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凡人觀史
-
2 # 劉昌進
李善長作為朱元璋的開國功臣,在朱元璋還未稱王時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戰略構想,可謂是高瞻遠矚,高屋建瓴。朱元璋真是在這一戰略構想下,實現了大明王朝的夙願。
但李善長是個權利益極強的人,總想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朝臣,尤其是他已經退居二線,仍然在幫助胡維庸繼續把控朝政,這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
再者,朱元璋想讓有仁德之心的太子朱標當一個好皇帝,一個有權利的好皇帝,所以借胡惟庸之案,殺了李善長。
-
3 # 親民止善
一.為孫子繼位掃清道路。
二.李在淮西集團的威望極高。
三.權力太大,能力太強。
四.得罪人太多。
-
4 # 怪蜀看史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武將功勳最著者,當屬徐達、常遇春,文臣論功排名當推李善長、劉伯溫。而李善長被朱元璋欽點為開國功臣第一人,可謂是榮耀至極。但是李善長最後的下場也是無比的悽慘,已經76歲的他仍然被朱元璋以謀反罪和全家70多人一起被處死。
李善長,字百室,定遠人。李善長少讀書有智謀,策事多中。時值朱元璋駐軍滁州,李善長去拜會了他。二人見面後,經過一番長篇大論,朱元璋決定聘請李善長當他的大總管,可以說在當時已經被朱元璋當成是一人之下的其他人之上的二號人物。除了軍事仍然是朱元璋親自負責外,人事,還有後勤工作都交給了李善長。當然李善長在軍事上還是很有見地的,朱元璋一些主要的戰役都有李善長在背後出謀劃策。
李善長被明太祖朱元璋處死的原因,已經形成歷史公論: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剷除政治隱患,把功臣集團幾乎消滅乾淨,而身為功臣集團的首功之臣,文官之首,幾乎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地位的李善長,也必然會被剷除。
李善長的功勞就不多說了,能稱為“在世蕭何”其實並不代表他跟“蕭何”一樣懂事,只能說他對朱元璋來說和蕭何對劉邦來說的歷史定位相似。其實李善長反而一點都不像蕭何,這其中的不像就在於李善長後期對於權勢的依戀。而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他一手扶持起了後來的丞相胡惟庸,並且其所代表著淮西集團的利益。
洪武四年,察覺到不妙的李善長不得不主動退休,可雖然從朝堂上消失了,其影響力依舊巨大,本人也還還迷戀於權勢,臨走時把汪廣洋和胡惟庸推薦到丞相位就是很好的說明,這表明他並不想徹底離開權力中心,他還是想退居幕後遙控一切。李善長到底缺乏處理複雜而微妙政治哲學的智慧,可以說,這時候朱元璋已經對他動了殺機。
至於最後把李善長汙為胡惟庸一黨而定謀反罪,不必多說,純屬子虛烏有的事,只是好歹給他發過免死金牌,別的罪不好處死,而謀反罪就名正言順了。
-
5 # 執古論今
李善長很早就隨著朱元璋打天下,運籌帷幄如漢朝之蕭何。朱元璋功臣中,武將徐達第一,文臣第一便是李善長。
李善長的慘死,和大多明朝開國功臣的命運一樣,都是源於朱元璋的猜忌。其實李善長本來有可能避開禍端的,朱元璋當皇帝的第四年,李善長功成身退,告老還鄉。朱元璋一看他挺識相,為了表彰他的功績,還賜給他了免死鐵卷,只要不謀反,就可以免除兩次死刑,兒子也可以免除一次。也許李善長已經看出了朱元璋的猜疑狠辣,預測到了功臣們“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那李善長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族之禍的呢?
急流勇退,又被重新啟用李善長在朱元璋還沒有露出獠牙的時候,急流勇退,如果一直這麼低調隱匿起自己,也許也不至於落得晚年滅族的悲慘結局。
告老還鄉幾年後,朱元璋覺得自己身邊還是缺少向李善長這樣精明能幹的人,因此又重新起用了他。雖然表面上朱元璋重用了李善長,可自己的猜忌心也越來越重,怎麼看,都覺得李善長有問題。
李善長雖老,但功績、地位、影響力都非常大。就算他不造反,那他的兒子、孫子呢?此時的朱元璋早已被自己的猜忌矇蔽了內心,這些開國老臣在他看來都是大明朝的隱患。
借胡惟庸謀反案,除掉李善長本來胡惟庸的案子已經過了許久,可洪武十八年,有人跑到朱元璋那裡,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實為胡黨。李存義的兒子娶的是胡惟庸的侄女,這本身就容易被人懷疑。這個時候,朱元璋免除了李存義的死罪。但此刻,朱元璋對李善長的猜忌已經讓他自己相信,李善長定會謀反。
後來有因為一件事情了,將李存義抓去審問,《明史》記載李存義供認:曾經胡惟庸勸說李善長謀反,李善長沒有同意,胡惟庸又讓李存義遊說他,李善長說自己老了,等他死了後,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吧。
牆倒眾人推,自己家的僕人也紛紛告發李善長串通胡惟庸謀反。朱元璋終於找到了罪名滅族了李善長。
歷朝開國功臣都處於一個敏感的位置,有的被殺,有的謀反,大權在握又能安然處世的少之又少。像漢朝張良那樣功成身退,獨善其身的都是聰明人。可惜,人皆有貪念,貪戀榮譽、權勢、地位,遇上朱元璋這種猜忌狠辣的皇帝,不急流勇退實在不明智。
-
6 # 豆說歷史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李善長與朱元璋是什麼關係。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皇覺寺多年的朱元璋接受好友湯和的勸說,到濠州投奔郭子興,參加紅巾軍起義,這年朱元璋25歲。不久便成為郭子興身旁一名親兵,並賜名元璋字國瑞,娶郭子興養女馬氏(即後來的馬皇后)。後來因郭子興與其他濠州紅巾軍領袖如孫德崖、趙均用不和,屢有衝突,朱元璋不願意參與內鬥,就主動要求回鄉募兵。不久後朱元璋的部隊就集結了數千人,次年攻下滁州,成為他首個根據地,同年李善長投奔朱元璋,成為他最重要的幕僚。
據史書記載,朱元璋曾親口對眾臣說過:“朕起自草莽間,提三尺劍,率眾數千,在群雄的夾縫中奮鬥,此時善長來謁軍門,傾心協謀,一齊渡過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間,練兵數十萬,東征西伐,善長留守國中,轉運糧儲,供給器械,從未缺乏。又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將此人授朕。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可見,李善長對於朱元璋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臣子。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深受朱元璋器重的首功之臣,最後卻落了個不得善終的下場,
皇權與相權之爭明朝建國之初延續了元朝的政治體制,中央政府的最高決策機構被稱為中書省,中書省設四個主官,分別為左丞相(相當於總理)右丞相(相當於第一副總理)以及左丞和右丞(相當於副總理),當然建國之後的第一任左丞相非李善長莫屬。
大家知道一個新政權的建立,必定會去反思前朝敗亡的原因,而在朱元璋的心裡元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為宰相的權力過大,導致的皇權旁落,引發的政局動盪。所以李善長雖然是大功臣,但淮泗勢力強大,他自然不可能在丞相的位置上幹太久。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被封為南韓公,洪武四年正月,李善長就辭去丞相之位。
而他的繼任者們下場也都不好,先是楊憲被殺,明史關於楊憲只有冷冰冰的一句話:中書左丞楊憲有罪誅。汪廣洋本來是朱元璋用來掣肘胡惟庸的,不過他也實在是能力不怎麼出眾,三進三出中書省,用來掣肘的棋子卻被下屬(胡惟庸)排擠的沒有立足之地,就在胡惟庸被殺的前一個月被貶往海南,又下令在路上被賜死。胡惟庸更不用多說。獨掌相權多年,到最後野心漸漸膨脹,官員的升遷,案件的處理都不經請示就擅自決定,甚至對皇帝封鎖訊息,宰相府天天門庭若市。這讓作為工作狂的朱元璋怎麼受得了。
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被殺,胡惟庸案一開始的結論只是不守人臣本分,擅權結黨,抓住就殺了,也沒有下獄,更沒有審查。只是後來十多年的時間發酵,“證據“越來越多,牽連越來越廣,最終成了謀反案,但也許就是衝著李善長去的,因為朱元璋曾經賜給李善長丹書鐵券,並約定只要不是謀反,本人可免兩次死罪,兒子可免一次死罪。而在胡惟庸被殺的五天後,朱元璋就順勢廢除了中書省,而且是永久廢除,並卻下了嚴令: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若有敢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所以殺胡惟庸恐怕也是早有預謀的。
當然朱元璋也並非沒有警告過李善長:卿謀欺誑,法當斬首。然行賞有誓,爾當三免極刑。今無患矣,止削祿一千四百石。意思本來是要殺你的,噹噹初有誓約,就罰你點俸祿算了。這已經是很重的話了,如果李善長從此夾著尾巴做人,也許也不會有後面的事。可惜李善長並沒有。還繼續呼風喚雨,宴請賓客,修宅蓋屋。這就讓朱元璋認為,李善長樹大根深。有這樣一棵大樹立在那裡,舊制度就隨時都有復辟的可能。畢竟,李善長是首相也是名相,看見他就會想起中書省。所以,只有殺了他和他的黨羽,才能將宰相制度斬草除根。
-
7 # 遠方有個大傻妞
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老大,淮西集團是朱元璋賴以起家的本錢,其政治地位自然非同一般,作為淮西集團的靈魂人物 ,李善長在富貴兼得的同時 ,還驕橫專擅,憑藉手中的權力頣指氣使,凌駕於百官之上 ,極力打壓持不同見證者,這當然會招至非淮人集團和朱元璋的不滿。李善長跟朱元璋,湯和他們都是淮西人,淮西勳貴就是那麼來的,加上李善長這人這關係跟其他武將幹在一起,李善長的威望很高,可以說相當於劉邦之蕭何了。這堆人萬一抱團了,朱元璋能爽嗎?早點幹掉對大明有好處
回覆列表
深耕朝野多年,多少會得罪一些人、出現一些問題,胡惟庸案給天性多疑、殘忍成性的朱元璋一個完美的誅殺他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