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鈕給爺笑I個

    不戰而屈人之兵”出自《孫子兵法·謀攻》,《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這個時期是春秋末期,所以孫武是作者。

  • 2 # 十年278301191

    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對孟獲的七擒七縱,即是遵從著孫子的全勝思想,欲不戰而屈人之兵,儘量少戰,多用智謀,讓孟獲降的心悅誠服,得到蜀國南方完全的和平穩定。“不戰而屈人之兵”,歷來是兵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戰爭中即指透過非暴力的政治戰、經濟戰、外交戰、心理戰等而威加於敵,使對方屈從於己。意為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在外交中採取種種手法,或施以小恩小惠,或以甜言相誘,或以卑辭相接,使對方放鬆警惕,麻痺大意,當對方毫無警惕的時候,突施攻擊,一舉成功。用得民心的戰術來迫使敵方主動投降。在軍事上,“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一套完整的系統的戰略理論。從實行的手段而言,一是伐謀,一是伐交;從實行的範圍而言,既適用於孫子當時的春秋末年的諸侯國與城池,也適用於當今世界;從實行的目的而言,孫子強調的是“全勝”,即“必以全策爭於天下”。“安國全軍之道”是孫子所認為的至高無上的戰略原則。“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以心理學上的威懾,使敵人在心理上產生畏懼作為基礎的。以非軍事手段的“伐謀”、“伐交”作為達到全勝的有效手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希特勒為什麼要提出“對法國作戰中要節省坦克”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