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咖咖爆米花
-
2 # 編劇演繹法
各種因素造就的特殊社會群體猶太人是這部電影的主角。猶太人和二戰結合起來,讓人心生畏懼的殘酷不言而喻。《一袋彈子》講述一個溫馨幸福的家庭因納粹對猶太人展開的壓迫而破滅,為了保命他們只能隱瞞自己猶太人的身份,為了更好的相聚不得不展開漫長的逃亡之旅。
電影沒有插入一點關於戰爭的場景,透過Joseph Joffo和Maurice Joffo兩兄弟的逃亡之旅展現戰爭底下無辜人民的悲慘和人與人之間善與惡。兒童的視點描寫戰爭題材,往往更能審視戰爭的罪惡。本該屬於嬉戲玩樂、天真爛漫的童年,因為戰爭的波及,他們就要面對生離死別、顛沛流離,懵懂與無情營造一種反差,正是這種反差,讓故事更加殘酷也更容易移情。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中的德軍兒子為了幫猶太小孩到集中營找爸爸,誤打誤撞被推進了毒氣室,是一種對納粹反猶最無情嘲諷。《地雷區》是戰敗後的少年德軍俘虜被安排去丹麥海灘上徒手排地雷,你難以把納粹德軍的罪行加在這些稚氣未褪的孩子身上。《兄弟連》第九集一位美國老兵說過:“他們只是在盡職做事,而我也只是在做我該做的事。可是在不同的情境下我們可能成為好朋友。”
《一袋彈子》一方面展示了德軍為屠殺猶太人的殘忍無情,一方面又展現了在兄弟倆逃亡中那些伸出援手的善心人。那是一種溫柔的反戰態度,一種對和平的渴望。故事是根據小兒子Joseph Joffo的真實經歷改編,假如沒有進行過美化處理,那麼這絕對是上天對善良的眷顧。聰明勇敢的孩子們,善良相助的陌生人,他們看似平靜的表面其實都掩蓋著恐懼。戰亂時代,噩運隨時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尤其是無辜的猶太人,誰敢保證自己的死或生。
故事沒有固步於描寫兄弟倆對戰爭的恐懼和慌亂生活的悲慘,還把筆墨落在他們的堅強和人性光輝之上。Joseph Joffo在巴黎解放那一刻,為了解救那個曾經收留自己的親德派書店老闆,勇敢站出來大喊“我是猶太人”。被納粹壓迫後為了保命而一直對自我身份的隱瞞,終於可以公開自信地承認了,也是為了拯救,那一刻是他真正的成長,是全片的最高潮的昇華,也是對位前面每一位幫助過他們的善者。
這部電影正是透過戰爭,反對戰爭、為和平點燃希望。
小兒子Joseph Joffo也許因為年紀尚小還不能明白這場無情的戰爭為何會降臨到自己家庭上,但他一直相信總有過去的一天,曾經溫馨的家庭也會再次相聚,他也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如何對待。黑夜下行走,倘若沒有那點點星光,很容易被黑暗吞噬。
戰爭是成人間愚昧造成的,承擔者不應該是無辜的平民,更不應該是小孩。
-
3 # 碟碟不休的Kevin
法國電影《一袋彈子》改編自法國著名作家約瑟夫·若福的同名小說,這是一本法國家喻戶曉的作品,甚至被收入教科書作為課文。小說講述的是作者童年時在德國佔領區的一段親身經歷,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展現了淪陷區的悲慘生活。
二戰期間,德國佔領下的法國分為三個部分:
-德國直接佔領法國北部重要工業城市以及西部大西洋沿岸所有港口,並且法國政府向納粹支付鉅額的佔領軍費用;
-法國在南部度假勝地維希建立傀儡政府,管轄法國南部的農業區以及海外領地;
- 趁火打劫的義大利人竟然也在1940-1942年期間佔領了意法邊境的部分領土,建立了“義大利佔領區”。
電影開始於1942年淪陷後的巴黎,無憂無慮打著彈子的巴黎孩子們還沒有意識到災難的降臨。也許是法華人太熱愛巴黎了,法國政府宣佈投降已經夠快的了,但是懶散的法國政府唯一比投降辦得更麻利的事情就是早早宣佈巴黎為“不設防城市”。根據1907年《海牙公約》,一個國家政府可以出於人道主義和保護城市中的文物古蹟不被毀滅而宣佈不設防,而人類歷史上曾經被宣佈為“不設防城市”中最著名的就是巴黎。1942年6月10日,巴黎被法國政府宣佈為不設防的城市,隨即被德軍兵不血刃的佔領。
衣冠楚楚的德國軍官慢步在浪漫之都,溫文爾雅地用法語向巴黎人打著招呼,彷彿戰爭從來就沒有發生。巴黎人平靜的生活也似乎一如既往,禮貌地招待著各路“神仙”。然而,小男孩的父親在被問道店裡是否有猶太人時,大義凜然的回答道:“店裡每一個為你服務的人都是猶太人”,這才讓人感受到巴黎平靜生活之下的波濤洶湧。
隨著納粹開始在德國佔領區實施迫害猶太人的計劃,學校中法國孩子們之間迅速形成了鄙視鏈,猶太孩子每天被打得頭破血流。電影中這個猶太家庭終於意識到大難臨頭。
父母做了一個艱難而又日後證明是正確的決定,讓兩個孩子單獨行動,逃離德國佔領區。一路上,他們受到同胞的各種照顧和保護,歷經千辛萬苦來到了法國南部的尼斯。
二戰德軍佔領期間,南部的意法邊境一帶成為義大利控制的非軍事區,而尼斯是這個區域中最大的城市。同時由於義大利人對猶太人相對寬容的態度,使得尼斯一度成為法國猶太人重要的避風港。各種猶太組織在尼斯為法國各地的猶太人提供幫助,提供庇護場所,其中就包括電影中這對歷經苦難的兄弟。
剛剛逃離納粹魔爪的這對兄弟突然來到了風景如畫的尼斯,與久別重逢的家人在一起呼吸著相對自由的空氣讓人覺得恍如隔世。大街上再也不見凶神惡煞一般的納粹士兵,取而代之的是忙著每天和猶太人打牌鬥地主的義大利人。除了足球、披薩和姑娘,義大利給人的印象比法國還懶散,吃嘛嘛香乾嘛嘛不靈的義大利人自然在迫害猶太人這件事情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義大利軍隊在二戰中的戰鬥力實在是太弱了,幾乎讓人想不起來在戰後懲罰這個國家。除了跟在德軍後面狐假虎威,就是欺負那些海外殖民地。不僅消耗了德國大量的軍事資源還不時的給德軍添亂,直接導致德軍於1943年又佔領了義大利佔領區。
兄弟倆又再次踏上逃亡之路,在法意邊境的上薩瓦省一個小鎮隱姓埋名嚴格保守自己猶太人身份的秘密,靠著打零工為生,並且再次與父母天各一方。
二戰期間,法國南部歸屬維希政府管轄,關於這段時期的南法人民的生活境遇耐人尋味。他們面臨的情況是法國中央政府投降,並且在法理上將政權移交給維希政府。對於鎮上百姓來說,巴黎很遠,維希很近。小鎮上既有抵抗,又要生活,既有英勇頑強的抵抗戰士 又有安於現狀的普通百姓。鎮上一戶好心人家收留了小男孩,家中的兒子支援納粹,女兒同情抵抗,父母則是忙於生計養家餬口。小男孩顛沛流離的生活再次安定下來,並且情竇初開與主人家的女兒開始了一段朦朦朧朧的愛之初體驗。
戰爭結束,法國各地掀起懲罰法奸的運動,這家人也成為當地人懲罰的物件。不知道是出於對主人家女兒的愛戀之情,還是出於對這家人收留自己的報恩之情,小男孩拋開戰爭給自己造成的傷害和苦痛,高聲喊出:“這家人曾經收留過一個猶太人!”終於將自己隱藏了好幾年的猶太人的身份公之於眾,也同時挽救了主人家的性命。
電影的這段高潮部分處理得極為精彩,讓追隨了一路的觀眾情緒得到徹底宣洩。然而,電影還有一個大師級的結尾獻給觀眾。小男孩懷著急切的心情回到巴黎的家中,盼望著與家人的重逢。一家人,哥哥在,媽媽也在,可是爸爸已經不在了,小男孩瞬時從久別重逢的喜悅中跌入失去父親的巨大悲痛之中。天空中飄動著鮮豔的國旗,空氣中瀰漫著勝利的喜悅,可是小男孩再也見不到自己的朝思暮想的父親了。
電影的結尾沒有對白,完全是靠著動人的音樂與演員豐富的表情來表現。這沒有對白的結尾反而給人深深地震撼和反思,這個歷經千辛萬苦卻沒有最終團圓的家庭代表著無數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的家庭。戰爭的勝利不僅僅是靠那些在前方浴血奮戰的軍人,也是千千萬萬個歷經苦難的家庭付出巨大代價而換來的。
回覆列表
《一袋彈子》是法國著名作家約瑟夫·若福的自傳小說《彈子袋》第二次被搬上銀幕了,第一次改編版本於1975年公映,只是這第一次改編版,我沒有看過,有些可惜!我想也不差的吧!
對於這第二次改編版《一袋彈子》,在我看來,還是比較忠實於原著的,既有真實性,又有親切感,詼諧和驚慌不時穿插於影片各處,充分而細緻地再現了主要故事情節和脈絡。這脈絡就是在德佔領法國時期,生長於巴黎的兩個年輕猶太兄弟莫里斯和喬,為躲避納粹的抓捕,與父母、哥哥們分開行動,穿越法國至尼斯會和,然而好景不長,短暫甜蜜的團聚被德華人侵佔的步伐扼殺,兄弟兩人再次獨立的生活,遭遇了種種艱險和磨難的不凡經歷。
可以說,這部影片拍得較踏實,用足實的細節表述,以孩子的視角看二戰時的法國及彼時的各色人等,從天真開始,經歷絕望,同時,也歷經著人性的美麗與溫情,保留了童孩的內心活動和真情實感。影片從一個側面真實反映了法國戰時的社會狀況和人們的內心世界。
最後,《一袋彈子》是一部挺煽情的催淚片,影片中家人被迫分離,兄弟倆相依為命,死裡逃生的經歷很讓人感動。同時作為影片主體的回憶內容則反應了二戰對一些人的影響,尤其是童年,在那個年月,天真總是短暫的,很快就會結束的,從天真的開始,到歷經的絕望,直至最後的成長,那是想起來都後怕的往事,而這往事只能暗自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