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林尉
-
2 # 史海悠遊閭春暉
這個問題,我個人以為是兩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
其一,在明太祖朱元璋驅逐元惠宗勢力北竄後,由於並沒有完全、徹底地消滅前元政權,元惠宗、元昭宗及脫古思帖木兒汗,相繼在蒙古東道諸王后裔的支援下,在應昌及東蒙一帶維持著北元政權,(注意,此時包括和林在內的大部分蒙古高原地區,已經落入阿里不哥後裔及瓦剌諸部的掌控之中),即使在捕魚兒海戰役中,明軍大勝,導致脫古思帖木兒汗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襲殺後,北元汗廷的架構依然存在,並繼續傳承下去,(也速迭兒汗——恩克汗——額勒伯克汗——鬼力赤汗——本雅失裡汗——阿臺汗——脫脫不花汗——馬可古兒吉思汗——摩侖汗——滿都魯汗——達延汗。。。。。)。
所以明太祖及其後經過靖難之役上臺的明成祖朱棣,儘管都是雄霸之君,但也不得不把最大的注意力放在與漠北北元汗廷和瓦剌封建主的對抗中,明成祖一生組織的六次大規模北伐中,(包括大將丘褔全軍覆沒的那次),目標五次是北元汗廷,一次是瓦剌三王。在這種情況下,明王朝難有抽調足夠的軍事力量大規模用兵西北。
其二,在明王朝逐步統一中原之際,西域地區的察合臺汗國徹底分裂,西部出現了巴魯剌思貴族帖木兒建立的軍事政權,而東部的朵斡剌惕部則擁立了禿黑魯帖木兒及其後裔為汗,建立了東察合臺汗國。在明軍馮勝部掃蕩甘肅之際,帖木兒也正率軍與東察合臺汗國權臣怯馬魯丁的軍隊進行著殘酷的拉鋸戰,戰火一度東延至吐魯番地區。。。。消滅怯馬魯丁後,由於東察合臺汗黑的兒火者汗對帖木兒的恭順,(被迫和親),帖木兒將攻伐的目標轉向西亞,開始了一連串的遠征。而出於對瓦剌勢力的遏制,此時明王朝還一度有意扶持東察合臺汗國(明朝稱其為亦力把裡),以對抗瓦剌勢力的西進企圖,自然也就沒有西略攻滅之的打算了。
不過,明太祖、明成祖雖然沒有進兵西域的計劃,卻始終對那裡的政治形勢非常關注。尤其是對曾經主動向明王朝朝貢的帖木兒帝國崛起的擔憂,特別是明成祖公開稱帝不久,就已有帖木兒威震西亞、所向無敵,其迴歸撒馬爾罕後,當領軍東來的傳聞出現。明成祖為此曾特別下旨給負責甘肅軍事的總兵官宋晟,讓他派人密切留意帖木兒及東察合臺汗國軍隊的動向。
-
3 # 貓員外
因為對於明帝國來說,西域的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了,遠比不上漢唐。
首先,明的最大敵人始終來自北部,而且一直沒有徹底解決。
和蒙古人的鬥爭從朱元璋起義一直到明朝滅亡。明的軍事重心一直在漠北,而不是西域。
其次,西域的經濟價值被大大降低了。
阿拉伯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徹底切斷了絲綢之路,中西貿易由陸路轉變為海路,海洋貿易無比興盛。這種情況下,明帝國完全沒有開拓西域的動力。
當時吐魯番汗國還是比較強大的,從文字記錄來看,明人對吐魯番汗國的軍隊評價要比蒙古人高。在收益小,投入大的情況下,明朝一直沒有開拓西域,僅僅保持了對西域的影響力。
-
4 # 靜夜史
這句話是不準確的。
在傳統的認定中,西域包含的範圍為:“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包括新疆在內的廣大地區。”
而明朝建立後,明成祖朱棣敕“以兵五百貴族,設關西七衛,實行羈縻統治。”
“關西七衛”指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七衛,範圍包含了新疆東部的吐魯番地區。
所以,明朝並不是沒有佔領西域,而是佔據了西域東部地區,沒有對西域全境進行佔領。
1、北元和其他汗國已分道揚鑣
蒙古汗國崛起後,開始了對周邊的瘋狂征服,隨即在征服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四個蒙古汗國。
1259年,蒙哥大汗死在釣魚城下,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展開了長達5年的內戰,由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各代表了一部分蒙古王公,因此蒙古汗國在蒙哥死後開始走向分裂!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後,推行漢法,導致忽必烈和其他蒙古諸王的關係更加惡化,元朝和四大汗國的關係漸行漸遠。
1303年,元朝和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的戰爭結束,四大汗國承認元朝皇帝為大蒙古的共主。
但是,公主只是表面文章,經過幾代的分化,蒙古各國之間早就是一盤散沙了。
果然,在明朝對元朝展開猛烈攻擊時,剩下的三個汗國並沒有對元朝施以援手!
而在朱元璋時期,帖木兒帝國崛起,併吞掉西察合臺汗國,野心勃勃地對其他汗國展開進攻,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北元進行支援幾乎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朱元璋、朱棣在理論上不需要透過佔據西域的方式截斷北元和西域地區的聯絡。因為他們根本就不可能走到一起!
2、陸上絲綢之路早已被海上絲綢之路取代
907年,唐朝滅亡後,中原地區再次陷入動盪之中。在唐朝滅亡前的792年,吐蕃佔據了安息四鎮,唐朝徹底失去對西域的控制權。
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由於北宋推行“以文制武”,所以軍事力量孱弱,根本就不可能收復西域。
1038年,西夏建立,北宋雖然不斷進攻西夏,但是西夏仍頑強生存下來,並牢牢佔據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再次被徹底截斷。
在這樣的情況下,北宋開始將對外貿易的通道改為海運。海運運量大,運費便宜,因此迅速取代陸地絲綢之路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
元朝建立後,雖然恢復了陸地絲綢之路,但是由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海上貿易仍然是對外貿易的主要形式。這一趨勢一直從元朝延續到明朝。
所以對於明朝而言,佔據西域,恢復陸地絲綢之路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必要性!
所以,朱元璋和朱棣沒有費盡心思收復西域!
3、明朝主要精力在北方和東南
明朝時期,主要精力已經不是東西方向的擴張了,而是南北方向的進取。
1368年,明朝收復大都,將元朝勢力逐出中原。隨後,明軍李文忠、常遇春等收復開平,將元順帝趕到應昌,隨後元順帝病死。
元順帝死後,明朝再接再厲,不斷深入漠北的北元地區對北元殘餘勢力進行掃蕩。1388年,藍玉在貝爾湖消滅北元主力,明軍大獲全勝。
1407年,朱棣平定安南,設定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標誌著獨立400多年的交趾地區重新回到中原王朝懷抱!在朱元璋和朱棣時代,明朝的主要擴張方向在南北方向,對於西域地區,明朝鞭長莫及,並不作為主要的擴張方向。
在明朝初期,東南沿海的倭寇之患開始越來越嚴重,明朝不得不將部分精力用來對付東南沿海的倭寇,所以明朝的東南方向,所以對於西北方向的開拓更加力不從心。
所以,不管北元和西域地區有沒有聯絡,明朝都不可能在西域地區大舉擴張了!
-
5 # 米南德王問道
西域對於蒙古高原霸權的意義,並不是聯通中亞的通道。所以明朝如果佔據西域,也不可能截斷蒙古殘餘力量與中亞的聯絡。
歷史上,中原的王朝曾經數次進入西域,這些行動往往伴隨著同北方草原勢力的對抗展開的。所以有不少人覺得西域就是蒙古地區霸權聯通中亞的要道,其實並非如此。因為西域的範圍,基本就在天山山脈以南。而草原勢力在天山以北的七河流域,一樣可以經營自己的各種基地,並進入中亞。
所以,如果明朝佔領了整個西域,也沒有辦法阻止蒙古同中亞進行交流。過去的漢朝、唐朝之所以要打西域,一方面是為了斷絕草原勢力的物資來源,另一方面是為了給自己開拓一條去中亞的通道。因為草原霸權勢力,往往可以控制七河流域到鄂爾多斯地區的漫長商路,而中原的政權卻無力觸及。因此,就需要走河西走廊到西域,才可能打通去中亞的路線。
至於明朝時候的情況,沒有出兵西域的原因是因為當地還存在著比較強大的察合臺汗國。在明朝中期後,當地又出現了更強大的葉爾羌汗國。這些汗國本身有著強於古代西域北部烏孫人的勢力,所以並不是很好對付。但他們也不屬於蒙古高原的某個勢力,所以並不構成巨大威脅。
至於明朝時期的西域東部,還有蒙古勢力留下的兩個地方政權--吐魯番與哈密。他們都加入了明朝的朝貢國體系,不可能成為軍事威脅。相反,他們會積極的保持商路暢通,確保有商隊經過,拉動國內經濟。這樣明朝就更沒有動力去出兵西域了。
最後,明朝軍隊自身的戰鬥力迅速退化,也是他們無力進軍西域的原因。朱元璋時期訂立的內斂化政策,也讓明朝皇帝不想在自己的境內突然出現大批的異族人口。所以,只要能保持河西走廊的通道,控制住哈密與吐魯番兩個小國就足矣。
但在16世紀,新的葉爾羌汗國崛起,控制了幾乎整個西域。而對明朝最為臣服的哈密,則已經在之前被吐魯番吞併。明朝曾經在15世紀後期,多次救援哈密人。但最後還是發現自己無法控制局面,就只能不了了之。
回覆列表
明初的徐達北伐敗於王保保,北元政權依然保持著對薊遼宣大一線的軍事壓力,明朝無力西征。而且明朝一直沒能收復河套平原,導致河西一線後方不穩。雖然一度在西域東部建立關西七衛但是隨後便被吐魯番汗國吞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