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悠悠然啡趣

    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公佈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名單,共有12位。2015年,武夷山市政府釋出檔案,公佈了第二批武夷巖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共有6位。

    武夷巖茶第一批傳承人

    1、葉啟桐

    武夷山的高階評茶師,在武夷茶界貢獻很大,其中包括主持製作了2004、2006兩次武夷巖茶國家標準樣品,這一規範從色香味去分析,將武夷茶種分五大類:大紅袍、肉桂、水仙、名樅、奇種。諸多實物標準,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才定下來。

    2、陳德華

    拼配大紅袍之父,從事武夷巖茶名從品種的研究長達40餘年,尤其是對大紅袍的剪枝繁育和製作技藝做出了巨大貢獻。1985年,陳德華在任茶科所所長的時候,憑藉對大紅袍品質的準確把握,組織科研組,用肉桂、水仙等優質武夷巖茶和純種大紅袍拼配出來的“大紅袍”,香氣、湯色、口感俱佳,巖韻感極強,很快就得到消費者的認可。1985年9月第一款商品大紅袍上市,15克煙盒式包裝的大紅袍就這樣誕生了。

    3、蘇炳溪

    年齡最大的傳承者,建國初,馬頭、磊石、天遊、品石五茶廠拼為一個初級社。那年頭春蘇炳溪被委以五廠巡視員,總管巖茶採製,白天上山,晚上輪流到各廠察看。現在與兒子蘇德發辦“大坑口茶廠”。蘇炳溪一做就是70年,2006年6月,他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巖茶製作傳承人之一。

    4、劉鋒

    十七歲從事茶業,在鄉鎮茶葉站工作過十多年,89年調入市茶科所,三年後提拔為市茶科所副所長。1988年開始,劉峰致力於發掘巖茶歷史名叢“金佛茶”,經過數年艱苦努力,終於取得成功,註冊了“永樂金佛茶”商標。

    5、劉國英

    1987年從福建農林大茶學系畢業,分配到武夷鎮九龍山茶場。說是鎮辦茶場,其實只有一片荒坡,幾間乾打壘土屋。他發現,九龍山毛茶質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出在搖青上。他從規範使用綜合搖青機,提高搖青工藝水平入手,很快破解了九龍山毛茶質量難題。從1989年起,在全市毛茶質量評選中,連續三年獲得梅佔第一,肉桂、水仙第二的優異成績。97年起,他創辦了“巖上茶科所”。

    6、劉寶順

    畢業後,劉寶順被分配到了武夷山市茶科所,主要負責武夷名叢的選育工作。十分重視武夷巖茶傳統工藝技能的傳承,1991年,劉寶順籌備辦起自己的茶廠,創辦了幔亭巖茶研究所。

    7、王順明

    1974年起於茶廠工作,從事茶葉栽培、製作、審評30餘年,長期從事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巖茶管理和製作工作,創辦有武夷山琪明茶葉科學研究所。

    8、黃聖亮

    祖上世代經營巖茶,1982年父親黃賢義種植了幾畝茶地,還把祖上的茶廠老字號重新亮了出來。爺爺是“武夷山第一焙茶師”黃瑞喜,父親黃賢義,叔黃賢庚歸納了一套27道108字的品茶程式,用於各類茶藝表演,是令人尊敬的老一輩茶人。黃聖亮是天心永樂禪寺住持澤道法師的俗家弟子,在其茶廠可以看到很多澤道的題字,現家中創辦“瑞泉”茶廠,與父兄生產、製作、營銷武夷巖茶。

    9、吳宗燕

    隨父長期從事生產、製作、營銷武夷巖茶,是地道的天心村人,家裡世代以種茶、製茶為生。傳到他祖父一輩,已在天心村好幾個山頭擁有茶園。上世紀八十年代,吳宗燕本人承辦了天心村村辦企業——天心茶廠,1992年他創辦了北巖巖茶精製廠,現在屬武夷巖茶的生產大戶。

    10、遊玉瓊

    她從18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種茶。1985年,從一名武夷山市九曲茶葉精製廠技術員起步,發展成為擁有福建省著名商標及福建省農牧業產業化龍頭的企業總經理。永生茶廠的前身,是集體性質的九曲精製茶廠。九十年代中期,遊玉瓊父親遊永生,押上全部家產,大膽攬下了這個小廠。為了重開局面,改名永生茶廠。

    11、王國興

    武夷山市星村鎮星村村人,1996年~2002年任武夷山市茶科所副所長、主持工作。1982年考入福建省福安農業學校茶葉專業,1985年,王國興畢業回鄉被分配到崇安縣武夷茶葉站工作。主要任務是負責收購天心岩茶村、黃柏、柞洋一片的巖茶、半巖茶毛茶。那個年代,茶葉統購統銷,王國興的工作非常忙碌也非常充實,在工作中,增長了豐富的武夷巖茶的審評知識與審評經驗。

    12、陳孝文

    出生於茶葉世家,是12位傳承人中最年輕的一位。現與父陳墩水共同經營“慧苑茶葉科學研究所”。是武夷茶人年輕一代(80後)中極為突出的人物之一。他還是慧苑巖茶科學技術研究所的接班人。

    武夷巖茶第二批傳承人

    1、劉安興

    武夷山香江茶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從事公司的茶葉管理、生產製作及茶葉審評工作。參與武夷山的名樅保護工作,目前內鬼洞品種保護區已經成為武夷山唯一的原生優良茶樹品種基因庫。在武夷山岩茶廠推廣手工融合機器做青工藝,提升武夷巖茶生產效率和品質;對武夷巖茶的審評經驗進行歸納,形成一套審評體系,在武夷山茶廠進行推廣。參與《武夷巖茶的沖泡和品鑑方法》福建省地方標準起草,承擔首屆海峽烏龍茶技藝交流大會審評工作。

    2、蘇德發

    從事武夷巖茶製作48年,第二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曾任天心村村委黨支部書記。作為第二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的蘇德發是首批傳承人蘇炳溪的兒子,“一門父子兩傳人”說的正是這兩位。

    3、周啟富

    50多歲的周啟富在傳承人裡面年紀並不算大,但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長一些。這和他常年從事戶外重體力活的經歷有很大關係。周啟富說自己是從茶山管理開始接觸武夷巖茶的,“剛開始什麼都不懂,所裡讓做什麼就做什麼,年份久了,自己就看出了裡面的道道,再加上所裡的技術人員講解,也就從根本上明白了管理茶山的道理和方法。”

    “茶園管理和茶園生態也應該是武夷巖茶傳統制作技藝的一部分。”關於武夷巖茶傳統制作技藝的要點,周啟富的想法有些獨到,“這和巖茶的初制和精製一樣重要,沒有好的茶園就沒有好的茶青,做茶就沒有好原料,做出的好茶也就差著斤兩份量。”

    4、佔仕權

    從事武夷巖茶製作20多年,“我1994年開始跟著寶順師父(劉寶順,首批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做茶,這麼多年師父教了我很多,不只是做茶。”雖然現在已經是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但講起自己的師父,佔仕權的恭敬和感恩溢於言表。

    武夷巖茶傳統制作技藝是祖輩們傳下來的手藝,最重要就是要‘做’。怎麼做,怎麼做好,得我們花時間、花心思去學去琢磨。”關於武夷巖茶的傳統制作技藝,佔仕權說,“做茶這個手藝處處都是技術。不要說管理茶山、初制、精製這些,就只茶青進桶、搬茶葉,甚至連怎麼掃茶青都有技術。”

    5、劉德喜

    劉德喜做茶的“啟蒙者”是第一批武夷巖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寶順。1993年,在劉寶順的指導下開始學焙茶。劉德喜說,“劉寶順焙茶技術很專業,是大家公認的,我就在那幾年學焙茶的時間裡,得到了正統的學習和鍛鍊。”

    四年後,劉德喜又拜在另一位非遺傳承人劉國英的門下,他回過頭去學巖茶的初制工藝,這一學又是五六年時間,如此便把巖茶的一整套製作工藝學全了。

    走進劉德喜的客廳,第一眼就看到懸掛於對門牆上的“巖骨花香”四個字,那是茶界泰斗張天福老人在106歲時寫下的墨寶,據說也是此次劉德喜獲得“張天福杯”海峽兩岸民間鬥茶賽肉桂狀元的戰利品。

    6、張回春

    1963年,年僅6歲的張回春隨父母遷居祟安縣(今武夷山市),雙親在茶場工作,也使得他的童年時光大部分在滿是茶香的茶廠裡度過,他與武夷巖茶的緣也自此時起。

    上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氛圍愈濃,國營茶廠開始改革,張回春開始系統化學習製茶技藝,正式步入巖茶行業。

    “當時,跟著茶廠裡的老師父們學習。他們都有幾十年的做茶經驗,看我願意學,他們都很願意教。學了足足有5年,才算是系統地掌握了武夷巖茶的傳統制作技藝。”

    跟著茶廠的老師父系統學習的那5年,張回春開啟了武夷巖茶傳統制作技藝的大門。這之後,張回春幼時對武夷巖茶的認識和感情更深了,也促使他想要去鑽研其中更深邃的規律。

    “製作巖茶的學問博大精深,想要做出好茶,非得一心一意深入研究才可能實現。”一直到現在,張回春不僅再沒離開過武夷巖茶這個行當,而且把這門手藝做成了家傳。

    以上就是武夷巖茶十八大傳承人的名單了,不過,這18位傳承人中,不是所有人都稱得上國家級的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目前,武夷山只有兩位國家級的非遺傳承人——陳德華與葉啟桐,其他人則只是省級、市級、縣(市)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薛家是皇商,薛姨媽一大家為什麼要在賈府住到最後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