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名字來歷,讀柵欄的柵zhà ◎ 柵欄 zhàlán 用竹、木、鐵條等做成的阻攔物 丁柵曾名六塔。那是因為遠在明代,有六座巍巍石塔聳立在丁柵緩緩流淌的市河裡,聳立在丁柵人的心坎上…… 六塔鎮後來怎麼改名為丁家柵,緣於丁柵出了一個丁賓。 明代隆慶五年(1571)的一天,一陣陣喜悅的鑼鼓聲打破了丁柵往日的寧靜,只聽得有人高喊道:中了!中了!中了進士了! 誰中了進士呢?是丁柵鎮上二十八歲的丁賓。 十年寒窗苦讀,小鎮上終於出了一個進士,使小鎮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 丁賓(1543-1633),字禮原,號改亭,丁柵屠家浜人。他在鄉親們的歡送下離開丁柵來到應天府句容縣做知縣。在句容縣當知縣的七年期間,他大力清理賦額,減少雜徭,每年減輕田賦等各項負擔七千餘石,萬餘兩銀子,使句容縣的農民喘了一口氣。他還建造廩庫,疏浚河道,修築驛站,做了一些使當地老百姓得到好處的事。七年之後,丁賓調任當了御史。有一次,座師要他誣陷別人貪贓枉法,他婉言相拒,結果遭到報復,丟官回家。 丁賓回到家鄉丁柵後,辦起了學堂,講學十多年。 到了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他被舉薦官復原職。後來擔任了南京大理寺寺丞,不久升任右僉都御史兼督操江。 丁賓後來升任工部左侍郎、南京工部尚書。丁賓在南京做官長達三十年,每當遇到旱澇災害,常常請求賑貸,而他自己捐出了三千石粟糧,代替下戶納稅達三千兩。他還關心家鄉的教育事業,在天啟二年(1622)捐腴田百畝給嘉善學宮。後來他被加封太子少保、太保。 丁操江告老還鄉時看到自己的家鄉還不繁華,於是,他讓人在集鎮上開挖丁字形的市河,在兩岸修築街道店鋪,招徠生意人。他還把自己的老家從屠家浜遷出來,建造起了亭臺樓閣、園林花圃。這樣,一個水鄉小鎮就顯得既清靜又繁華了。為了防範水盜來侵犯騷擾,丁柵又在東南西北進出的四條河裡及鎮中心的市河中建造河底木柵欄,在河面上建造五座橋。 他請人為這五座橋取了名:東橋名為東來橋,意思是東京天子來丁柵;南橋名為南安橋,意思是面南而坐保平安;西橋名為西成橋,寓意他日西天成正果;北橋名叫北睦橋,寓意北方胡人要和睦;中心橋名叫丁宅橋,意思是丁家內河的丁家橋。 從此六塔鎮漸漸繁榮了,由於六座石塔年久失修,先後倒塌,六塔鎮失去了原先的標誌,而丁家宅越來越興旺,六塔鎮名逐漸被丁家宅、丁家柵所取代。 丁賓在崇禎六年(1633)九十一歲時離開了人世,諡“清惠”。在縣治東建丁清惠祠。著有《清惠遺集》八卷。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丁柵鎮北有一座高大的墳,鎮上的人都說這是丁家墳。 據清光緒《嘉善縣誌》載:“丁家柵,治東北三十里,明丁氏居此。”這裡所說的丁氏,即明萬曆、崇禎年間的工部尚書丁賓。他的家屬在丁柵居住,並在東、南、西、北四個河口設定了用於防盜的四個“柵”。於是,丁柵又名丁家柵、丁家宅。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日記中寫道:“崇禎十年九月二十五日夜泊丁家宅。”“貪晚行,為聽蟹群舟所驚,亟入丁家宅。”並注:“在嘉善北三十六里,即尚書改亭之故里。” 天翻地覆慨而慷。新中國成立後,丁家柵正式定名為丁柵。現在,享有“水產品之鄉”、“甲魚之鄉”、“中國番茄之鄉”的美譽。 丁柵湖蕩知多少 第一次聽到丁柵有沉香蕩、長白蕩、銀水廟,那是上世紀50年代後期。在那個年代裡,每當夏收夏種,鎮上居民都要動員去鄉下支援。住在西塘鎮上的我母親也不例外,有一年被派到了丁柵鄉銀水廟村。那地方似乎很遙遠,很遙遠,母親是坐了半天船才到的。母親說,那個村上原先有座銀水廟,有個和尚叫銀水,所以村就叫銀水村。母親還說,那地方有個長白蕩,鄉諺說:“丁柵長白蕩,無風也有三尺浪。”在我幼小的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開啟《嘉善縣誌》,上面記錄的全縣五十九隻大小湖蕩中丁柵佔有二十隻,佔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三點九。丁柵鎮區域面積四十四點六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約佔總區域面積的三分之一。 當你來到丁柵,無疑置身在水鄉澤國。碧波盪漾、綠水漣漣的河蕩中,遊弋著的龜、鱉、魚、蟹,飄揚著潔白的蘆葦花,傳唱著千年的田歌……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我參加縣裡組織的《春風紅雨遍嘉善》一書的寫作,多次來到丁柵的東泉蕩採訪。有一次,還在東泉蕩邊俞彙集鎮的小招待所裡住了一個星期。 那時候的東泉蕩呀,經過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消滅釘螺的戰鬥,徹底改變了往昔的面貌。在蕩的四周築了高高的土壩,蕩內的水被基本抽乾,滔滔的蕩水被徹底征服了,只有蕩底幾條新的排水小河裡流淌著水波不驚的細流。近七公里長的高高的沿蕩大壩上,兩萬多棵粗壯的白榆和水杉,蒼翠挺拔,覆蓋蕩灘。蕩中幾十畝成熟的早稻,金色的稻浪滾滾;四百多畝桑園地裡,枝繁葉茂;數排粉牆青瓦的蠶室掩映其中。蕩底新開河畔,楊柳依依,馬達抽水的轟鳴聲、渠口嘩嘩的流水聲、鴨群的戲水聲,交織迴盪在東泉蕩裡…… 站在蕩邊,我深深感受到什麼是巧奪天工! 在消滅血吸蟲病、圍蕩造田的歲月裡,丁柵有好幾個蕩和東泉蕩一樣徹底改變昔日的模樣。 時光很快過去了十七八年。在上世紀90年代底,我又一次一次去丁柵,幾度在丁柵的湖蕩裡,做鄉村民俗文化旅遊調研。 每一次都是從丁柵鎮政府所在地的集鎮市河裡坐一條掛槳機船出發。“突、突、突”的機器轟鳴聲中,劃破了小鎮的寧靜,掛槳機船迅速地駛出市河,穿過鄉村寬寬的河道,向北而去,東邊便是位於丁柵村和沉香村交界處的沉香蕩。此蕩東連北生圩,西接東上圩,水域面積一千一百畝。蕩名的來歷有一個不一般的傳說:當地的農民為了紀念村上一位敢於維護百姓利益,慘遭迫害,在蕩中獻身的農民,曾點燃了無數支檀香,拋在蕩中,以至於很長時間蕩裡飄忽著縷縷香氣,所以這個蕩改名為沉香蕩。村以蕩名,也叫沉香了。明代正德《嘉善縣誌》有沉香名記載。 在沉香村還有南白蕩和洪水灣。南白蕩北接港東港,南靠馬良圩,水域面積一百二十畝;洪水灣在吳家港自然村東,水域面積二百七十畝。一個小小的村子裡居然有三個蕩,不能不令人驚歎不已! 其實,一個村上有二三個蕩的並不少見。在丁柵北港村有水域一百五十一畝面積的烏盆蕩、二百十一畝面積的沈家蕩、三百六十畝的泥魚蕩和與丁柵村相連的六百七十五畝的小方蕩。在金星村有四個蕩:分別是東王蕩、灶半蕩、白魚蕩和莊家蕩。 掛槳機船駛過沉香村,前面就是銀水廟村,在這個村上有坐落在村東的水域面積一百零九畝的莊家蕩和位於銀水廟自然村西的水域面積達到一千五百三十畝的藏兵蕩。傳說,吳越時期吳子胥曾藏兵於這個蕩裡,操練水師,激盪過戰爭的風雲…… 那時候,我最多去的蕩是長白蕩。 在丁柵的湖蕩中,長白蕩的面積是最大的,共有三千二百畝。長白蕩的風光也是最美的。 那一天,小船一到長白蕩,就遇到了“三尺浪”,波浪一個連著一個雪崩似的重疊起來,向我們的小船衝擊。小船一忽兒躍起,一忽兒落下,彷彿在浪尖波谷上跳舞,飛濺的浪花不時地落在船頭上發出“嘩嘩”的響聲。 多數時候,長白蕩還是如一個賢淑的、不知疲倦的鄉間女子。水波靜靜地流淌,金色的Sunny下,揚起片片漣漪;水鳥悄悄地飛過水麵,魚兒在水中悠然自得地遊弋。 每當到了清晨或傍晚,則是長白蕩最美麗的時候。清晨湖面上的薄霧,讓長白蕩成了一個穿上婚紗的含羞而又心花怒放的農家姑娘;傍晚,紛飛的晚霞把長白蕩打扮成五彩繽紛,潔白的蘆花隨著清新的晚風飛到它的家鄉…… 長白蕩不僅風光秀麗,還曾經悲壯地演繹了一幕幕的英雄傳奇!明末清初,長白蕩裡出沒著一支頭包白布反清復明的“白頭軍”。“白頭軍”以長白蕩為戰鬥的大本營,打敗了清軍一次次圍剿,英雄的熱血曾把長白蕩水染紅! 那時,蘇州巡撫土國寶施出一條毒計:訓練了許多小漢奸假做投降義軍,混進“白頭軍”,然後在一個大雨傾盆的黑夜來圍剿,混進來的小漢奸裡應外合,弄得 “白頭軍”不知到底誰是敵人,於是自相殘殺,投水死者不計其數!“白頭軍”首領吳江人吳日生的父親、夫人、女兒都在軍中,一齊投水殉節。另一首領吳江人孫兆奎的父親死於亂軍中,孫兆奎沉妻於蕩後自己也投水了——後被清軍救起,解送蘇州勸降不屈,斬殺於南京。吳日生在水中泅遊了一二里,被殘兵發現救起,聚集了百來人馬反攻,打散了不少清兵,奪回許多輜重,在長白蕩裡重新安營紮寨。不久,吳日生和“白頭軍”的其他將領——嘉善人孫璋、倪撫等到西塘密會,商議攻打嘉善縣城。有一個叫周瑞的將領,他寫信給嘉善知縣,讓他“反正”。知縣依計而行,邀請吳、孫、倪等“白頭軍”首領去嘉善赴宴。去還是不去?他們從西塘來到位於嘉善東門外的孫璋家中開會商量時,被知縣探知,派兵捉拿。孫璋父子跳河而死,吳日生、倪撫就義於杭州草橋門。 長白蕩裡“白頭軍”轟轟烈烈反清復明的戰火被撲滅了,但是,“白頭軍”悲壯的故事不僅史書上有記載,還在老百姓口頭流傳,也許是為了紀念“白頭軍”,所以這個蕩叫長白蕩! 丁柵有多少隻蕩,就有多少隻河蕩的傳奇故事。那時候,我還聽到了和尚蕩、白魚蕩等河蕩的故事。但是,更多的是聽到了從浪花裡飛出來的Teana之音——田歌。
根據名字來歷,讀柵欄的柵zhà ◎ 柵欄 zhàlán 用竹、木、鐵條等做成的阻攔物 丁柵曾名六塔。那是因為遠在明代,有六座巍巍石塔聳立在丁柵緩緩流淌的市河裡,聳立在丁柵人的心坎上…… 六塔鎮後來怎麼改名為丁家柵,緣於丁柵出了一個丁賓。 明代隆慶五年(1571)的一天,一陣陣喜悅的鑼鼓聲打破了丁柵往日的寧靜,只聽得有人高喊道:中了!中了!中了進士了! 誰中了進士呢?是丁柵鎮上二十八歲的丁賓。 十年寒窗苦讀,小鎮上終於出了一個進士,使小鎮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 丁賓(1543-1633),字禮原,號改亭,丁柵屠家浜人。他在鄉親們的歡送下離開丁柵來到應天府句容縣做知縣。在句容縣當知縣的七年期間,他大力清理賦額,減少雜徭,每年減輕田賦等各項負擔七千餘石,萬餘兩銀子,使句容縣的農民喘了一口氣。他還建造廩庫,疏浚河道,修築驛站,做了一些使當地老百姓得到好處的事。七年之後,丁賓調任當了御史。有一次,座師要他誣陷別人貪贓枉法,他婉言相拒,結果遭到報復,丟官回家。 丁賓回到家鄉丁柵後,辦起了學堂,講學十多年。 到了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他被舉薦官復原職。後來擔任了南京大理寺寺丞,不久升任右僉都御史兼督操江。 丁賓後來升任工部左侍郎、南京工部尚書。丁賓在南京做官長達三十年,每當遇到旱澇災害,常常請求賑貸,而他自己捐出了三千石粟糧,代替下戶納稅達三千兩。他還關心家鄉的教育事業,在天啟二年(1622)捐腴田百畝給嘉善學宮。後來他被加封太子少保、太保。 丁操江告老還鄉時看到自己的家鄉還不繁華,於是,他讓人在集鎮上開挖丁字形的市河,在兩岸修築街道店鋪,招徠生意人。他還把自己的老家從屠家浜遷出來,建造起了亭臺樓閣、園林花圃。這樣,一個水鄉小鎮就顯得既清靜又繁華了。為了防範水盜來侵犯騷擾,丁柵又在東南西北進出的四條河裡及鎮中心的市河中建造河底木柵欄,在河面上建造五座橋。 他請人為這五座橋取了名:東橋名為東來橋,意思是東京天子來丁柵;南橋名為南安橋,意思是面南而坐保平安;西橋名為西成橋,寓意他日西天成正果;北橋名叫北睦橋,寓意北方胡人要和睦;中心橋名叫丁宅橋,意思是丁家內河的丁家橋。 從此六塔鎮漸漸繁榮了,由於六座石塔年久失修,先後倒塌,六塔鎮失去了原先的標誌,而丁家宅越來越興旺,六塔鎮名逐漸被丁家宅、丁家柵所取代。 丁賓在崇禎六年(1633)九十一歲時離開了人世,諡“清惠”。在縣治東建丁清惠祠。著有《清惠遺集》八卷。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丁柵鎮北有一座高大的墳,鎮上的人都說這是丁家墳。 據清光緒《嘉善縣誌》載:“丁家柵,治東北三十里,明丁氏居此。”這裡所說的丁氏,即明萬曆、崇禎年間的工部尚書丁賓。他的家屬在丁柵居住,並在東、南、西、北四個河口設定了用於防盜的四個“柵”。於是,丁柵又名丁家柵、丁家宅。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日記中寫道:“崇禎十年九月二十五日夜泊丁家宅。”“貪晚行,為聽蟹群舟所驚,亟入丁家宅。”並注:“在嘉善北三十六里,即尚書改亭之故里。” 天翻地覆慨而慷。新中國成立後,丁家柵正式定名為丁柵。現在,享有“水產品之鄉”、“甲魚之鄉”、“中國番茄之鄉”的美譽。 丁柵湖蕩知多少 第一次聽到丁柵有沉香蕩、長白蕩、銀水廟,那是上世紀50年代後期。在那個年代裡,每當夏收夏種,鎮上居民都要動員去鄉下支援。住在西塘鎮上的我母親也不例外,有一年被派到了丁柵鄉銀水廟村。那地方似乎很遙遠,很遙遠,母親是坐了半天船才到的。母親說,那個村上原先有座銀水廟,有個和尚叫銀水,所以村就叫銀水村。母親還說,那地方有個長白蕩,鄉諺說:“丁柵長白蕩,無風也有三尺浪。”在我幼小的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開啟《嘉善縣誌》,上面記錄的全縣五十九隻大小湖蕩中丁柵佔有二十隻,佔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三點九。丁柵鎮區域面積四十四點六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約佔總區域面積的三分之一。 當你來到丁柵,無疑置身在水鄉澤國。碧波盪漾、綠水漣漣的河蕩中,遊弋著的龜、鱉、魚、蟹,飄揚著潔白的蘆葦花,傳唱著千年的田歌……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我參加縣裡組織的《春風紅雨遍嘉善》一書的寫作,多次來到丁柵的東泉蕩採訪。有一次,還在東泉蕩邊俞彙集鎮的小招待所裡住了一個星期。 那時候的東泉蕩呀,經過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消滅釘螺的戰鬥,徹底改變了往昔的面貌。在蕩的四周築了高高的土壩,蕩內的水被基本抽乾,滔滔的蕩水被徹底征服了,只有蕩底幾條新的排水小河裡流淌著水波不驚的細流。近七公里長的高高的沿蕩大壩上,兩萬多棵粗壯的白榆和水杉,蒼翠挺拔,覆蓋蕩灘。蕩中幾十畝成熟的早稻,金色的稻浪滾滾;四百多畝桑園地裡,枝繁葉茂;數排粉牆青瓦的蠶室掩映其中。蕩底新開河畔,楊柳依依,馬達抽水的轟鳴聲、渠口嘩嘩的流水聲、鴨群的戲水聲,交織迴盪在東泉蕩裡…… 站在蕩邊,我深深感受到什麼是巧奪天工! 在消滅血吸蟲病、圍蕩造田的歲月裡,丁柵有好幾個蕩和東泉蕩一樣徹底改變昔日的模樣。 時光很快過去了十七八年。在上世紀90年代底,我又一次一次去丁柵,幾度在丁柵的湖蕩裡,做鄉村民俗文化旅遊調研。 每一次都是從丁柵鎮政府所在地的集鎮市河裡坐一條掛槳機船出發。“突、突、突”的機器轟鳴聲中,劃破了小鎮的寧靜,掛槳機船迅速地駛出市河,穿過鄉村寬寬的河道,向北而去,東邊便是位於丁柵村和沉香村交界處的沉香蕩。此蕩東連北生圩,西接東上圩,水域面積一千一百畝。蕩名的來歷有一個不一般的傳說:當地的農民為了紀念村上一位敢於維護百姓利益,慘遭迫害,在蕩中獻身的農民,曾點燃了無數支檀香,拋在蕩中,以至於很長時間蕩裡飄忽著縷縷香氣,所以這個蕩改名為沉香蕩。村以蕩名,也叫沉香了。明代正德《嘉善縣誌》有沉香名記載。 在沉香村還有南白蕩和洪水灣。南白蕩北接港東港,南靠馬良圩,水域面積一百二十畝;洪水灣在吳家港自然村東,水域面積二百七十畝。一個小小的村子裡居然有三個蕩,不能不令人驚歎不已! 其實,一個村上有二三個蕩的並不少見。在丁柵北港村有水域一百五十一畝面積的烏盆蕩、二百十一畝面積的沈家蕩、三百六十畝的泥魚蕩和與丁柵村相連的六百七十五畝的小方蕩。在金星村有四個蕩:分別是東王蕩、灶半蕩、白魚蕩和莊家蕩。 掛槳機船駛過沉香村,前面就是銀水廟村,在這個村上有坐落在村東的水域面積一百零九畝的莊家蕩和位於銀水廟自然村西的水域面積達到一千五百三十畝的藏兵蕩。傳說,吳越時期吳子胥曾藏兵於這個蕩裡,操練水師,激盪過戰爭的風雲…… 那時候,我最多去的蕩是長白蕩。 在丁柵的湖蕩中,長白蕩的面積是最大的,共有三千二百畝。長白蕩的風光也是最美的。 那一天,小船一到長白蕩,就遇到了“三尺浪”,波浪一個連著一個雪崩似的重疊起來,向我們的小船衝擊。小船一忽兒躍起,一忽兒落下,彷彿在浪尖波谷上跳舞,飛濺的浪花不時地落在船頭上發出“嘩嘩”的響聲。 多數時候,長白蕩還是如一個賢淑的、不知疲倦的鄉間女子。水波靜靜地流淌,金色的Sunny下,揚起片片漣漪;水鳥悄悄地飛過水麵,魚兒在水中悠然自得地遊弋。 每當到了清晨或傍晚,則是長白蕩最美麗的時候。清晨湖面上的薄霧,讓長白蕩成了一個穿上婚紗的含羞而又心花怒放的農家姑娘;傍晚,紛飛的晚霞把長白蕩打扮成五彩繽紛,潔白的蘆花隨著清新的晚風飛到它的家鄉…… 長白蕩不僅風光秀麗,還曾經悲壯地演繹了一幕幕的英雄傳奇!明末清初,長白蕩裡出沒著一支頭包白布反清復明的“白頭軍”。“白頭軍”以長白蕩為戰鬥的大本營,打敗了清軍一次次圍剿,英雄的熱血曾把長白蕩水染紅! 那時,蘇州巡撫土國寶施出一條毒計:訓練了許多小漢奸假做投降義軍,混進“白頭軍”,然後在一個大雨傾盆的黑夜來圍剿,混進來的小漢奸裡應外合,弄得 “白頭軍”不知到底誰是敵人,於是自相殘殺,投水死者不計其數!“白頭軍”首領吳江人吳日生的父親、夫人、女兒都在軍中,一齊投水殉節。另一首領吳江人孫兆奎的父親死於亂軍中,孫兆奎沉妻於蕩後自己也投水了——後被清軍救起,解送蘇州勸降不屈,斬殺於南京。吳日生在水中泅遊了一二里,被殘兵發現救起,聚集了百來人馬反攻,打散了不少清兵,奪回許多輜重,在長白蕩裡重新安營紮寨。不久,吳日生和“白頭軍”的其他將領——嘉善人孫璋、倪撫等到西塘密會,商議攻打嘉善縣城。有一個叫周瑞的將領,他寫信給嘉善知縣,讓他“反正”。知縣依計而行,邀請吳、孫、倪等“白頭軍”首領去嘉善赴宴。去還是不去?他們從西塘來到位於嘉善東門外的孫璋家中開會商量時,被知縣探知,派兵捉拿。孫璋父子跳河而死,吳日生、倪撫就義於杭州草橋門。 長白蕩裡“白頭軍”轟轟烈烈反清復明的戰火被撲滅了,但是,“白頭軍”悲壯的故事不僅史書上有記載,還在老百姓口頭流傳,也許是為了紀念“白頭軍”,所以這個蕩叫長白蕩! 丁柵有多少隻蕩,就有多少隻河蕩的傳奇故事。那時候,我還聽到了和尚蕩、白魚蕩等河蕩的故事。但是,更多的是聽到了從浪花裡飛出來的Teana之音——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