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錯覺而已,也就對大哥李成器好點吧?

    這只是因為,在武則天時期時,李旦做太子,李成器是皇太孫,後來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推父親李旦做皇帝后,李隆基有功,而李成器是前太子,都有機會做太子,但是李成器主動讓位給李隆基,兄弟沒有反目。

    李成器說,“儲君,是國家的職位,太平時節就以嫡長子為先,國難之時就應歸於有功的。若處理不當,就海內失望,這不是國家吉祥事。臣斗膽以死請求不要立我為儲君。”李成器成天涕泣堅決辭讓,言語很懇切。當時,諸王和公卿也說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適合做儲君。李旦很讚賞李成器的心意,就同意了。

    李成器為什麼拒絕?顯然,他知道現在的場景,跟當年李淵朝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關係一模一樣,一個是太子,一個有功勞,而現在諸王大臣們都支援李隆基,沒人支援自己,自己是絕鬥不過弟弟李隆基,如果自己做太子,李隆基必然跟自己爭,結果肯定李隆基再次政變,而自己跟前太子李建成的下場一樣,如果那樣,不如效仿劉秀朝的太子劉疆,自己主動讓賢,拒絕出仕,然後回家做個逍遙王爺。

    對李隆基說,大哥這樣懂事,又沒有什麼威脅,自己也沒必要趕盡殺絕吧?照顧照顧這個前太子,顯得自己大度,也是一種美談。

    李隆基對兄弟可謂是重情重義,留下了“大衾長枕”的一番佳話,史書上稱“天子友悌,近世無比”。

    而對於自己的兒子,生活上是父子,政治上是政敵,是競爭關係,

    著名的“三庶人之禍”中,玄宗皇帝一日之間賜死了三位貶為庶人的皇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轟動朝野。

    但是,只要看歷史不是照本宣科,有一點自己的思考,就知道這三個皇子是造反失敗被殺的。

    史書記載,由於唐玄宗寵幸武惠妃,且惠妃又生有數名子女的關係,其太子地位時常遭到威脅。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召喚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兄弟與薛鏽入宮,說是宮禁有盜賊。三兄弟與薛鏽披甲入宮時,武惠妃卻對玄宗說三兄弟兵變,已經殺入宮內,玄宗大怒,立刻將三兄弟逮捕,薛鏽被處死。

    在武惠妃和駙馬楊洄的構陷下,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一起被廢為庶人並被賜死;民間因為其三人之冤,稱之為“三庶人”。

    很簡單的問題,武惠妃跟太子說宮裡有盜賊,讓他帶兵入宮。。。

    但凡有一點獨立思考的能力,都不可能信吧?

    武惠妃是自己的政敵,宮裡有盜賊,可能嘛?禁軍是幹嘛吃的?需要太子來勤王?

    太子身披鎧甲,帶兵入宮,這是皇權大忌,武惠妃啥都不用說,太子也是必死的。

    事實應該是,唐玄宗寵幸武惠妃,讓太子感到地位受到了威脅,於是聯合兄弟兵變,結果失敗被殺,這點跟李承乾差不多。

    但是,因為後來“安史之亂”,太子李亨逼迫唐玄宗退位,李亨得位不正,必然需要醜化父親李隆基了,於是就美化李瑛,

    宋朝以前,皇子、太子對皇權是個威脅,因為他自己就是皇子、太子造反做的皇帝,自然更加提防自己的兒子們了,而自己的兒子觸及皇權最敏感的地方了,晚上帶兵攻打皇宮,

    所以,唐玄宗談不上對兒子刻薄而對兄弟很好,這是反人性的,不符常理,只看誰對自己有威脅,有位置的人,即使是父親兒子,也是一樣殺,沒有威脅,即使是外人,也沒必要殺

  • 2 # 周柃利

    前半句說的沒錯,唐玄宗的確是一個刻薄寡恩的人,但後半句就有問題了。

    唐玄宗對兄弟們好,不見得,他只對寧王李成器好,對於他的兒子們,他創下了一日殺三子的記錄,心狠手辣到極點。

    身在帝王家,只有敵友,沒有兄弟、父子一說,如果兄弟、父子之間有利益衝突,就會相互廝殺。

    1、唐玄宗為什麼對李成器很好?

    唐玄宗為什麼對李成器那麼好?原因很簡單,是因為李成器把皇位讓給了他。

    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長子,早在睿宗在武則天之前做皇帝時,他就已經是皇太子了。可後來武則天篡唐建立武周,李旦被降為皇嗣,朝堂政局變得異常複雜。

    武則天一度想讓武氏家族的人做繼承人,後來雖然經過狄仁傑的勸說打消了念頭。但到她晚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還是發動了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武則天被逼退位,之後由太子李顯繼位。

    唐中宗李顯是個懦弱的人,他繼位後,他的老婆韋后專擅朝政,女兒安樂公主一心想做皇太女,妹妹太平公主也拉幫結派,各幫勢力蠢蠢欲動。

    由於李顯無法及時平衡和剷除這些勢力,導致他最後被老婆、女兒聯合毒殺了。

    唐中宗去世後,韋后手段了得把持朝政,主持政事,立溫王李重茂為太子,相王李旦參謀政事。

    後來韋后又預謀做第二個武則天,大唐朝堂風雲詭譎,眼看李氏江山又要落入外人手裡,李成器等人不敢有所動作,害怕一不小心送了小命,李隆基卻站了出來。

    他聯合姑姑太平公主,一起誅殺了韋后和安樂公主。

    韋氏被誅殺後,皇位又回到了李家手裡,李旦再次繼位。

    這麼說吧,李旦之所以能再次坐上皇位,大半功勞是李隆基的。

    此時,李隆基和李成器的關係,就好比當初的李世民和李建成。李成器雖然是嫡長子,身份尊貴,但論功勞,怎麼也比不上李隆基,李隆基民心所向,這是不爭的事實。

    有了李建成這個前車之鑑,李成器也不敢再和李隆基爭太子之位,與其做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不如安心去做他的閒散王爺。

    唐朝在這時候,政局不穩,政權接替太過頻繁。

    “神龍政變”、“景龍政變”、“唐隆政變”接連發生,每次政變都有所傷亡,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鬥,李成器也就願意讓出太子之位了。

    且當時,不光“太子”之位這個問題而已,事情遠複雜的多,由於太平公主在誅韋氏行動也有很大功勞,她在李旦繼位後權傾朝野,為了避免李隆基繼位後自己權勢衰退,和李隆基之間有了很深的矛盾。

    姑侄爭鬥激烈,李成器再參和進去,那就真的亂成一鍋粥了。

    李成器是個聰明人,他想明哲保身,他對睿宗說:

    “儲君,是國家的職位,太平時節就以嫡長子為先,國難之時就應歸於有功的。

    若處理不當,就會讓海內失望,這不是國家吉祥事。臣斗膽以死請求不要立我為儲君。”

    別人都是為了太子之位鬥得你死我活,李成器卻推辭不願意做太子,就這樣李隆基做了太子。

    這之後,兄弟倆感情特別好,手足情深一時傳位佳話。

    等到唐玄宗繼位當了皇帝,李成器為司空,封為寧王。等到李成器去世後,唐玄宗聽到後特別傷心,追諡號為“讓皇上”。

    2、唐玄宗對自己的兒子有多殘忍?

    唐玄宗對兄長李成器確實是很好,可那不代表他是一個寬容大度、善解人意的皇帝,他對李成器有多好,對他的兒子就有多殘忍。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李成器給他讓了皇位,對唐玄宗來說有利,而他的三個兒子被誣告謀反,對他皇位造成威脅,最後竟被同一日賜死。

    “一日殺三子”這件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件事還要從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說起,唐玄宗誅殺韋后時,王皇后曾出力為他籌謀,可是等到唐玄宗做了皇帝幾年後,王皇后色衰唐玄宗就不喜歡她了。

    這時候武惠妃就想謀奪皇后之位,唐玄宗也有意把王皇后給廢了。

    找不到藉口怎麼辦?好辦,這不王皇后的哥哥王守一擔心妹妹地位不穩,竟然實行巫師符咒厭勝的法術。

    就這樣,唐玄宗因為這事把王皇后廢了,把王守一殺了。

    本以為武惠妃會成功上位,可這時候有人上書說太子不是武惠妃生的,武惠妃有自己的兒子,如果讓武惠妃做了皇后,太子李瑛就完了。

    唐玄宗覺得有道理,就打消了武惠妃為皇后的念頭。

    眼看著到手的皇后之位飛走了,武惠妃那叫一個不甘心,她想出了一個狠毒的主意,想要除掉太子李瑛。

    武惠妃讓女婿,咸宜公主的駙馬楊洄上奏說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據勾結駙馬薛鏽圖謀不軌。

    不久,唐玄宗就讓宦官在宮中宣佈詔書,廢掉李瑛、李瑤、李據,之後三個兒子又在同一日被賜死了。

    關於武惠妃陷害“三子”的陰謀是這樣的:

    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召喚李瑛、李瑤、李據三兄弟和駙馬薛鏽入宮,說宮裡有盜賊,於是三兄弟披甲入宮。

    等三人入宮後,武惠妃又改口說三人企圖謀反,唐玄宗特別憤怒,立即將三人逮捕。

    最後,“三子”被同一日被賜死,結局相當慘烈,這也成了唐玄宗後來的一個痛點。

    所以說,帝王家從來沒有什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說,就算有,也是基於利益不衝突的情況下,但這種情況很少存在。

    唐玄宗採用不同態度對待兄長李成器和兒子們,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什麼酒著名?是清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