牧業的脆弱性增加,糧食安全日趨嚴重。
目前,全球溫度呈上升趨勢,且以北半球較高緯度升幅最大。全球氣候變化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其中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也最直接,特別是作為農業主體的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農業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四個主要領域之一,氣候變化背景下嚴重威脅了中國的糧食安全,研究顯示,中國農業生產在2020~2050年將會遭受氣候變化的嚴重衝擊。依據氣候模式,氣象專家預測全球溫度在未來100年還將升溫1.4~5.8℃,變暖現象將持續,且比過去100年的增暖速率更快。溫升已嚴重影響了與凍土、冰和積雪有關的生態系統(如水文、自然、海洋、淡水生物及陸地生物等系統),並且增加了對人工管理與人類系統的影響。
2.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1對土壤質量的影響
氣候的溫暖乾燥使土壤因潛在蒸發能力的增加而使含水量降低,且在夏季表現最為嚴重。土壤通氣效能受其水分條件影響,進而會影響到其內固有有機碳的礦化分解和外源有機碳的降解,以此對土壤有機碳含量造成影響。土壤水分不足,空隙率變大(透氣性增強),致使其內有機碳含量因礦化分解速率的加快而降低。氣候變暖還會對土壤微生物活動與含量造成影響,使土壤C-N迴圈與養分含量發生改變,致使農業系統因土壤有機質分解與氮流失的加快而消弱了其對自然災害的抵禦能力。
2.2對水環境的影響
區域降水格局與降水量隨氣候變化而發生改變,就江河徑流量而言,北方減少南方增加,各流域年均蒸發量提高,其中內陸河地區與黃河提高15%左右,致使流域流量降低甚至出現斷流現象。氣候因自身變暖而更加不穩,極端氣候(如旱澇)事件出現頻率與強度增強,加劇了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基於人類活動與暖幹氣候的影響,湖泊補給來自大氣降水的比例逐漸減少,氣候變暖延長了作物生長季節,農業用水需求量持續提升,負面影響了區域農業用水。
2.3對作物種植區域和種植制度的影響
氣候變暖將使區域積溫提升,延長了中國長江以北(尤其是高原與中緯度地區)作物的生長季節,喜溫作物因低溫冷害的減輕而出現北移,並且擴大了晚熟作物的種植面積,調整了作物種植結構。與此同時,隨著土壤水分蒸散量的提升,有利於熱量資源增加的因素可能會因水資源的匱乏而無法充分利用,從而提升了作物穩產在氣候方面的風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明顯增暖的氣候影響下,東北地區將水稻種植逐漸北擴至之前的水稻禁區(如嘉蔭、伊春等);喜溫作物在西北地區種植面積擴大,越冬作物逐漸向北擴充套件;雖然冬小麥在陝西省向北擴充套件種植,但因降水減少造成的乾旱加劇使其生長受限制區擴大。假設在溫升1.4℃且降水增加4.2%的環境下,對中國作物種植面積而言,一熟作物會由當前的62.3%下降至39.2%,二、三熟作物分別會由當前24.2%與13.5%上升至24.9%和35.9%。
2.4對農業生產能力的影響
溫升程度、降水格局與作物對CO2濃度升高的生理反應為農業生產能力遭受氣候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在氣候變暖情況下,其所引發的季節變化、作物病蟲害演替及其適宜種植區遷移等均將對農業生產造成影響。溫升可使全年生長期延長,對熱量不足地區與多年生作物有益於生長;溫升對生長期較短的栽培作物在發育速率方面擁有促進作用,但單產會因生育期縮短而降低。實踐證明,當在生長季節內溫度每升高1℃,小麥產量將會下降3~10%,且在過去20多年中因溫升已下降大約4.5%。小麥將在黃淮海平原地區暖冬時期生育程序加快,拔節期提前,使其在遭遇倒春寒天氣時凍害發生機率提升;中國東部玉米、油菜、土豆、水稻與冬小麥在CO2施肥效應提升的情況下可使其潛在生產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對CO2施肥效應不予考慮時則會下降2.5~12%。
3.現代農業生產應對措施
3.1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條件
要想控制並減輕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則須改造現有農業設施以提升其防禦氣象災害的能力。具體措施為:①改造老化農業灌排設施,擴大灌溉面積;②透過科學灌溉實現節水農業;③針對自然災害建設綜合防治工程;④透過地形的改造,促進土壤對水分的吸收,抑制徑流與土壤侵蝕病害;⑤對於北方乾旱與半乾旱地區而言,其農業發展中心應為改土治水,透過農田基本建設的加強來對農業生態環境進行改善,進而實現農田的穩產高產。對農田防護林加大建設力度,研究顯示:在農田防護林有效範圍內,可有效提升相對溼度10~20%,減小地表風速30~40%,增加土壤含水量20~30%,降低地面蒸發率29.2%。除此之外,由於森林自身為CO2的良好吸收庫,因透過農田防護林的營造與養護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與提升其抗逆效能的關鍵性措施。
3.2培育選用抗逆品種
農作物有效生長期因氣候變暖而得到延長,與此同時還需對自然災害進行預防,因此其品種選擇非常重要。實施農作物品種改良,使其適應氣候變化,保證增產增收,改良培育過程應以耐旱、耐熱及抗病蟲害品種為首選,以此應對氣候升溫所引發的病蟲草害。與此同時對農作物生理特性進行改善,包括選育高光合效能及低呼吸消耗的品種;對於多熟制農作物可以晚播早熟的小麥品種為選擇;棉花應選擇耐陰雨、耐高溫及潛力大的高產雜交品種;大豆和玉米可選擇生長期較長的高產品種。另外,為應對產量受種植北界北移與生育週期縮短的影響,可透過選育光合作用高效且光週期不敏感的優良作物進行控制。
3.3調整農業佈局和耕作制度
氣候變化使作物生長期的光能資源和熱量資源增加,複種面積擴大,一些作物的種植北界北移。另外,氣候變化會使各個區域降水量出現不同程度的增加或減少,此時則需對小麥、玉米等作物的種植結構與分佈情況實施調整。故此需對植被帶和種植帶北移的可能性採取規劃措施,合理安排農作物佈局,適度的將冬季越冬作物北移;透過發展冬季農業、麥棉兩熟、小麥玉米間作和恢復、發展雙季稻等途徑,提高複種指數。
3.4加強科技投入
提升農業生產科技投入與人員綜合水平,強化培訓,針對農業生產建立健全的科技服務體系,以科技帶動生產。
(1)強化對農業災害與天氣氣候的預測能力,例如以農業生產實際需求為依據,預報年型天氣氣候以及未來五年、十年的變化趨勢,以此促使農業部門在規劃與生產過程中做到趨利避害,對農業生產實施合理佈局,併為未來五年、十年的農業生產做好技術儲備;
(2)加強建設應對氣候變化的系統工程,以科技的創新來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如加強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術、抗禦逆境、設施農業和工廠化生產等學科前沿領域,以強化人類應付氣候變化及其對農業影響的能力。
(3)加強科學研究,改進和提高人類對氣候系統及其變化的認識,大力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節能新技術,推進碳吸收技術和各種適應性技術的發展,加快科技創新和技術引進步伐,為應對氣候變化、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結語
基於以上論述,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影響的研究為一項系統而複雜的任務,如何做好應對措施,實現現代農業的穩產高產,則為一個需要我們不斷實踐與不斷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馬佔臣.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農業與技術,2014(3):25~25.
[2]南韓軍,張新時,周廣勝.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其適應[J].氣象科技進展,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