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三七(學名:Gynura japonica)多年生,草本,有時肉質,稀亞灌木。葉互生,具齒或羽狀分裂,稀全緣,頭狀花序盤狀,具同形的小花,總苞片1層,9—13個,披針形,等長,覆瓦狀,具幹膜質的邊緣。花序託平,有窩孔或短流蘇狀。小花全部兩性,結實。花冠黃色或橙黃色,稀淡紫色,管狀,簷部5裂,管部細長。花葯基部全緣或近具小 耳;花柱分枝細,頂端有鑽形的附器,被乳頭狀微毛。瘦果圓柱形,具10條肋,兩端 截平,無毛或有短毛。冠毛豐富,細,白色絹毛狀。分佈於尼泊爾、泰國、日本和中國。有破血散瘀,止血,消腫等功效。
中文學名
菊三七
拉丁學名
Gynura japonica
別稱
三七草,菊葉三七,土三七,血當歸,牛頭三七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更多
形態特徵
菊三七高大多年生草本,高60-150釐米,或更高。根粗大成塊狀,直徑3-4釐米,有多數纖維狀根莖直立,中空,基部木質,直徑達15毫米,有明顯的溝稜,幼時被卷柔毛,後變無毛,多分枝,小枝斜升。基部葉在花期常枯萎。基部和下部葉較小,橢圓形,不分裂至大頭羽狀,頂裂片大,中部葉大,具長或短柄,葉柄基部有圓形,具齒或羽狀裂的葉耳,多少抱莖;葉片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10-30釐米,寬8-15釐米,羽狀深裂,頂裂片大,倒卵形,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側生裂片(2) 3-6對,橢圓形,長圓形至長圓狀線形,長1.5-5釐米,寬0.5-2(2.5)釐米,頂端尖或漸尖,邊緣有大小不等的粗齒或銳鋸齒、缺刻,稀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綠色或變紫色,兩面被貼生短毛或近無毛。上部葉較小,羽狀分裂,漸變成苞葉。頭狀花序多數,直徑1.5-1.8釐米,花莖枝端排成傘房狀圓錐花序;每一花序枝有3-8個頭狀花序;花序梗細,長1-3(-6)釐米,被短柔毛,有1-3線形的苞片;總苞狹鍾狀或鍾狀,長10-15毫米,寬8-15毫米,基部有9-11線形小苞片;總苞片1層,13個,線狀披針形,長10-15毫米,寬1-1.5毫米,頂端漸尖,邊緣幹膜質,背面無毛或被疏毛。小花50-100個,花冠黃色或橙黃色,長13-15毫米,管部細,長10-12毫米上部擴大,裂片卵形,頂端尖;花葯基部鈍;花柱分枝有鑽形附器,被乳頭狀毛。瘦果圓柱形,棕褐色,長4-5毫米,具10肋,肋間被微毛。冠毛豐富,白色,絹毛狀,易脫落。花果期8-10月。[1]
提示:本詞條最後參考資料中提到的所謂“土三七的葉形較小,葉子沿著莖對稱生長,花是黃色的”,但是真正的菊三七“葉互生”(本詞條原文),上述文字描述的植物實為無毒的景天三七,也具有土三七之別稱,但是實際上是沒有毒性的,景天三七水提取物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肌內注射269.5g/kg,對於人,體重按照50公斤計算即13kg方能致死,實為無毒或微毒級別。
植物形態
以下內容由中國植物影象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提供並參與編輯
菊三七根莖
菊三七枝葉
菊三七花果
生長環境
菊三七屬喜陰植物。喜冬暖夏涼的環境,畏嚴寒酷熱;喜潮溼但怕積水,土壤含水量以22%-40%為宜。夏季氣
開花的菊三七
溫不超過35℃,冬季氣溫不低於零下5℃,均能生長,生長適宜溫度18-25℃。三七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範圍廣,但以土壤疏鬆、排水良好的砂壤上為好。凡過黏、過砂以及低窪易積水的地段不宜種植。忌連作,土壤酸鹼度4.5-8。
菊三七對光敏感,喜斜射、散射、漫射光照,忌強光。一般透光度以30%為宜。光照過弱,植株徒長,葉片柔軟,主根增長緩慢,容易得病;光照過強,植株矮小,葉片容易灼傷。[2]
分佈情況
常生於山谷、山坡草地、林下或林緣。海拔1200—3000米。分佈於尼泊爾、泰國和日本。中中國產四川(西部、西南部、中部至東部)、雲南(西北部中部至南部)、貴州(甕安、興義、畢節、安順、大方、貴陽等)、湖北(利川、當陽、神農架)、湖南(新寧)、陝西(洋縣、佛坪)、安徽(石門、九華山)、浙江(天目山)、江西(德興)、福建(建陽)、臺灣、廣西(南丹)。[3]
主要價值
醫藥一
【拉祜藥】斯打我特:鮮全株用於跌打損傷,骨折,軟組織扭傷,無名腫毒,便秘《滇省志》。
【白藥】菊葉三七,土三七,血當歸,牛頭三七:塊根或全草治吐血,衄血,尿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外用治跌打損傷,蛇咬傷《大理資志》。
醫藥二
根(菊三七):甘、苦,溫。破血散瘀,止血,消腫。用於跌打損傷,創傷出血,吐血,產後血氣痛。
莖葉(三七草):甘,平。活血,止血,解毒。用於跌打損傷,衄血,咳血,吐血,乳癰,無名腫毒,毒蟲螫傷。
醫藥三
採製:
秋季挖塊根,栽培的於第2年採挖,鮮用或曬乾。
性狀:
根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全體多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弧狀溝紋,在突起物頂端常有莖痕或芽痕,下部有鬚根或 已折斷。質堅實,不易折斷,新鮮時白色,乾燥者呈淡黃色,有菊花心。味甘淡後微苦。
化學成分:
含菊三七鹼甲〔seneciphyllinine)、菊三七鹼乙(seneciphylline)。
性味:
性
溫,味甘、苦。
藥用價值:
菊三七欣賞
菊三七(《滇南本草》),金不換(《秘方集驗》),紫三七(《南京民間藥草》),血當歸、血三七、血七、血格答(《貴州民間方藥集》),水三七(《河北藥材》),紫蓉三七、艾葉三七、鐵羅漢、烏七(《湖南藥物志》),菊葉三七(《上海常用中草藥》),狗頭三七(蘇醫《中草藥手冊》)。
【藥材】根呈拳形肥厚的圓塊狀,長3~6釐米,直徑約3釐米,表面灰棕色或棕黃色,全體多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弧狀溝紋,在突起物頂端常有莖基或芽痕,下部有鬚根或已折斷。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不平,新鮮時白色,乾燥者呈淡黃色,有菊花心。氣無,味甘淡後微苦。以乾燥、整齊、質堅、無雜質、斷面明亮者為佳。
【功用主治】
破血散瘀,止血,消腫。治跌打損傷,創傷出血,吐血,產後血氣痛。
①《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生用破血,炙用補血。"
②《綱目》:"治金瘡折傷出血及上下血病。"
④《草木便方》:"活血,續筋接骨。治內傷積血,痞塊,心腹疼痛。"
⑤《天寶本草》:"治包塊症瘕,婦女血滯,腰腳痛,男子遺精,痢症。"
⑥《國藥的藥理學》:"治血痢,月經過多,分娩後的後期出血等。又遇虎咬、毒蛇咬,蜂刺傷時,取汁塗敷傷處。"
⑦《昆明藥植調查報告》:"治浮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研末,0.5~1錢。外用:搗敷。
【選方】
①治跌打,風痛:土三七鮮根二至三錢。黃酒煎服。(《嶺南採藥錄》)
②治吐血:土三七根,搗碎調童便服。(《閩東本草》)
④治產後血氣痛:土三七搗細,泡開水加酒兌服。(《四川中藥志》)
⑤治蛇咬傷:三七草根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臨床應用】治療大骨節病:取菊三七塊根浸泡於30%酒精中,製成10%酊劑;或煎成藥液配成12.5%及6.25%(供學齡兒童用)糖漿。每次20~30毫升,每日兩次,飯後30分鐘服。成人患者70例,經1個月觀察,有效率達88.6%,其中顯效21例(佔30%),好轉41例(佔58.6%);兒童患者31例,顯效9例,好轉22例。有效病例平均服藥8天左右(最短1天,最長18天)關節疼痛即可減輕。有的病人服藥過程中出現疼痛加重現象,這往往是藥效的訊號,如堅持繼續服藥,疼痛可自然消失。[4]
[5]
毒副作用
土三七(菊三七)
菊三七內含吡咯烷生物鹼成分,可造成肝窶和肝小靜脈的內皮細胞損傷,導致肝小靜脈阻塞,肝細胞不同程度液化壞死,晚期可見肝纖維化,患者出現肝大、右上腹痛、腹水和黃疸等症狀,而且這種損害一經形成,常常無法逆轉,最終發展為肝功能衰竭或頑固性腹水。一些受到肝損傷的重症患者,甚至只能求助於換肝手術來維持生命
菊三七(學名:Gynura japonica)多年生,草本,有時肉質,稀亞灌木。葉互生,具齒或羽狀分裂,稀全緣,頭狀花序盤狀,具同形的小花,總苞片1層,9—13個,披針形,等長,覆瓦狀,具幹膜質的邊緣。花序託平,有窩孔或短流蘇狀。小花全部兩性,結實。花冠黃色或橙黃色,稀淡紫色,管狀,簷部5裂,管部細長。花葯基部全緣或近具小 耳;花柱分枝細,頂端有鑽形的附器,被乳頭狀微毛。瘦果圓柱形,具10條肋,兩端 截平,無毛或有短毛。冠毛豐富,細,白色絹毛狀。分佈於尼泊爾、泰國、日本和中國。有破血散瘀,止血,消腫等功效。
中文學名
菊三七
拉丁學名
Gynura japonica
別稱
三七草,菊葉三七,土三七,血當歸,牛頭三七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更多
形態特徵
菊三七
菊三七高大多年生草本,高60-150釐米,或更高。根粗大成塊狀,直徑3-4釐米,有多數纖維狀根莖直立,中空,基部木質,直徑達15毫米,有明顯的溝稜,幼時被卷柔毛,後變無毛,多分枝,小枝斜升。基部葉在花期常枯萎。基部和下部葉較小,橢圓形,不分裂至大頭羽狀,頂裂片大,中部葉大,具長或短柄,葉柄基部有圓形,具齒或羽狀裂的葉耳,多少抱莖;葉片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10-30釐米,寬8-15釐米,羽狀深裂,頂裂片大,倒卵形,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側生裂片(2) 3-6對,橢圓形,長圓形至長圓狀線形,長1.5-5釐米,寬0.5-2(2.5)釐米,頂端尖或漸尖,邊緣有大小不等的粗齒或銳鋸齒、缺刻,稀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綠色或變紫色,兩面被貼生短毛或近無毛。上部葉較小,羽狀分裂,漸變成苞葉。頭狀花序多數,直徑1.5-1.8釐米,花莖枝端排成傘房狀圓錐花序;每一花序枝有3-8個頭狀花序;花序梗細,長1-3(-6)釐米,被短柔毛,有1-3線形的苞片;總苞狹鍾狀或鍾狀,長10-15毫米,寬8-15毫米,基部有9-11線形小苞片;總苞片1層,13個,線狀披針形,長10-15毫米,寬1-1.5毫米,頂端漸尖,邊緣幹膜質,背面無毛或被疏毛。小花50-100個,花冠黃色或橙黃色,長13-15毫米,管部細,長10-12毫米上部擴大,裂片卵形,頂端尖;花葯基部鈍;花柱分枝有鑽形附器,被乳頭狀毛。瘦果圓柱形,棕褐色,長4-5毫米,具10肋,肋間被微毛。冠毛豐富,白色,絹毛狀,易脫落。花果期8-10月。[1]
提示:本詞條最後參考資料中提到的所謂“土三七的葉形較小,葉子沿著莖對稱生長,花是黃色的”,但是真正的菊三七“葉互生”(本詞條原文),上述文字描述的植物實為無毒的景天三七,也具有土三七之別稱,但是實際上是沒有毒性的,景天三七水提取物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肌內注射269.5g/kg,對於人,體重按照50公斤計算即13kg方能致死,實為無毒或微毒級別。
植物形態
以下內容由中國植物影象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提供並參與編輯
菊三七根莖
菊三七枝葉
菊三七花果
生長環境
菊三七屬喜陰植物。喜冬暖夏涼的環境,畏嚴寒酷熱;喜潮溼但怕積水,土壤含水量以22%-40%為宜。夏季氣
開花的菊三七
溫不超過35℃,冬季氣溫不低於零下5℃,均能生長,生長適宜溫度18-25℃。三七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範圍廣,但以土壤疏鬆、排水良好的砂壤上為好。凡過黏、過砂以及低窪易積水的地段不宜種植。忌連作,土壤酸鹼度4.5-8。
菊三七對光敏感,喜斜射、散射、漫射光照,忌強光。一般透光度以30%為宜。光照過弱,植株徒長,葉片柔軟,主根增長緩慢,容易得病;光照過強,植株矮小,葉片容易灼傷。[2]
分佈情況
常生於山谷、山坡草地、林下或林緣。海拔1200—3000米。分佈於尼泊爾、泰國和日本。中中國產四川(西部、西南部、中部至東部)、雲南(西北部中部至南部)、貴州(甕安、興義、畢節、安順、大方、貴陽等)、湖北(利川、當陽、神農架)、湖南(新寧)、陝西(洋縣、佛坪)、安徽(石門、九華山)、浙江(天目山)、江西(德興)、福建(建陽)、臺灣、廣西(南丹)。[3]
主要價值
醫藥一
菊三七
【拉祜藥】斯打我特:鮮全株用於跌打損傷,骨折,軟組織扭傷,無名腫毒,便秘《滇省志》。
【白藥】菊葉三七,土三七,血當歸,牛頭三七:塊根或全草治吐血,衄血,尿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外用治跌打損傷,蛇咬傷《大理資志》。
醫藥二
根(菊三七):甘、苦,溫。破血散瘀,止血,消腫。用於跌打損傷,創傷出血,吐血,產後血氣痛。
莖葉(三七草):甘,平。活血,止血,解毒。用於跌打損傷,衄血,咳血,吐血,乳癰,無名腫毒,毒蟲螫傷。
醫藥三
採製:
秋季挖塊根,栽培的於第2年採挖,鮮用或曬乾。
性狀:
根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全體多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弧狀溝紋,在突起物頂端常有莖痕或芽痕,下部有鬚根或 已折斷。質堅實,不易折斷,新鮮時白色,乾燥者呈淡黃色,有菊花心。味甘淡後微苦。
化學成分:
含菊三七鹼甲〔seneciphyllinine)、菊三七鹼乙(seneciphylline)。
性味:
性
溫,味甘、苦。
藥用價值:
菊三七欣賞
菊三七(《滇南本草》),金不換(《秘方集驗》),紫三七(《南京民間藥草》),血當歸、血三七、血七、血格答(《貴州民間方藥集》),水三七(《河北藥材》),紫蓉三七、艾葉三七、鐵羅漢、烏七(《湖南藥物志》),菊葉三七(《上海常用中草藥》),狗頭三七(蘇醫《中草藥手冊》)。
【藥材】根呈拳形肥厚的圓塊狀,長3~6釐米,直徑約3釐米,表面灰棕色或棕黃色,全體多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弧狀溝紋,在突起物頂端常有莖基或芽痕,下部有鬚根或已折斷。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不平,新鮮時白色,乾燥者呈淡黃色,有菊花心。氣無,味甘淡後微苦。以乾燥、整齊、質堅、無雜質、斷面明亮者為佳。
【功用主治】
破血散瘀,止血,消腫。治跌打損傷,創傷出血,吐血,產後血氣痛。
①《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生用破血,炙用補血。"
②《綱目》:"治金瘡折傷出血及上下血病。"
④《草木便方》:"活血,續筋接骨。治內傷積血,痞塊,心腹疼痛。"
⑤《天寶本草》:"治包塊症瘕,婦女血滯,腰腳痛,男子遺精,痢症。"
⑥《國藥的藥理學》:"治血痢,月經過多,分娩後的後期出血等。又遇虎咬、毒蛇咬,蜂刺傷時,取汁塗敷傷處。"
⑦《昆明藥植調查報告》:"治浮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研末,0.5~1錢。外用:搗敷。
【選方】
①治跌打,風痛:土三七鮮根二至三錢。黃酒煎服。(《嶺南採藥錄》)
②治吐血:土三七根,搗碎調童便服。(《閩東本草》)
④治產後血氣痛:土三七搗細,泡開水加酒兌服。(《四川中藥志》)
⑤治蛇咬傷:三七草根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臨床應用】治療大骨節病:取菊三七塊根浸泡於30%酒精中,製成10%酊劑;或煎成藥液配成12.5%及6.25%(供學齡兒童用)糖漿。每次20~30毫升,每日兩次,飯後30分鐘服。成人患者70例,經1個月觀察,有效率達88.6%,其中顯效21例(佔30%),好轉41例(佔58.6%);兒童患者31例,顯效9例,好轉22例。有效病例平均服藥8天左右(最短1天,最長18天)關節疼痛即可減輕。有的病人服藥過程中出現疼痛加重現象,這往往是藥效的訊號,如堅持繼續服藥,疼痛可自然消失。[4]
[5]
毒副作用
土三七(菊三七)
菊三七內含吡咯烷生物鹼成分,可造成肝窶和肝小靜脈的內皮細胞損傷,導致肝小靜脈阻塞,肝細胞不同程度液化壞死,晚期可見肝纖維化,患者出現肝大、右上腹痛、腹水和黃疸等症狀,而且這種損害一經形成,常常無法逆轉,最終發展為肝功能衰竭或頑固性腹水。一些受到肝損傷的重症患者,甚至只能求助於換肝手術來維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