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狗刨武備

    戰鬥機反掛導彈向後攔截“包屁股”的敵人,這個想法並不新鮮,而且俄羅斯還做過這方面的試驗並且成功了,只是經過測試發現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弊端大於收入,最終也就放棄了向後發射導彈的方案。但從目前蘇57的雷達佈置來看,顯然俄羅斯找到了更好的解決方法,具有了越肩攔截的能力,下面就具體說說。

    關於空戰類影視劇中,戰鬥機被人摸屁股,再然後想利用機動各種試圖擺脫,但後邊追的無論是敵機也好、導彈也罷,都能死死地纏住,甚至最終這架戰機被擊落。這可不僅僅是電視、電影中的橋段,實際空戰中同樣如此,只是影視作品經過藝術加工,將兩架戰鬥機拉進了距離,或者將追逐的導彈距離也拉進了,看起來就更扣人心絃,更驚險刺激而已。那麼疑問就來了,既然戰機這麼容易被人追著屁股打,能夠發展一款向後發射的導彈,將屁股後面的敵人幹掉不就完事了嗎?這個想法不但軍迷有,各國還真做過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俄羅斯還進行了這方面的測試,俄羅斯就曾用蘇34向後發射導彈進行攔截,只是測試後這個計劃就很快下馬了而已,顯然這條路沒能走通。

    要想解決向後發射導彈的問題,首先戰鬥機後面得有一隻“眼睛”,能夠精準地發現並鎖定目標,為導彈提供準確的定位資料才行。而目前世界上的戰鬥機基本都是機頭有雷達,還有IRST紅外探測系統,但機尾並沒有。於是俄羅斯在做相關的試驗的時候,利用蘇34尾部整流罩安裝了一個小型的後視雷達,解決了這個問題。至於導彈就更方面了,直接將R73空空導彈調轉一圈,這樣就能實現向後發射問題了。俄羅斯人公佈了自己的試驗,但試驗資料卻非常保密,甚至是否成功都沒有透露,而且後來俄羅斯也放棄了向後發射導彈的幻想,想來這個方法也並不理想。

    首先向後發射導彈會遇到導彈平衡的問題,戰機向前飛行具有很大的初速度,導彈向後發射就必須克服這個初速度,這不但會損耗極大的動能,而且在導彈速度減速至“零”附近的時候,導彈的升力、平衡性都會失去控制,這時候導彈自身飛行都成問題了,還怎麼保證鎖定後方的目標呢?而且空空導彈的燃料僅僅夠幾秒的工作時間,而大量的能量都消耗在克服戰機帶來的初速度上,即使之後導彈成功控制了下來,可後半段無動力的空空導彈還有幾分機動能力?還注意去追逐、擊殺機動性滿滿的後方戰鬥機嗎?

    第二導彈後向佈置必然損失向前作戰時的火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俄羅斯發展了一種旋轉掛架,解決了導彈向前向後發射的問題。可這個旋轉掛架帶來的問題就是太佔機翼空間,機翼本來就小,而旋轉掛架旋轉一次,其掛載導彈長度範圍內必須清空,這樣整個一側機翼也就只能掛1枚導彈而已,解決了一個問題而冒出更大的問題,這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第三後視雷達太小了,功率有限,因此對後方戰機的發現距離和火控鎖定距離都很有限,而現代空戰都朝著超視距攻擊方向發展,即使是格鬥導彈也有30公里左右的攻擊距離了,這樣後視雷達能否發現對手都成了問題,這個設計自然也就變得非常雞肋了。

    S37尾部一長一短兩個整流罩

    當然俄羅斯在很長時間段裡並沒有放棄這種向後發射導彈攔截的能力,因為在蘇34搞實驗的同時,蘇霍伊發展的第五代驗證機S-37金雕(後來的蘇47)就真給後視雷達預留了位置,這款前掠翼戰鬥機在發動機兩側弄了2個整流罩,1個是用來裝後視小雷達的,另一個是裝降落的減速傘的。當然後來S37金雕都被否掉了,這個後是雷達的幻想也一併“灰飛煙滅”了。

    而俄羅斯是否就放棄了攻擊身後的敵人呢?顯然並沒有,而且找到了更好的方法,最新第五代蘇57戰機開創先河地裝備了5部雷達,機頭主雷達+2部機頭兩側雷達+2部機翼前緣的L波段雷達,而相控陣側面雷達天線幾乎就能覆蓋整個側面和尾部,實現了360°無死角探測,透過這些雷達探測資料就可以將後方戰機資訊顯示在飛行員的頭盔瞄準器上,然後指揮導彈來一個180°大機動轉彎,再利用導彈自身的雷達或紅外引導頭鎖定目標實施攻擊!

    而美國和中國解決越肩發射問題,主要是透過多機資料鏈共享,利用其他平臺提供的資料對後方目標實施攻擊,比如預警機。當然越肩攻擊同樣面臨能量損耗太大的問題,射程和機動性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射程和機動性都會大大降低,因此這種方式可以干擾後方戰機,讓身後的敵人多一層顧慮,但並沒有網路上吹噓得那麼厲害,更多的則是導彈製造商們炒作的一個噱頭。

    所以當戰鬥機被追尾後,最好的方法還是加速、機動擺脫,如果想用越肩攻擊去幹掉對手,恐怕只會死得更快而已。

  • 2 # 酒簍子

    飛機和所掛的導彈有這相同的前進速度,如果向後發射,導彈離開機身那一瞬間,其實是跟著飛機向相反方向飛的,如果導彈點火,速度是一點一點提升的(雖然時間很短),必定在某個時間點上前進速度和導彈原來隨機速度相等,也就是實際速度為零,此時導彈直接掉落下去了,無法完成預定飛行

  • 3 # 兵器知識譜

    不管是導彈還是槍炮,命中目標的前提是瞄準,否則開火的行為是沒有意義的,至少是意義不大,導彈命中目標也需要精確的瞄準,只是說它的瞄準方法不同於槍炮罷了。

    戰鬥機能用來打敵機的導彈稱之為“空對空”導彈,空對空導彈分為兩種,一種是紅外製導導彈,它主要用來對付近距離的敵機,所以又稱之為“格鬥空對空導彈”;另一種是雷達制導導彈,它主要用來攻擊中遠距離的敵機,又稱之為“中距空對空導彈”

    空對空導彈瞄準敵機的方式為“鎖定”,紅外製導導彈對目標的鎖定方式為紅外尋,也就是導彈的引導頭捕捉到目標紅外線特徵以後,引導頭就會鎖定這個目標,發射出去以後就會控制導彈撲向被鎖定的目標。

    典型代表為美製AIM-9型“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最大射程為18公里,命中率92%(M改進)。

    雷達制導導彈的鎖定方式為雷達尋,即戰鬥機的機載雷達鎖定目標以後,引導發射後的導彈撲向被鎖定的遠距離目標;當導彈靠近目標以後,自身搭載的雷達開機,自己鎖定目標以後開始發起攻擊。

    下圖為開啟彈倉瞬間的殲20隱身戰鬥機特寫鏡頭,位於機腹彈倉裡的導彈為中距空對空導彈,位於側部彈倉裡的導彈為經常空對空格鬥導彈。紅色箭頭指示的是機載光電探測系統,功能之一是為格鬥導彈提供紅外製導;藍色箭頭指示的是機載火控雷達的雷達罩,裡面是一部相控陣雷達,功能之一就是為中距導彈提供雷達制導。

    典型代表為中國產PL-13型中距空對空導彈,最大射程為160公里,命中率90%(以俄製R-77M-PD型中距空對空導彈推測)。

    可見不論是紅外尋的近程空對空導彈還是雷達尋的中距空對空導彈,它們都需要進行瞄準才能確保命中,即鎖定目標。

    那麼問題就來了:反著掛的導彈如何才能鎖定飛在身後的敵機呢?

    如果非要在戰鬥機上反掛兩枚導彈,那就意味著需要給戰鬥機除了安裝在機頭的火控雷達和光電探測球以外,還要在機尾再安裝一套相同配置的雷達和光電系統,以便於為反掛的導彈提供目標鎖定和制導服務。

    很顯然這是不現實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機載雷達系統和光電系統是組成戰鬥機空重的要素之一,如果額外再安裝一套相同的系統,那麼戰鬥機的有效載荷就會下降,火力將會被大大削弱。

    第二、機尾安裝機載雷達系統和光電系統將會破壞戰鬥機的機體空氣動力學特性,使戰鬥機的機動性變得很差,屆時在實戰中遇到敵機時追也追不上,跑也跑不掉。

    下圖為一架機翼被拆卸掉的俄製米格-31戰鬥機,它是世界上第一種裝備相控陣火控雷達的戰鬥機,從圖中不難看出位於機頭的火控雷達體積相當於三個毛熊成年男子,如果這樣的雷達再給機尾來一個,那麼這樣的戰鬥機恐怕飛不起來吧。

    所以為戰鬥機反掛兩枚導彈的行為是得不償失的,正確的做法有兩種:第一、當被後面的敵機雷達鎖定以後,應該立即釋放干擾彈,並做出高機動飛行動作,擺脫敵機的鎖定鎖定,同時伺機發起反擊,比如說著名的普加喬夫眼鏡蛇動作。

    第二、提高戰鬥機的綜合性能,以絕對的效能優勢壓倒對方,比如說隱身戰鬥機,在實戰演練中隱身戰鬥機對非隱身戰鬥機的交換比高達22:1,這表示三代機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這才是研究戰鬥機效能的正確方向,反掛導彈這樣的么蛾子如同江湖郎中的邪門歪道,起不到任何反制作用,無法解決實質性的問題。

    下圖為正在做普加喬夫眼鏡蛇動作的隱身戰鬥機殲20,隱身戰鬥機又被稱為“第四代”戰鬥機,它的特點是具備“4S”標準,即隱身、超音速巡航、超機動能力、超視距攻擊,這就是隱身戰鬥機與非隱身戰鬥機空戰時具備壓倒性優勢的原因,同時也是戰鬥機研究的正確方向,而不是去搞“反掛導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索爾斯克亞給曼聯帶了什麼?有機會延續弗格森輝煌嗎?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