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菠蘿蜜露露

    小麥抽穗開花後,植株生育中心轉向籽粒。千粒重的高低 與產量有密切的關係,在單位面積粒數相似的情況下,產量隨 千粒重提高而增加。尤其在高產田中,由於單位面積粒數多,提高粒重的增產意義更大。

    在大面積生產中,同一品種的千粒 重,受年份(氣候)、栽培條件、病蟲害等多種因素影響,差異 很大,可以由幾克到十幾克,甚至二十幾克的變幅。 如在每公 頃穗數為600萬-750萬穗,每穗平均粒數為25-35粒範圍 內,千粒重每增減1克,每公頃產量約增減150-270千克。

    這在大面積生產上是一個十分可觀的數字。因此,掌握籽粒和粒重形成規律,對穩定和挖掘品種的粒重潛力至關重要。

  • 2 # 魯聊先贏

    小麥是商水縣的主要糧食作物,近年來一些異常氣候的出現,制約了小麥產量的上升,透過對小麥籽粒的形成過程和提高粒重的重要途徑進行分析研究,對小麥不同生育時期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所採取的措施進行了探討,取得了明顯成效,現總結如下。

    1 抽穗開花期

      冬小麥拔節後,經過25~30 d開始抽穗。小麥抽穗時主莖早於分櫱,大櫱早於小櫱。小麥抽穗後一般經過2~5 d開始開花,開花順序為先主莖後分櫱,每穗開花先中部而後漸及上部和下部,同一小穗則由基部花順次向上開。每穗開花時間3~5 d,全田開花時間持續6~7 d。

      小麥晝夜均能開花,但每天有2個高峰,即9:00―11:00、15:00―18:00。夜間由於溫度低開花少,中午由於溫度高相對溼度低,開花過程受到抑制。小麥開花的最低溫度為9~11 ℃,最適溫度18~20 ℃,高於30 ℃影響受精能力降低結實率[1]。適於小麥開花的大氣相對溼度為70%~80%,低於20%不能正常授粉受精,但花期遇雨,溼度過大,花粉粒吸水膨脹易破裂。

      小麥屬自花授粉作物,天然雜交率一般不超過0.4%,小麥開花時,內外穎殼從張開到閉合需經歷10~15 min。或穎殼張開前進行閉殼授粉,或穎殼張開後進行開穎授粉[2]。花粉粒落到柱頭上一般經1~2 h後即可發芽,在24~36 h後完成受精過程。開花期間小麥體內新陳代謝旺盛,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營養物質和水分,是整個生育期中日耗水量最大的時期,從此地上、地下營養器官基本停止生長,籽粒日益增大,是小麥全生育期的重要轉折點。

      2 籽粒形成與灌漿成熟

      小麥從開花受精到灌漿成熟,經歷34~36 d,期間籽粒內外部發生一條列變化,一般分為6個過程、5個時期。

      2.1 形成期

      受精後子房迅速發育,首先是受精卵進行分裂進而形成胚的各部器官。其次是極核受精後形成初生胚乳,並進行旺盛分裂最終形成胚乳,開始積累澱粉。受精後10~15 d,籽粒外形已基本形成,長度達最大值的3/4,由“坐臍”達到“多半仁”階段,籽粒已具備發芽能力,該時期稱為籽粒形成期。這一階段籽粒含水量處於增加階段,含水量達70%以上,此時籽粒長度增加很快,而幹物質增加很慢,籽粒顏色由灰白逐漸轉化為灰綠色,胚乳有清水狀變為乳狀,擠之有稀薄而略帶黏性的液汁。

      2.2 乳熟期

      歷時12~18 d,“多半仁”後首先長度達到最大值,而後是寬度和厚度增加,到開花後20~24 d達到最大值,俗稱“頂滿倉”。隨著籽粒體積的繼續增大,胚乳細胞中開始積累澱粉,含水量由於幹物質的不斷積累由70%逐漸下降到45%左右。籽粒外部顏色由灰綠變鮮綠,進一步轉為綠黃色,表面有光澤,胚乳由清乳狀到乳狀。

      2.3 麵糰期

      歷時3 d,含水量下降到38%~40%,幹物質增加速度轉慢,籽粒表面由綠黃色變成黃綠色,失去光澤,胚乳呈麵筋狀。灌漿速度的特點是慢―快―慢,即“多半仁”前緩慢,由“多半仁”到“頂滿倉”速度加快,“頂滿倉”後速度又趨向緩慢。從“頂滿倉”到“麵糰期”是穗鮮重最大的時期,要注意防倒。

      2.4 蠟熟期

      歷時3~7 d。含水量由38%~40%急降至20%~22%以下,籽粒由黃綠色變為黃色,胚乳有面筋狀變為蠟質狀,籽粒乾重達到最大值,生理上已正常成熟。

      2.5 完熟期

      歷時2~3 d,含水量下降到20%以下,幹物質積累停止,籽粒體積縮小變硬,俗稱“硬仁”,表現出成熟種子的特徵特性,是收穫的最佳時機。

      3 籽粒發育的不均衡性

      在籽粒發育過程中,同一穗上的不同小穗位和同一小穗的不同粒位,無論灌漿先後、粒數多少和粒重高低均有所不同,表現出明顯的不均衡性,實質是早在分化時期已經發生的差異的繼續[3-4]。

      3.1 不同小穗位籽粒發育的不均衡性

      在小麥灌漿過程中,灌漿的順序與開花的順序基本吻合,以中部小穗居於優先地位,營養物質的分配也以中部小穗最多,其次是下部小穗和上部小穗,所以不同小穗位的籽粒數目有多少之別,重量有輕重之分。在籽粒形成和灌漿初期,運轉到中部小穗的幹物質最多,其次是上部小穗,下部小穗最少;灌漿中期以後,下部小穗的幹物質較上部小穗為多,因而一般下部小穗比上部小穗籽粒少,而粒重比上部重。

      3.2 不同粒位籽粒發育的不均衡性

      同一小穗不同粒位之間,營養分配和發育是依照小花的著生部位從1、2、3、4逐漸遞減的;到“頂滿倉”以後順序便發生了變化,如果每穗結實2粒,一般粒重1>2,若每小穗結實3粒,則2>1>3,當每小穗結實4粒時,則2>1>3>4,但在下位缺粒或發育不良時,可看出上位小花的粒重明顯增高。同一粒位籽粒在不同小穗上表現為中部最重,下部次之,上部最輕。

      4 籽粒發育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4.1 溫度

      籽粒灌漿的最適溫度為20~22 ℃。日平均氣溫低於25 ℃,則隨溫度的升高而灌漿速度加大,高於25 ℃時,因高溫而失水過快,縮短灌漿過程,加強呼吸作用,粒重降低。一般認為:開花至成熟需720~750 ℃的積溫,灌漿期需500~540 ℃的積溫。

      4.2 光照

      光照條件對不同灌漿時期的影響不同,灌漿盛期(開花後25~30 d)影響最大,灌漿始期(開花後10~12 d)次之,灌漿後期(開花後25~30 d)影響最小。光照的好壞取決於2個條件,一是天氣條件,二是群體大小。光照不足、群體過大往往成為粒重降低的主要原因。   4.3 土壤水分

      籽粒形成和灌漿期間適宜的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的75%。籽粒形成初期水分不足,特別是在天氣乾旱高溫情況下,光合強度降低,呼吸作用加強,致使灌漿過程提前結束,形成癟粒。在品質方面,籽粒蛋白質積累和含量與灌漿以後土壤水分呈負相關,而籽粒的澱粉含量則隨水分的增加而增加。

      4.4 礦質營養

      後期適當供應氮磷鉀除可使功能葉保持較長功能期外,還可促進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化合物的轉化,對提高蛋白質含量、促進籽粒灌漿成熟有顯著作用。

      5 提高粒重的途徑

      籽粒幹物質的積累來源於2個方面:一是抽穗前莖葉中的貯藏物質,二是抽穗後綠色部分透過光合作用形成的光合物質,前者佔30%左右,後者佔70%左右。雖然抽穗前積累的幹物質並不直接構成粒重,但對籽粒增重有很大影響,是產量形成的奠基過程。所以提高粒重必須從生育前期著手,促使個體發育健壯,建立一個合理的群體結構,後期應保持一定的綠色面積,防止早衰青枯和病蟲害,延長綠色面積的功能期。

      5.2 擴大籽粒的容積

      籽粒容積大小是影響千粒重的重要因素。籽粒容積與籽粒形成過程中胚乳的發育密切相關,如果這時乾旱或其他條件不利,籽粒容積縮小。因此,這一時期要保證水分的及時供應。

      5.3 延長灌漿時間和提高灌漿強強度

      灌漿時間和灌漿強度除受品種特性影響外,主要受灌漿過程中環境條件的影響。在高溫條件下,可加速灌漿速度,但縮短灌漿時間,粒重往往較低。相反,光照條件充足,晝夜溫差較大,日平均溫度較低灌漿時間持續較長而粒重較重。但北方麥區灌漿期間高溫乾旱,多幹熱風,對籽粒增重不利。因此,要特別注意這一時期的水分供應,在後期澆好灌漿水、落黃水,力爭“麥長一線”。另外,後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和葉面寶,對增加粒重有良好效果。

      5.4 減少幹物質積累的消耗

      重點把握好小麥的收穫時間,以蠟熟末期收穫產量最高,過早或過晚收穫均降低粒重。過早籽粒沒有灌飽,過晚幹物質已不再增加而呼吸作用仍在消耗,使籽粒重量下降,所以應做到適時收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幻西遊怎麼獲得天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