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論證方法
①以史實為論據,用觀點統率材料。
作者所謂“攻守之勢異”,指的是秦要統一全國,自然要對山東(崤山以東)諸侯採取攻勢,逐步消滅它們;而在統一全國之後要防止人民顛覆它的政權,這就轉入守勢了。處於攻勢“尚詐力”,處於守勢“貴順權”。“順權”,就是施行仁義以收攏民心。秦滅六國後依舊殘酷地壓迫人民,不施仁義,故而迅速滅亡。這是賈誼的基本觀點。要講清這一點,就必須以史實為據,說明秦的興亡過程。
本文敘史的特點是:在觀點統率下對史實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計騙魏將公子卬而襲破其軍的結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東諸侯曾多次合縱抗秦,皆被張儀等人的連衡術所破,韓、魏、楚三國多次獻地於秦,秦土日廣,這是秦的“詐力”策略的勝利,作者把所有這些史實都集中到九國之師攻秦失敗一事上來加以表現。說到秦統一全國後,則著重揭露秦始皇壓迫人民的政策——這其實是“詐力”策略的繼續。這個事實充分說明:秦在轉入守勢之後,“其道不易,其政不改”(《過秦論》中篇語),它的覆滅是不可避免的。
從上面的分析還可以看出,政論敘史所看重的是歷史過程的本質,而不講求細節的準確。
②對比論述
本文的對比論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說明。這裡只作一點補充:必須把這種對比放到歷史發展的程序中來看。昔年,九國之師,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進攻僅有雍州一地的秦,卻遭到慘敗;而今天,陳涉以數百“疲弊之卒”發難,進攻佔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這就生動地說明了轉入守勢後的秦已經變得外強中乾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呢?孟子說:“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這正是仁義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結果。這樣來論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1、論證方法
①以史實為論據,用觀點統率材料。
作者所謂“攻守之勢異”,指的是秦要統一全國,自然要對山東(崤山以東)諸侯採取攻勢,逐步消滅它們;而在統一全國之後要防止人民顛覆它的政權,這就轉入守勢了。處於攻勢“尚詐力”,處於守勢“貴順權”。“順權”,就是施行仁義以收攏民心。秦滅六國後依舊殘酷地壓迫人民,不施仁義,故而迅速滅亡。這是賈誼的基本觀點。要講清這一點,就必須以史實為據,說明秦的興亡過程。
本文敘史的特點是:在觀點統率下對史實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計騙魏將公子卬而襲破其軍的結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東諸侯曾多次合縱抗秦,皆被張儀等人的連衡術所破,韓、魏、楚三國多次獻地於秦,秦土日廣,這是秦的“詐力”策略的勝利,作者把所有這些史實都集中到九國之師攻秦失敗一事上來加以表現。說到秦統一全國後,則著重揭露秦始皇壓迫人民的政策——這其實是“詐力”策略的繼續。這個事實充分說明:秦在轉入守勢之後,“其道不易,其政不改”(《過秦論》中篇語),它的覆滅是不可避免的。
從上面的分析還可以看出,政論敘史所看重的是歷史過程的本質,而不講求細節的準確。
②對比論述
本文的對比論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說明。這裡只作一點補充:必須把這種對比放到歷史發展的程序中來看。昔年,九國之師,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進攻僅有雍州一地的秦,卻遭到慘敗;而今天,陳涉以數百“疲弊之卒”發難,進攻佔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這就生動地說明了轉入守勢後的秦已經變得外強中乾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呢?孟子說:“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這正是仁義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結果。這樣來論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