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王珮瑜老師,有名女老生、有“小冬皇" “小孟小冬"之譽、國家一級演員、京劇藝術家、餘派女鬚生、京劇名角、有名京劇演員、京劇名家、餘派老生女演員、餘派藝術傳人,現今當下中國京劇的代表人物、人稱瑜老闆、餘派第四代傳人、當代最有名的京劇老生、當今坤生第一人、如今當紅坤生。

    話說當時十幾年前她雖然年輕,但是從藝的時間可不短了,據瞭解好像幾歲開始就登上舞臺表演了。應該說她從小就喜歡文藝,四、五歲因為母親喜歡文藝,在她的薰陶之下,總是把她帶來帶去,就是一直小時候學過很多東西,唱歌、跳舞、民樂、柳琴、琵琶這些,然後學聲樂,好多都學,小品哪、講故事。聽說演小品得過獎、唱歌也得過獎、講故事也得過獎,但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這個京劇,王珮瑜她的舅父、舅舅是一個京劇的京胡的票友,他喜歡拉琴,那麼在這之前,她就是學了很多東西,但從來沒有接觸過京劇,有一天舅舅就跟她說,他說珮瑜啊,他說你很聰明,比你的同齡的小孩接受能力都強、領悟能力都強,但是你不會唱京劇,然後呢就是說是不是能夠學一段、學點京劇,正好呢可以參和這種票友的活動啊、比賽啊,當時就是在這樣一個契機之下就開始接觸,當時就是說選擇唱什麼行當,因為青衣花旦嘛,要練這個小嗓子,那就唱、唱老旦吧,因為那時候也沒有想過要選老生什麼的,畢竟是一個跨行的、跨性別的一個行當,然後就開始學老旦,這時候因為蘇州當時有很多老師,那麼蘇州京劇團當時已經解散了,她當時是念初中一年級吧,她舅舅就帶她到一個老旦的老師叫蔣文美老師家裡,然後就開始學,業餘的時候就抽週六、週日有時候就去一次學一下、學一下,然後就參加票友大賽,這時候才十二歲嘛。就得了獎了,先是蘇州市,然後又上那個江蘇省都得了票友大賽的第一名,而且是和大人一起比賽,所以這個鼓勵對她來說是非常大的。也證實了就是說,在她的同齡的小孩當中確實可能比較聰明。

    不過倒很有意思,王珮瑜她一開始唱的是老旦,後來到現在我們知道她是有名的餘派老生了,是怎麼又學這個老生呢,參加那個票友大賽,就得了獎了,在江蘇省得了獎了,然後呢就有電臺去找她錄音,那麼在錄音的時候呢,外頭坐了一位老先生範石人先生,他是上海專門研究餘派老生唱腔的,應該是很多業內業外的人士都知道,那麼他聽了她一段這個《釣金龜》在那錄音,然後出來就跟王珮瑜她說,孩子,你這天賦挺好的,感覺挺好的,你喜不喜歡老生啊,她說我喜歡的,因為一直在電視裡看到那個高方巾,然後黑三、穿著素褶子,感覺非常儒雅,對這樣的一種扮相跟唱腔呢,一直是很有這個好感、很有感覺,那正好有個老師就這麼說問她喜不喜歡老生,她說喜歡的,那你知道什麼流派啊,她說我知道餘派,一直因為有人說餘派、餘派、餘派,然後他說好啊,那我就是教餘派的老師,你這樣吧、你改老生吧,就這樣一來二去,就開始從老旦改到老生。也覺得是挺自然的事情,覺得有偶然也有必然。老師就是說,你學老旦哪,你挑不了梁,有這麼一個說法,他說你就是即便你成了李多奎先生了,你也不能挑梁啊,也是傍著的。她一想是啊,因為小孩的那個那種虛榮心、那個十幾歲的小孩,那能掛頭牌,能挑梁那個感覺就很、很不一樣的。不過是很要強,就是演什麼做什麼都是要當主角的、最好的,而且呢就是開拓一個新的領域也符合她的性格,就是不同的藝術門類、藝術行當,就想嘗試。一開始是怎麼從哪切入的學餘派,是從這個餘先生我們知道流傳下來三十七面、十八張半,俗話說。是從這個唱片開始入手的嗎,對。這個範老師呢,就是說你要學餘派,餘派是誰呢,就是餘叔巖先生,你呢,就應該聽他的十八張半唱片,其實在她十二、三歲的時候,完全是沒有判斷的能力、對藝術的見解,也是非常非常的無知,那麼老師讓她唱什麼、學什麼、聽什麼,那就照老師的來,一直是這樣。然後就先入為主,就給你聽這個十八張半,每天就聽啊聽啊聽、燻啊燻,就這樣就是灌輸給她的一種、一個概念跟定義,就是這是最好的,你應該學這個,好、她就認為這是最好的,我應該學這個,就這麼開始。

    一說到學習,那我們就想到了如果要正統的、正規的學習這個傳統京劇,還是應該入戲校。進入專業的學校、進入系統的這個訓練,那什麼時候考的這個戲校,而且我們好像很多戲迷聽說王珮瑜她考戲校還頗費一點周折。對,因為那個時候1992年上海戲校開始招生,因為在此之前呢,沒有一個規定說女老生男旦可以,就是可以和一般的孩子一樣可以去報考那個學校,但是也沒有說禁止不讓你去,那麼在那個時候,學老生的女孩子還是不多的,還是不多的。然後就去,她說我要去考戲校吧,老師什麼的,包括父母都是贊同這個意見,但是學校呢就是有點為難,說我們沒有這個先例,你、那這樣的話,將來出來是怎麼著,是進劇團呢、是當老師啊,還是怎麼個去留,這個問題就,大家就很費腦子。那麼這個時候呢,她就,她說我一定要學戲,而且我一定要唱老生,然後她就寫了一封信,她說我志願、我把我一生都奉獻給京劇,實際上是一個很天真的、很純潔的一個想法,很單純的一個想法,然後就用一個她很簡單的一個方式,她說我寫一封信交給我媽,她說媽,你給我去交給這個文化局的當時的主考的領導,她媽(媽)說行,她媽(媽)就帶著她這個信就去了文化局,然後就局長出來了,他說你的專業我們都看了,這小孩非常的有悟性、感覺還不錯,可是呢這個進戲校,你就是就定下這個專業是唱老生呢,確實是沒有、原來沒有這個先例,那這樣吧。既然你決心這麼大,條件也不錯,我們呢就試著把你當做招收一個師資培養,不佔演員的名額,然後就進了戲校,是這樣。然而到了學校以後,學校一切的專業安排,就聽學校的了,但是我(他)們得對外有一個說法,等於是迂迴了一下,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既保住了她這個人才,同時又沒違反相應、也沒有傷害其他報考戲校的女孩子、唱老生的,因為當時還有幾個。由這個事件,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好馬還需伯樂識,你看有這樣的領導來支援,另外還有他們戲校的包括校長、包括各位老師、包括她的,當時力舉推薦她的那個專業老師就王思及老師,就是一直帶她帶到當時的她的專業老師,就她入校就是她的開蒙老師,入校就是王思及老師,畢業還是他,後來畢業以後她要是有什麼不明白的、想學的什麼戲還是得跟王老師那裡去學,所以一直到當時一直在關心著她,那就相當於體育界的這個啟蒙教練一樣。就她覺得她自己真的非常的幸運,在一路走來一直有這麼一個好老師,而且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老師,在不同的時期出現,然後教給她不同的劇目。一路上都有貴人相助,這個王老師入校就是開蒙老師,那開蒙戲是哪一齣,是餘派戲嗎?

    應該說開蒙戲其實不是餘派戲,是一個老生大家都會唱的戲《文昭關》,因為其實這個戲,過去汪派呀、後來楊派都唱,因為她的這個本身的嗓音條件呢比較高,這個調門比較高,那麼王思及老師呢,就給她設計了一個比較適合她唱的版本,就是不參照大路的這麼唱,因為當時有一個王思及老師的老師是張文涓老師,張文涓老師有一個版本,是有一點這個老汪派的那個那個味道,味道的。保留了一個過去的一個十三一的、滿江紅十三一的一個唱法,跟很多別人唱《文昭關》是不大一樣,那麼就是說王思及老師就覺得這個唱法呢比較適合王珮瑜她的這個年齡和這個嗓音的條件,所以開蒙戲就是《文昭關》。

    如果沒記錯的話,是不是在戲校的期間,就曾經舉辦過個人的演出呢,王夢雲校長帶著他們這個班來到北京,先在上海預演,然後到北京長安大戲院演出了幾場,就是以她為主,當時演的劇目也蠻多的,比如說什麼《二進宮》、《武家坡》,全部的《失.空.斬》都唱了,而且就是還替她開了一個、破天荒替一個沒有從學校畢業的中專的學生開了一個王珮瑜藝術座談會,當時,劉曾復先生、朱家溍先生,包括很多專業張學津老師、李長春老師這些老師都來了,這真是很難得。說到這個事就想起從上海戲校畢業之後,王珮瑜她並沒有停止求學的腳步,好像又上大學了。2001年上海是文化局和上海戲校跟師範大學合辦了一個上海師範大學表演藝術學院,現在已經變成了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分院。在學院的時候,是不是又開始學餘派戲,餘派戲接著還學,同時呢,王夢雲校長也替她開了一些除了她這個、自己的這個餘派戲之外的一些專業課,請了朱秉謙老師、張學津老師、包括李甫春老師等等這些專業老師,從北京請過來,教她一些比如說《趙氏孤兒》、《將相和》,這種就是餘派以外的很好的老生戲,就是以他們校長的這個對她當時專業的一個定位,就是說希望你成為一個大演員,而不是單純的一個某某流派的繼承者。這是一個,她說,你將來畢業以後你到社會上以後、你有自己的一個藝術定位,但是在學校我希望你博採眾長,什麼都學,文的也學、武的也學,表演的、唸白的、唱功的、這個褶子戲、蟒袍戲,這個官衣戲、靠把,靠把戲都得學。這個思路打得很開,這也為她今後的發展奠定了非常紮實的基礎。也許到後來,自己不見得這些戲都演,可是就是拼命的在自己口袋裡裝了很多很多的財富,自己想把這東西啪拿出來,比如將來自己要排一個什麼新戲,我曾經在這個學的這個戲當中我沒有演過這個戲,可是自己這個動作、或這個表演、這個身段,自己可以安在這兒,就起到這樣的一個作用,確實對她來說非常的實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一點的成語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