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聆聽美聲

      安穩伏羊節,是於每年傳統農曆初伏之日開始,至末伏結束,持續一個月。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美食節日之一。

      伏天食用羊肉,暗合“天人合一”的質樸養生理念,有“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吃伏羊享健康”之說,在伏天吃羊肉對身體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溼氣驅除,是以食為療的大創舉。

      受伏羊文化的影響,中國的上海、江蘇、山東、安徽、寧夏、湖北、浙江等地也都有過伏羊節的習俗。品味兩漢文化、堯舜文化,紀念彭祖、狐偃,踏青郊遊是伏羊節的基本主題。

      節日曆史

      一、起源源流

      1、羊肉

      三伏天品食羊肉在徐淮地區有著悠久歷史,俗稱伏羊

      肉,歷史傳說最早可追溯到堯舜時期。宋朝之前,宮廷宴席上大都以羊肉為主。元代,羊肉在宮宴上更是居於統領地位,佔了全部菜餚的三分之二還多。從漢字構造看,“示羊”為“祥”、“羊大”為“美”、“魚羊”為“鮮”、“食(介)羊”為“養”等,無一不隱喻著人們對羊肉菜餚的追求和對美食烹飪的感悟。

      2、淵源

      在徐淮一帶,以羊肉名聞遐邇的,當數蕭縣,蕭縣連同徐州地區人們,向有伏天吃伏羊的習俗。每年入伏第一天,人們習慣從菜市場買回羊肉在家中烹飪食用。由於蕭縣古屬徐州轄縣,兩地民間交往頻繁,蕭縣有許多在徐州開的飯店,也是後來節日能夠迅速在徐州展開,並傳播的原因。蕭縣羊肉享有盛名已達300餘年。蕭縣羊肉飯店有5000餘家,飯店選用的多為3至6個月的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的蕭縣白山羊,肉質鮮嫩異常。蕭縣傳統名菜也多以羊肉為主,有“無羊不成席”之說。

      二、發展歷史

      2000年,夏季,蕭縣城南許堂五香羊頭館第一次打出民間“伏羊文化節”的招牌。

      2001年,伏羊節在由民間自發組織開展。蕭縣廚師在蕭縣周圍城市淮北、徐州開設的飯店,於第二年自發舉辦伏羊節。

      2002年7月11日,正式命名為伏羊節。

      2004年,由徐州市烹飪協會正式牽頭組織舉辦。

      2005年起,由徐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採取市場化模式運作。

      2007年,遼寧義縣舉辦伏羊節。

      2008年,上海首次舉辦伏羊節。2008年,伏羊節獲“中國優秀節慶品牌”稱號。

      2010年,南京首次舉辦“伏羊節”,歷史上南京入伏天進補羊肉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賣“伏羊湯”的店。

      2012年7月18日上午,伏羊節在徐州漢城開幕。本屆伏羊節以“伏羊福羊和諧安康”為主題,活動於7月28日落幕。

      2013年,伏羊節在沛縣、蕭縣、莊行開幕,主題是吉羊如意,持續到7月19號。開幕式上,有文藝演出和鬥羊表演。

      2014年,伏羊節於7月18日開幕,延續至8月17日。開幕式在邳州、沛縣、蕭縣、上海莊行舉行。武漢在餐館舉辦首次伏羊節。

      2015年7月11日,伏羊節在蕭縣、沛縣、上海、徐州舉行開幕式,持續至8月17日。伏羊節的主題為“伏羊那麼香,我想去嚐嚐”。蕭縣主會場舉辦千人吃伏羊品鑑會,現場撐起直徑3米大鍋,可以同時滿足2000人就餐。

      2016年,伏羊節將於7月15日至31日舉行,主會場設在徐州,在賈汪區、沛縣、豐縣、常州市、安徽蕭縣、浙江長興等六地設定分會場。

      三、設定日期

      伏羊節設定日期是每年傳統農曆初伏之日開始,經過中伏,至末伏結束,連續一個月。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說,初伏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之日開始,是真正暑天的開始,初伏固定為10天。

      風俗習慣

      一、飲食

      伏羊美食節期間,伏羊節舉辦地各大賓館、飯店、羊肉館都推出系列“伏羊菜系”接受市民的品評。

      伏羊節特色美食

      肉食 :全羊宴、羊肉湯、烤全羊、燒全羊、羊肉串、羊肉火鍋、地鍋羊肉、清湯羊頭、風味滷羊頭、羊三寶、手抓羊肉、香酥羊排、精品羊雜、紅燒羊腿、羊肉煎包、羊排[4]

      麵食:烙饃、麵條、壯饃

      水果:葡萄

      飲品:冷飲、冰棒、冰鎮啤酒

      二、活動

      伏羊美食節期間上海、徐州、蕭縣等地舉辦伏羊節開幕式,每天上演地方戲曲,表演舞蹈、武術、民俗,展出布藝、麵塑、剪紙和花鳥奇石展出等。

      三、徐州

      徐州伏羊節期間,安排了伏羊美食展銷、關愛環衛工公益活動、彭祖養生文化論壇、魅力徐州旅遊等活動

      四、蕭縣

      蕭縣伏羊節期間,舉行書畫展、美食品嚐相,紀念蕭叔、閔子、劉邦,文藝匯演等活動。遊覽聖泉寺、皇藏峪等景點。

      五、上海

      上海伏羊節期間,舉辦紀念狐偃,農家樂踏青活動。品羊肉喝燒酒,採摘莊行蜜梨。

      文化

      一、文籍

      羊,作為最早被人類成功馴養的家畜種類之一,人的貢獻在衣食住行乃至祭祀方面都有著突出體現,而最重要的應屬飲食方面。食羊的傳統古來已有,先民們很早就捕獵野羊為食物,羊被馴養為家畜之後,更是為人們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周禮天官》中有記載:“春行羔豚,膳膏香”;《禮記月令》也記有:“仲春之月”,“食麥與羊”;“醫食同源”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傳統,先人們在用羊來滿足口腹之需的同時,也不斷髮掘出了羊肉的藥用功效。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記有“當歸羊肉生薑湯”能治療血虛寒疝等疾病;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羊肉甘熱無毒。食之肥軟益人,治療筋骨急強,虛勞益氣”。羊肉的祛風驅寒功效看似與三伏天的暑熱格格不入,實際上夏日候溼熱,人們食慾減退,體內積熱,在這樣的時候吃上一碗香辣美味的羊肉,不僅使人胃口大開增強食慾,同時也能促人發汗,以熱制熱,驅散體內溼毒,補虛健體,對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及高溫天抗病能力十分有益。“伏羊節”食羊,既是對羊肉本身鮮美味道的追求,同時也是對羊肉藥用功效的充分利用。

      二、諺語

      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饃饃羊肉湯”。夏收農忙初過,鄉村以吃新麥饃饃、喝美味羊肉湯的形式來歡慶夏季豐收,祈求秋季風調雨順,在這喜慶日子,特地把閨女和外孫接回家,共享孃家親情。

      三、彭祖

      徐州古稱彭城,因彭祖建立大彭氏國而得名,彭祖因為善於調製味道鮮美的雉羹(啥湯),獻給帝堯食用,被帝堯封於大彭。中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寫道:“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這藝術地反映了彭祖在推動中國飲食文化進步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漢代楚辭專 家王逸注曰:“彭鏗,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堯,帝堯美而饗食之也”。宋代洪興祖補註曰:“彭祖姓錢名鏗,帝顓頊玄孫,善養氣, 能調鼎,進雉羹於堯,封於彭城”。彭鏗是彭部族的始祖,以後子孫繁衍,主要是他的“雉羹之道”可祖,便尊稱他為彭祖,他的後裔就叫彭祖氏。

      四、漢文化

      雖然華人食羊傳統悠久,但在三伏天大碗吃羊肉喝羊湯,並將這一習俗其發展成為全民參與的盛大節日,卻只有在徐州得以實現,這與徐州的地域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徐州無論從地理位置上還是氣候環境上,都體現出鮮明的南北交界地帶特色,其風俗傳統和文化氛圍也呈現出受南北各地共同影響、兼收幷蓄的特點。以飲食文化為例,齊魯菜系的紅燒類與醬類菜點的風味、川菜的麻辣鮮香,在徐州飲食上都有所體現。總體來說,徐州菜五味俱全,以鹹鮮為主。因此羊對徐州人來說,是地地道道的美味佳餚,人們通常在烹飪羊肉時極力除去的羶味,在徐州人看來正是“鮮”的體現。當地人用大鍋清水熬製羊肉羊湯,只在最後加幾味簡單佐料,辣椒放足便可大快朵頤。這樣烹製出的膳食雖不精緻,但鮮香味濃,經濟實惠,吃起來十分過癮。淳樸的民風和豪爽不拘小節的個性使得當地人能夠適應並喜歡吃伏羊,將在炎炎夏日大口吃肉大碗喝湯的習俗一直儲存了下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徐州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幾千年前,注重飲食和養生的彭祖便推崇羊肉;後又有沛縣漢高祖劉邦喜吃羊肉,據《史記》中記載劉邦年輕時曾殺羊設酒宴客。另外徐州是漢代畫像石出土最多的地區之一,在銅山縣漢王鎮出土的一塊《庖廚圖》上便畫有庖廚用羊肉烹製食物的圖景。徐州的伏羊節,從一方面來說是對當地祖先飲食傳統的一種順理成章的繼承,從另一方面來說也表達了一種對先人的懷念和對漢風古韻的嚮往,是一種歷史的沉澱和對民族感情的承載。

      影響

      伏羊節起源於古徐州轄縣蕭縣,興盛于徐州,流行於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山東南部、上海莊行、湖北、河南東部等地區。是夏日伏天一次美食盛會。持續一個月的伏羊節,影響愈來愈廣,各地民眾越來越接受“冬病夏治,以毒攻毒”的飲食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在家炒股虧了100萬,也不肯出去上班,我該和他分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