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小教育成就大未來

    首先說明,我也不知道,因為我不是50後。但我覺得應該不能自由買賣。

    理由是建國後一開始幾年,都在打仗,解放戰爭打完,又抗美援朝,整個國家百廢待興,特質缺乏,然後國家為實現公平,開始實行計劃經濟,買布要布證,買米要糧票,這就不是自由買賣了,直到上世紀80年代,我老大上大學還要交糧票。

    接下來,企業公私合營,農村公社化,走集體分配製,然後WG暴發,自留地種的菜不夠自己吃,雞鴨也不敢多養,普通人根本沒有多餘的東西交易,所以在80年代改革開放以前,應該都是不能自由交易的。

  • 2 # 雪中雲景

    這問題很好回答。去問問自己的父輩爺輩,那時候農村有木有集市,廟會。不就明白了。那時候農村是有集市廟會的。剩餘的可以買賣的。,,,

  • 3 # 趙雲宗

    這是個很常識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城鄉都有集市!從來沒有中斷過,還有廟會。任何時候都是允許自由買賣的!只要你不違法。和現在不同的是,那時集市上沒有假冒偽劣,商品沒有現在的品種多。

  • 4 # 人生在於覺悟

    我是50後,大部分東西可以自由買賣。那時候有集(取締的時間不長)鎮上逢五集。各種生活用品(糧食曾經不許買賣,後來也不禁止了)都有,農具,菸絲,羊,豬仔,二手物品(腳踏車),燒餅,五香肉,羊雜湯都有。糧食後來也有賣,比需要糧票的貴。後來糧店也賣不要糧票的議價糧。

  • 5 # 無事忙852

    不可以!七十年代初,我還是六七歲的孩子,自己養的金魚,去街上買魚食,結果當時的民兵一哄而上,把零散的集市衝得一轟而散!

  • 6 # 風中漫步

    我是45年人,70年代曾經有一段時間是割資本主義尾巴,家庭不然養豬,養羊等,哪時候市場上的物資基本上靠票證供應,有糧票、油票、肉票、布票、煙票、肉票等,市場上基本沒有可買的東西,71年夫人生小孩小要一天一個雞蛋,結果根本沒有地方可買。這是實際情況。

  • 7 # 使用者早春乍暖還寒

    我四零後,70年代當然可以自由買賣,除了糧食不能買賣外,其他都可以,自產自銷。說不能自由買賣的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

  • 8 # 青松1215

    70年代前屬於國家規定的糧食類,各種肉類,鋼材木材是絕對不能自甶買賣的。蔬菜除土豆外其餘都可以自由買賣包括小型肉食如雞兔鴨等。但是是收稅的。

  • 9 # 使用者湘藍風光

    是的,基本上各地都有集市,有些偏遠的地方沒有集市,但也有流動換大米的現象,要不然小品裡換大米是怎麼岀來的。

  • 10 # 鹿城達人

    在70年代城鄉農貿物資嚴禁交流。農民自產的牛羊豬肉,雞蛋,植物油,白麵,莜麵,蕎麵小米等,不論數量多少,絕不許帶到城市去賣,理由是上述產品系統購統銷物資。工商局組織下鄉知青在城鄉交通要道設卡,一旦發現強行沒收。老鄉哭喊無用。那時城市物資十分睏乏,急需農村補充,但運不進來,走親戚也不讓帶。

  • 11 # 四川達州人

    不能。

    卻不是完全不能,是絕對多數不能。

    因為,即便就在1970年,中國大陸依舊有極少量的個體職業者,從事工商、手工業與零售、服務業,他們當然可以自由買賣屬於自己的生產資料。

    對城市戶口來說,糧食、豬肉、香菸、布匹、乃至肥皂、蔬菜,工業品的腳踏車手錶縫紉機電視機,都是票證供應。

    就是說,沒有票,你有錢都買不到布來做衣服,更不要說成衣。上街吃飯,國營集體餐廳都要收糧票的。

    農村呢?

    有一個政策,叫統購統銷。

    農村合作社將產出的糧食、生豬、雞蛋、蔬菜等統一出售給糧站、食品站、蔬菜公司。個人和集體都不能在對口機構外進行計劃外的出售。比如,當時國營糧店出售的大米只有兩個價錢,好米是0.145元一斤,次等米是0.138元一斤,你絕對找不到其他金額。

    家父那時在江蘇從軍,祖父母拜託伯父與姑姑照顧,父親每年向公社購買500斤稻穀作為祖父母日常糧食供養。因為沒有那麼多糧票,只能按規矩用軍屬名義向縣糧食局打報告,批准後每年以0.2元一斤向公社買新稻穀。

    母親當時在公社學校當教師。因為需要養育我們三姐弟與贍養外祖母,糧食與豬肉票都不夠用,所以偶然在一個農戶手上買了10個雞蛋,公社發現就給了一個好大的罪名——破壞統購統銷政策,說情後被罰了一個月的肉票。

  • 12 # 長安借東風

    那個時代城鄉中都設有一個叫做巜寄賣行》的機構。凡城鄉職工居民家中有用不著的東西,都可以送去委託"寄賣"。從腳踏車,縫紉機到鐘錶收音機,照相機及各式服裝鞋帽,舊書刋,舊傢俱等等無所不包。那時沒有身份證,委託寄賣者需帶戶口本或單位證明。對於買方沒有要求,有錢就行,不要票證。

  • 13 # 說真話尊史實不粉飾

    那個時代批判封資修,割資本主義尾巴,取消了自由買賣的集市,有一年提出了以生產隊為單位趕社會主義大集,成交量極少流於形式,很快就取消了。

    那個時代一切生活必需品都要票證,如果買賣就會被罰沒,還得接受批評教育,要是地,富,反,壞,右出身的人還要遊街,批鬥!

    所以說那個時代是不允許自由買賣的!

  • 14 # 文都楊稼

    上世紀七十年代,是社會風氣純正的年代,雖然當時那年代物資匱乏,但憑票按人供應,絕不會脹死哪一個,餓死哪一個,能買到的都是平價(國家指定價),買不到的就是出高價也買不到。

    那時候,國家生產的商品全歸供銷社經銷,這供銷社全名叫“供銷合作社”,供銷社都是成立於五十年代,還有外面人士拿錢入股的(一般股金5元/股),當時一個公社有一到兩處合作社,群眾的消費都必須在這裡進行。

    象食用鹽(無碘的粗鹽)、散裝醬油(當時沒有瓶裝醬油)、點燈煤油,散裝白酒、火柴都是敞開供應,還有牙粉(牙膏還未普及)、蛤蜊油(潤膚的),熱火瓶、瓷臉盆,文具用品等多數日用品也敞開供應;

    憑票供應的有紅糖、肥皂。逢年過節肉票,布匹(當年安徽是每人每年1丈6尺,到82年停上發行)。

    那年代的供銷社裡產品單一,品種單調,營業員是商品糧戶口,其身價和實惠比區(現在鎮的編制)領導幹部還高。

    城市居民憑供應本子到所在地國營糧店購買,每月米,麵條,菜子油都是定量定價。

    供銷社大門兩邊有水泥塑好的對聯“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可以想象,當年國家在當時物質匱乏的時候,實行的這些政策是讓每一個人都能同等享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現在人沒有經歷過,不得非議。

    另一原因,當年的社會經濟相當難掙,一個勞動力一年勞動350個工分日,換算成收入大概有100元上下,可這100元還要在生產隊扣除全家分購的口糧錢,子女多的家庭到年終時肯定是超支(拿錢來抵)。

    所以在當年,國家也不生產高價產品,更無奢侈品,就是有,農村裡也沒人有錢買。

    生活在當時的年代,農村人去集體加工廠加工一擔稻穀,時常稻籮上捆綁著幾斤洗淨的舊布鞋(賣廢品換錢),要麼是山腳下、河埂邊採摘曬乾的“半枝蓮”(一種禾草科的中草藥);姑娘少婦們要梳頭用的髮卡,橡皮筋都是殺雞後的雞毛換的,曾見過本村一個大嬸抱著未滿週歲的孩子去看赤腳醫生,帶了5個雞胗皮(雞胃的內皮,收購價每個2分),本人當年還小,陪同大嬸一道幫拎著,當然這次看醫生也只花了一角錢,(年輕讀者別見笑,我們的國家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在當年,除國家統購統銷的商品外,其它物品是可以自由買賣的。因當年沒有塑膠製品,人們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篾制籮筐,可以去開放的集市上去買,也可私下找手藝人購買,還有掃把、木桶等生活中易耗品,農具鐵器等都可以私下買賣;集市上無交易的,象有人私下找人代孵化小雞苗(每隻售價2角),買小豬苗飼養(每頭幾元錢),曾見過有大戶之傢俬下賣銀元,一元人民幣買一塊洋錢,買者給孩子打項箍。

    七十年代,物質單調,人心團結,路不拾遺,沒有仇富,沒有互相防範;大家生活的雖然艱苦,卻有朝氣,雖然沒錢,可也沒有壓力;有些事既值得我們深思,這個年代又值得人們懷舊。

  • 15 # 快樂人生168025476

    七十年代前農村只有供銷社為農民各家各戶供應布匹,鞋,襪,衣,帽(憑票)食鹽,火柴,煤油,針線,臉盆,肥皂,面鹼…等生活用品,另外還賣生產隊用的農具,犁,鏵,社員生產用的鐵鍬,鎬頭,鋤板,鐮刀等…城市裡有百貨商店供應市民衣物布匹鞋帽也很少有化妝品,有收音機,錄音機,腳踏車等大件高品,(憑票)沒見到過有私家商店,就是蔬菜商店也是集體經營憑票供應見不到私人個體小商販,飯店是集體的憑糧票錢票吃飯,一個縣城幾乎只有一兩家水果店,去水果店的人少之又少,糕點,餅乾都憑票供應。買豬肉到食品店憑票供應。沒見到有私人賣肉的!有錢的人過年到農村找熟人看誰家殺豬也能弄出些好肉吃,但沒錢的人多,也只好憑票給多少買多少。一個村中也有少數農民乘年節殺豬偷著買一半肉賣幾十元錢花花。也有把自家白萊,羅卜挑到鎮上賣點錢花一花,心裡慌慌的怕城市管理人員不讓,怕生產隊扣工分。

  • 16 # 白水人生3032064241

    可以小量的在自由市場買賣,即自產自銷的東西,如果敗賣就是投機倒把,是要打擊的,地下交易有用糧票換食物的,換塑膠製品等等,工商發現就沒收。

  • 17 # 自由生活萬歲

    那時糧食統購統銷,買賣糧食犯法,做賣買叫投機倒把,也犯法。人民只有一種收入,工人靠工資,農民掙工分,沒有獎金和任何物質獎勵,凡和錢有關係的獎勵都算資本主義。沒有其它收入。不能自謀職業,沒有擇業自由,一切靠國家按排!

  • 18 # 通海朝陽輪胎

    不可以。那時有專門的民兵白天黑夜在路上巡邏,看到誰賣點菜,賣點柴禾,就說你搞資本主義,要沒收。在自留地裡栽點韭菜,就要割資本主義尾巴,做個凳子坐也說是資本主義,養個雞也是資本主義,理個髮剃個頭也是資本主義,工具統統沒收。

    那時穿的好點就是資本主義,口號是赿窮赿革命,富了要變修。

  • 19 # 海步深河尚

    可以。

    農村叫趕集,各種農產品都有。

    城市擺小攤的一般在電影院門口,有瓜子、沙棗、汽水、水果等等小吃,相比國營副食店要貴一些,但是不需要票證。

    本人是60後,正好是貪吃的年齡,印象非常深刻,當時的一毛錢很值錢。

  • 20 # 張洸

    70年代以前有個名詞叫做:二盤商,就是有人從外面購進商品然後小打小鬧掙些差價,政府是嚴勵打擊的,不但東西被沒收還要當成壞份子被批鬥,後來又有了割資本主義尾巴說法,不能搞付業,我當時去插隊,生產隊種了一些包菜叫我和開拖拉機的一社員到更鄉下的伐木場去賣,結果被包隊的工作組發現了,說不能搞付業,因為我們生產隊全是種水稻的。這是我親身經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親人2年前得癌症死了,治療很痛苦,現在我也得了,有必要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