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君山話史

    這個題目有瑕疵。

    唐朝經略中亞,前後大約一百年之久,略述於下:

    1、擊破西突厥,中亞諸國歸附大唐

    公元657年,蘇定方西征擊破西突厥,分割西突厥為都護府:濛池都護府與昆陵都護府。

    原本歸附於西突厥的中亞各國,紛紛轉向歸附大唐帝國。659年,唐高宗下詔,在中亞的石國、米國、史國、大安國、小安國、曹國、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設定州、縣、府共一百二十七個。這些國家大致分佈在新疆西部、烏茲別克、阿富汗一帶。

    到了661年(高宗龍朔元年),中亞的吐火羅、嚈噠、罽賓、波斯等十六個國家也相續歸附大唐政權,大唐政府相續在這十六個國家建立八個都督府,七十六個州,一百一十個縣,一百二十六個軍府,全部歸屬安西都護府管轄。

    最遠的都督府為波斯都督府。當時波斯已基本上被崛起的阿拉伯帝國所吞併,波斯王伊嗣候被阿拉伯軍隊所殺死,其子卑路斯投奔吐火羅。661年,卑路斯向大唐皇帝請求派兵支援,唐高宗派出使者王名遠到西域分置州縣,在疾陵城(阿富汗與伊朗交界處的扎蘭傑)設波斯都督府,並任命卑路斯為波斯都督。次年(662年,龍朔二年),又立卑路斯為波斯國王。後來卑路斯入長安朝見唐高宗,歸國時,遇阿拉伯帝國的入侵,客居吐火羅二十餘年,波斯國名存實亡。

    大唐的勢力,由中亞伸向西亞的伊朗高原。無遠弗屆,萬邦來朝,聲威赫赫,如日中天!

    2、中亞的四國演義

    除了大唐帝國之外,中亞還受到三股勢力的影響,局勢十分微妙。這三股勢力分別是:吐蕃、大食與突厥,任何一方都有超強的實力。這幾大勢力,圍繞中亞諸國,展開了一番明爭暗鬥。

    大唐帝國的勢力比較早就抵達中亞,在降伏西突厥之後的數年內,成為這一地區的霸主,但是這個霸主的地位不斷地受來自四方的挑戰。

    比大唐建國略晚的大食帝國,即阿拉伯帝國,在聖戰的旗幟下,以一往無前的勇氣,將伊斯蘭的勢力從阿拉伯半島拓展到整個西亞以及北非,並且東擴到波斯高原。651年,即唐高宗永徽二年,在阿拉伯人的打擊下,波斯薩珊帝國滅亡。同年,阿拉伯帝國派出特使與中國修好,成為東西兩大帝國政治交往的開端。

    同時,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政權也進入強盛的時代。670年吐蕃攻陷安西四鎮之後,也加入到中亞的爭奪中,與吐蕃相鄰的大勃律國與小勃律國,更成為其染指中亞的重要跳板。東部的突厥汗國在默啜可汗時代向西擴張,擊平突騎施之後,一路西進,勢力直抵中亞錫爾河流域。

    3、唐玄宗時代對中亞的經略

    平定拔汗那之亂

    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吐蕃與大食聯合干涉拔汗那王國內政。

    拔汗那王國是最早內附大唐帝國的中亞國家之一,在烏茲別克境內。蘇定方擊平西突厥之後,在拔汗那國設定羈縻州,稱為休循州,之後拔汗那國與大唐的關係是很親密的。在吐蕃與大食的聯合支援下,以阿了達為首的反政府武裝攻陷首都,拔汗那國王向大唐帝國求救。

    安西都護呂休璟派遣張孝嵩率一萬胡兵,出龜茲數千裡,連破阿了達叛軍,收復一百多座城堡。拔汗那國王又重新返回都城,登上王位。張孝嵩以此役威鎮西域,他釋出文書,傳檄西域諸國。諸國均派出使者,向張孝嵩請求和解或歸附。

    此役的勝利,打破了大食帝國東擴、吐蕃北進的計劃,大唐帝國向世人表明其軍事力量之強大,是可無爭議的中亞霸主。

    狙擊吐蕃,入援小勃律

    吐蕃向北擴張的計劃遭遇挫折之後,將目光轉向小勃律國。

    小勃律國位於吐蕃的西北,其位置大約是現在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爾一帶。小勃律的位置如同十字路口,介於吐蕃、安西四鎮、南亞、中亞之間,這個突出的戰略位置,決定了小勃律國成為大唐與吐蕃反覆爭奪的焦點。

    吐蕃以借道攻擊安西四鎮為由,屢屢出軍小勃律,先後佔領九座城堡。開元十年(722年),吐蕃大軍再度進犯,小勃律國王沒謹行向大唐請求軍事援助。

    時任北庭節度使的張孝嵩派遣張思禮率領唐軍及胡人兵團共計四千餘人,奔赴小勃律。在唐與小勃律聯軍的反攻下,收復失陷的九座城堡。吐蕃損失數萬人馬,被迫退出小勃律,返回青藏高原。

    唐軍第二度出擊中亞,再次大獲全勝,成功地狙擊吐蕃的進攻。

    掃平突騎施

    突騎施本是西突厥的一個部落,在開元年間強勢崛起,成為中亞最強的勢力,成為大唐帝國向西擴張的一大絆腳石。在其最盛時,擁有二十萬騎兵,勢力大致在碎葉城一帶,也就是李白的出生地。

    公元738年,突騎施爆發內亂。對大唐來說,這是擊平突騎施的大好時機。唐玄宗指示磧西節度使蓋嘉運,召集中亞諸國軍隊,會同北庭都護府,夾擊突騎施。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蓋嘉運率軍進入突騎施,勢如破竹,直抵碎葉城,生擒突騎施吐火仙可汗。同時,蓋嘉運派副將夫蒙靈詧,會同拔汗那國王阿悉爛達幹,攻陷怛邏斯城,生擒黑姓可汗爾微勒。

    生擒兩位可汗後,大唐帝國立莫賀達幹為突騎施可汗。然而,莫賀達幹對大唐陽奉陰違,襲殺大唐冊立的十姓可汗阿史那昕。天寶三年(744年),大唐帝國發動對莫賀達乾的致命打擊。河西節度使夫蒙靈詧率軍進入突騎施,擊斃莫賀達幹。莫賀達幹之死,意味著突騎施的全面沒落。

    掃平突騎施,大唐聲威再震西陲!

    高仙芝千里奔襲小勃律

    由於突騎施勢力的興起,牽制大唐在中亞的力量,吐蕃乘機佔領小勃律。到了天寶三載,大唐帝國解決掉突騎施的同時,突厥汗國也壽終正寢。這樣,中亞只剩下三方勢力的角逐:大唐、大食、吐蕃。

    天寶六載(747年),大唐政府準備向西出擊,重新控制小勃律。高仙芝率一萬人馬,千里奔襲小勃律,打了非常漂亮的一戰。

    小勃律之戰,雖然並不是一次大規模的戰役,但仍是經典戰例。與第一次小勃律之戰不同,這時小勃律已經臣服於吐蕃,故而大唐軍隊千里奔襲,沒有內應,沒有外援,沒有補給,是一次非常冒險的軍事行動,戰役難度非常大。這次成功的軍事冒險,確立了高仙芝作為大唐名將的地位。在整個戰役過程中,高仙芝堅忍不拔的決心與意志力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經此一役,大唐帝國又一次控制中亞咽喉之地。

    兵敗怛邏斯

    天寶九年,高仙芝發動入侵石國之戰。石國位於錫爾河流域,約在今天中亞名城塔什干一帶。高仙芝幹了兩件不地道的事,其一是屠城,其二是大肆掠奪石國的財富。中亞諸國對高仙芝的暴行深惡痛絕,結成反唐聯合陣線,並藉助於大食帝國的軍隊。

    在高仙芝入侵石國的這一年(750年),大食帝國政局出現鉅變。阿巴斯王朝取代了倭馬亞王朝,阿拉伯帝國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由於阿巴期王朝的旗幟與衣著都是黑色,所以在中國史書上,出現了一個新的名稱——“黑衣大食”,這是一個強大的帝國。

    為了應戰大食軍隊,高仙芝幾乎將安西四鎮的主力全部押上了,包括兩萬唐軍與一萬名胡兵,其中以拔汗那軍為主。唐與大食在怛邏斯城遭遇,東亞與西亞最強大的帝國在這裡碰撞出八世紀中葉最有影響力的戰爭火花。

    戰鬥持續五天,雙方勢均力敵。然而,第三股力量捲了進來,並最終改變了怛邏斯戰役的結局。這股力量是葛邏祿部落。

    葛邏祿原本是西突厥的一個部落,正當高仙芝的唐軍與阿拉伯軍隊打得難解難分之時,葛邏祿的軍隊突然大舉南下,出現在高仙芝的後側,對唐軍展開猛烈的進攻。這種情況是高仙芝所沒有料想到的,本來前線對大食軍隊的戰鬥就已經非常吃緊了,突然後側遭到攻擊,一時間軍陣大亂,軍心動搖,全線崩潰。

    大食軍隊發動總攻,唐軍三萬人馬損失殆盡,其中有二萬多人戰死或被俘。

    這是大唐帝國經略中亞以來,最大的一次失敗。

    怛邏斯之戰的失敗固然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自唐高宗經略中亞始,大唐帝國不僅憑恃武力,更是憑恃道義,屢屢對中亞小國扶危解困,扮演解放軍的角色。到了玄宗天寶年間,大唐軍隊有道義上已經嚴重倒退,甚至幹出屠城劫掠的勾當。就算沒有怛邏斯之敗,也不太可能憑藉區區兩三萬軍隊,長期維持中亞霸主的地位,這就叫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在怛邏斯之戰後,封常清攻取大勃律國,大唐在中亞依然強勢。但這只是迴光返照,隨著安史之亂爆發,一切都如煙散去了。從蘇定方平西突厥,至封常清攻大勃律,大唐帝國經略中亞大約一百年之久。

  • 2 # 星辰223137

    唐朝前期設安西都護府,西至蔥嶺,比較鬆散地統治今中亞東南部一段時間,安史之亂後中央朝廷統治力遽減,而同一時期大食、突厥、吐蕃勢力強盛,唐中期對中亞漸失統治力和影響力。

    發散一下,由於漢民族奄有廣闊中原,物產豐富,生民億萬,所以佔有中原的漢族歷朝歷代對外擴張掠奪的原動力是缺失的,不多的對外擴張基本上都不是出於經濟目的,沒有深遠的利益羈絆,佔領也顯得三心二意,缺乏長期規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暖氣片,裝窗臺好,還是內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