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名人事例 1.臥薪嚐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吳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負重傷身亡。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後,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並把他送回越國。 其實勾踐並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卻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志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勾踐害怕自己會因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子,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嚐嚐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加勞動,在越華人民的同心協力之下,越國強大起來,最後找到時機,一舉滅亡了吳國。 2.忍辱負重寫《史記》 中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青年時期曾經遊歷全國各地,接觸社會、體驗民情、考察史蹟。後來他繼承父職做了太史令,閱讀了國家國家珍藏的許多古代文獻。在此基礎上,他開始秉承父親的遺志撰寫《史記》。 正當司馬遷專心著書的時候,發生了李陵事件,司馬遷秉公直言,觸怒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閹割)。宮刑是腐刑,汙及先人,見笑親友。讓一個男人不是男人。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的創作,強忍屈辱,在痛苦中發憤著書,用畢生精力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魯迅讚譽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頭懸樑,錐刺股 漢朝有個人名叫孫敬,自小就喜歡讀書,勤奮好學。孫敬每天晚上都學得很晚,為了避免發睏,影響讀書,他想了個辦法:用繩子的一頭拴住頭髮,一頭拴在房樑上,一打盹,頭一低,繩子就會把頭皮揪疼,精神又重新振作起來,這樣就又可以全副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 孫敬勤奮學習,收穫很大,後來成為了一個有學問的大家。 戰國的時候,有個人名叫蘇秦,他總想幹一番大事業,然而由於學識不夠,總也早不到合適的事情。他心裡想,一個人難道能這麼沒有志氣嗎?從此,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讀到深夜,要打盹了,就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鮮血直流,睡意全無,於是他又振奮起精神,堅持學下去。 蘇秦就是這樣勤奮讀書,持之以恆,最終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 4.囊螢映雪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的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裡讀一篇文章。忽然看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他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以勉強用來讀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當做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時代的孫康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床縫裡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迎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全無,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樣的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做了大官,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5.鑿壁借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功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想利用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忽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絲亮光,他霍地站起來,走到牆邊一看,啊!原來是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點,這樣他就能勉強讀書了。 6.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人。兩歲的時候,父親就病逝了,母親貧困無依只好抱著襁褓中的仲淹,改嫁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非常刻苦,朱家是個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附近山上的寺廟裡寄宿讀書,那是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化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鹹菜,吃完繼續讀書。有時候夜裡讀書感到疲倦,就用涼水洗臉驅散睡意。他刻苦讀書的精神給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范仲淹為官後針砭時弊,慷慨激昂,常不顧自身安危。他刻苦自勉,食不重肉,妻子兒女吃穿僅夠自足而已。經常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7.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李時珍,明朝人,是一位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家世代行醫,他的父親醫術很高,給病人看病常常不收診費,就是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再當醫生:因為那時候行醫是讓人看不起的職業。李時珍可不這樣想,他暗自下定決心,要向父親那樣為病人治病。 李時珍22歲開始給人看病,一面行醫,一面研究藥物。他發現很多舊的藥物書有不少缺點,於是下定決心重新編寫一部完善的藥物書。為了寫這部藥物書,李時珍不但在治病的時候注意積累經驗,還親自到各地去採藥。他不怕山高路遠,不怕嚴寒酷暑,走遍了盛產藥材的名山。他有時好幾天不下山,餓了吃些乾糧,天黑了就在山上過夜。他走了上萬里路,拜訪了千百個醫生、老農、漁民和獵人,向他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他還親口品嚐了許多藥材,判斷藥性和藥效。 他回到老家,花了整整27年的時間,終於編寫成了一部新的藥物書,就是著名的《本草綱目》,這部書有一百多萬字,記載了一千八百多種藥物,每一種都有圖,是中藥書籍中一部偉大的著作,已經被譯成幾國文字,在全世界流傳。 8.身世坎坷著《紅樓夢》 曹雪芹,清代文學家。少年時代過著錦衣紈褲的富貴生活。到雍正初年,因受朝廷內部政治鬥爭的牽連,父親被免職,家產被抄,舉家遷居北京。從此家道衰落,生活日趨艱困。家庭的盛衰變遷,世態的炎涼,使他深深地感受到封建貴族階級的腐朽殘酷和內部的傾軋離析。曹雪芹遂以畢生精力創作《石頭記》即《紅樓夢》。其間“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最終《紅樓夢》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 9.科舉失意著《聊齋志異》 蒲松齡,清代文學家,年青時醉心於科舉考試,屢次參考都以失敗告終。生活也是貧困潦倒,直到老年還是窮秀才一個,靠教書勉強維持生活。 正是科舉考場的失意,促使他覺醒,認識到封建科舉考試的腐朽和社會的黑暗。蒲松齡轉而著書立說,針砭時弊。據說他在鄉里的時候,經常在大路旁鋪上葦蓆,準備著煙和茶,讓過路的人給他講故事,別人講累了,口渴了,他奉上煙和茶,一定要別人講完才肯罷休。回家立刻記錄。如此數十年,終於寫成了《聊齋志異》,矛盾讚譽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贊曰“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10.身殘志堅張海迪 張海迪 5 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 15 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裡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讚譽。 張海迪身殘志堅,抱著“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的堅定信念,忍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苦痛,自學了英,德,日語。還翻譯了十三萬字的英文小說,寫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作出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 11.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一個十分清貧的貧民家庭。從四歲起,在父親的拳打腳踢下開始學習鋼琴,十三歲便成為管風琴師,並開始創作音樂作品。 1792年至1802年,貝多芬遷居維也納,一個處處充滿音樂的藝術殿堂。在這期間貝多芬追求音樂技藝的純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也遭受到了失戀的痛苦,同時耳朵也也喪失了聽力。在這最痛苦的日子裡,貝多芬對音樂的追求卻沒有停止,他堅強的個性沒有屈服於命運的安排,他克服了別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創作出了一部又一部震撼人心的音樂作品。 1827年3月16日,窮困潦倒,孑然一身的貝多芬病逝於維也納,他臨終的一刻,暴雨雷電交加,貝多芬舉起乾枯的手臂向天空做最後的奮擊。這種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精神,全部貫注在他那些不朽的著作上。
古今中外名人事例 1.臥薪嚐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吳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負重傷身亡。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後,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並把他送回越國。 其實勾踐並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卻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志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勾踐害怕自己會因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子,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嚐嚐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加勞動,在越華人民的同心協力之下,越國強大起來,最後找到時機,一舉滅亡了吳國。 2.忍辱負重寫《史記》 中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青年時期曾經遊歷全國各地,接觸社會、體驗民情、考察史蹟。後來他繼承父職做了太史令,閱讀了國家國家珍藏的許多古代文獻。在此基礎上,他開始秉承父親的遺志撰寫《史記》。 正當司馬遷專心著書的時候,發生了李陵事件,司馬遷秉公直言,觸怒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閹割)。宮刑是腐刑,汙及先人,見笑親友。讓一個男人不是男人。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的創作,強忍屈辱,在痛苦中發憤著書,用畢生精力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魯迅讚譽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頭懸樑,錐刺股 漢朝有個人名叫孫敬,自小就喜歡讀書,勤奮好學。孫敬每天晚上都學得很晚,為了避免發睏,影響讀書,他想了個辦法:用繩子的一頭拴住頭髮,一頭拴在房樑上,一打盹,頭一低,繩子就會把頭皮揪疼,精神又重新振作起來,這樣就又可以全副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 孫敬勤奮學習,收穫很大,後來成為了一個有學問的大家。 戰國的時候,有個人名叫蘇秦,他總想幹一番大事業,然而由於學識不夠,總也早不到合適的事情。他心裡想,一個人難道能這麼沒有志氣嗎?從此,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讀到深夜,要打盹了,就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鮮血直流,睡意全無,於是他又振奮起精神,堅持學下去。 蘇秦就是這樣勤奮讀書,持之以恆,最終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 4.囊螢映雪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的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裡讀一篇文章。忽然看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他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以勉強用來讀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當做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時代的孫康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床縫裡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迎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全無,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樣的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做了大官,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5.鑿壁借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功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想利用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忽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絲亮光,他霍地站起來,走到牆邊一看,啊!原來是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點,這樣他就能勉強讀書了。 6.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人。兩歲的時候,父親就病逝了,母親貧困無依只好抱著襁褓中的仲淹,改嫁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非常刻苦,朱家是個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附近山上的寺廟裡寄宿讀書,那是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化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鹹菜,吃完繼續讀書。有時候夜裡讀書感到疲倦,就用涼水洗臉驅散睡意。他刻苦讀書的精神給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范仲淹為官後針砭時弊,慷慨激昂,常不顧自身安危。他刻苦自勉,食不重肉,妻子兒女吃穿僅夠自足而已。經常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7.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李時珍,明朝人,是一位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家世代行醫,他的父親醫術很高,給病人看病常常不收診費,就是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再當醫生:因為那時候行醫是讓人看不起的職業。李時珍可不這樣想,他暗自下定決心,要向父親那樣為病人治病。 李時珍22歲開始給人看病,一面行醫,一面研究藥物。他發現很多舊的藥物書有不少缺點,於是下定決心重新編寫一部完善的藥物書。為了寫這部藥物書,李時珍不但在治病的時候注意積累經驗,還親自到各地去採藥。他不怕山高路遠,不怕嚴寒酷暑,走遍了盛產藥材的名山。他有時好幾天不下山,餓了吃些乾糧,天黑了就在山上過夜。他走了上萬里路,拜訪了千百個醫生、老農、漁民和獵人,向他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他還親口品嚐了許多藥材,判斷藥性和藥效。 他回到老家,花了整整27年的時間,終於編寫成了一部新的藥物書,就是著名的《本草綱目》,這部書有一百多萬字,記載了一千八百多種藥物,每一種都有圖,是中藥書籍中一部偉大的著作,已經被譯成幾國文字,在全世界流傳。 8.身世坎坷著《紅樓夢》 曹雪芹,清代文學家。少年時代過著錦衣紈褲的富貴生活。到雍正初年,因受朝廷內部政治鬥爭的牽連,父親被免職,家產被抄,舉家遷居北京。從此家道衰落,生活日趨艱困。家庭的盛衰變遷,世態的炎涼,使他深深地感受到封建貴族階級的腐朽殘酷和內部的傾軋離析。曹雪芹遂以畢生精力創作《石頭記》即《紅樓夢》。其間“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最終《紅樓夢》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 9.科舉失意著《聊齋志異》 蒲松齡,清代文學家,年青時醉心於科舉考試,屢次參考都以失敗告終。生活也是貧困潦倒,直到老年還是窮秀才一個,靠教書勉強維持生活。 正是科舉考場的失意,促使他覺醒,認識到封建科舉考試的腐朽和社會的黑暗。蒲松齡轉而著書立說,針砭時弊。據說他在鄉里的時候,經常在大路旁鋪上葦蓆,準備著煙和茶,讓過路的人給他講故事,別人講累了,口渴了,他奉上煙和茶,一定要別人講完才肯罷休。回家立刻記錄。如此數十年,終於寫成了《聊齋志異》,矛盾讚譽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贊曰“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10.身殘志堅張海迪 張海迪 5 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 15 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裡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讚譽。 張海迪身殘志堅,抱著“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的堅定信念,忍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苦痛,自學了英,德,日語。還翻譯了十三萬字的英文小說,寫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作出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 11.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一個十分清貧的貧民家庭。從四歲起,在父親的拳打腳踢下開始學習鋼琴,十三歲便成為管風琴師,並開始創作音樂作品。 1792年至1802年,貝多芬遷居維也納,一個處處充滿音樂的藝術殿堂。在這期間貝多芬追求音樂技藝的純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也遭受到了失戀的痛苦,同時耳朵也也喪失了聽力。在這最痛苦的日子裡,貝多芬對音樂的追求卻沒有停止,他堅強的個性沒有屈服於命運的安排,他克服了別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創作出了一部又一部震撼人心的音樂作品。 1827年3月16日,窮困潦倒,孑然一身的貝多芬病逝於維也納,他臨終的一刻,暴雨雷電交加,貝多芬舉起乾枯的手臂向天空做最後的奮擊。這種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精神,全部貫注在他那些不朽的著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