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與風互語
-
2 # 半旅
成都民間曾經流傳過一首有關張獻忠寶藏的民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
傳說明末張獻忠起義,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統治,建立了自己的農民政權" 大西國"。後來清兵入關,四川境內發生連年混戰,張獻忠不得不退出成都,"大西國"被吳三桂所滅。民謠說的就是張獻忠兵敗退出成都時,把"大西國"24間大屋展示過的財寶秘藏起來 ,誰發現了石牛、石鼓的記號,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國"的神秘寶藏。
與歌謠一同流傳的還有這麼一段故事:相傳大西軍兵敗成都時,十幾艘大船從新津出發,沿岷江順流而下,在彭山境內被清軍預先埋設的鐵鏈攔住。大西國押運船隻的兵將眼看敵不住清軍的圍攻,於是鑿沉船隻,登岸而逃。清軍早就知道張獻忠有大量金銀想要從成都運走,以為截獲了運寶船隊,欣喜若狂,登上還未完全沉沒的一些大船,卻發現船中裝載 著的全是石塊。
那麼,相關史料對張獻忠藏寶是如何記載的呢?
一、張獻忠的千船沉銀史料《蜀碧》對沉銀的記載:
"(張)獻忠聞(楊)展兵勢甚盛,大懼,率兵10數萬,裝金寶數千艘,順流東下,與展決戰。"相傳1646年,張獻忠的部將劉進像吳三桂一樣棄關,把清兵引進了四川,張獻忠見勢不妙,決定棄都,"攜歷年所搶"的千船金銀財寶率部10萬向川西突圍。但轉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裝楊展,張獻忠的運寶船隊被雜牌軍楊展大敗,千船金銀也在爭戰中沉入江底,張獻忠只帶少數親軍突圍成功 。
二、清嘉慶《彭山縣誌》記載:
"石龍,彭山縣治東十五里。其形肖龍,首仄蜿蜒,髻 髭迸露,鱗甲崢嶸,有持雨拿雲之勢,長三四丈許,若經鬼斧神工者然,與石虎相對。"在石盤山上的山路盡頭,石龍赫然立在巖壁上,石虎的虎身仍清晰可見,只是部分頭像已經被破壞。"石龍對石虎",這與歌謠完全吻合。
三、《蜀難紀行》中對沉銀有更多細節的記載:
"張獻忠部隊從水路出川時,由於銀兩太多,木船載不下,於是張獻忠命令工匠做了許多木頭的夾槽,把銀錠放在裡面,讓其漂流而下 。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狹窄的地段再打撈上來。但是後來張獻忠部隊遭到了阻擊,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銀兩沉入江中。"
據《蜀難紀實》記載:"累億萬,載盈百艘",因為當時張獻忠船隊遇到阻擊時,沉船堵塞了江道,使得大部分的銀兩都沉沒於此。
成都一帶流傳著"石牛和石鼓,銀子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的民謠,內容和彭山的民謠相似,只是標誌物換成了石牛和石鼓。
四、對於張獻忠另一筆寶藏的下落,也有相關史料的記載。
吳偉業在《鹿樵紀聞·獻忠屠蜀》中說:
順治二年(1645年),張獻忠"用法移錦江,涸其流,穿數仞,實以精金及其他珍寶累萬萬,下土石築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錮金" 。"
彭孫貽《平寇志》卷十二引查繼佐的話,也說張獻忠"用法移錦江而涸其流,下穿數仞,實以黃金寶玉累億萬,殺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水藏""。兩書 中,一稱"錮金",一稱"水藏",當屬於傳聞異辭。
彭遵泗《蜀碧》卷三也記有此事,作"錮金",但沒有提及窖藏的數量。
除了私家著作外,清朝官修《明史》的編撰者也對這條史料持肯定態度。《明史·張獻忠傳》說:"又用法移錦江,涸而闕之,深數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後決堤放流,名"水藏 ",曰:"無為後人有也"。"陳克家繼他祖父陳鶴完成的《明紀》,也一字不易地抄錄了這條史料。
可見,張獻忠的確曾經出動大量人力,以治理水災為名,在錦江築起高堤,然後在堤壩下游的泥沙中挖了個數丈深的大坑,將無數金銀財寶埋入坑中。再重新決堤放水,淹沒埋藏珠寶的地方。至於坑旁是否築起石牛和石鼓,並以此為記號,就不得而知了。
300多年來,垂涎張獻忠這筆鉅額財富的自然大有人在,連清朝政府也費過一番腦筋。並且不止一次地付諸行動。《彭山縣誌》記載:" 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漁者於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轉報總督孫士毅,派員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並珠玉器等物"。可見清政府這次組織的大規模的打撈行動,確有所得,但寶物的數量,卻只是一小部分而已。事實上 ,當時的人力、財力、物力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清文宗實錄》卷八十九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政府再次派某道員到錦江實地勘察,因找不到窖藏的確切地點而中止。咸豐三年(1853年),翰林院編修陳泰初舊事重提,由吏部尚書等代奏,呈請尋找這筆財寶。他說親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撈到張獻忠遺棄的銀子,"其色黑暗",聽說"曾經查出歸官,尚存藩庫,有案可核",以此來證明張獻忠窖藏之事並非子虛烏有。當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高潮,清政府財政困難,咸豐皇帝於是動了心,命成都將軍裕瑞"按照所呈各情形,悉心訪察,是否能知其處,設法撈掘,博 採輿論,酌量籌辦"。但也是枉費心機,一無所獲。
-
3 # 使用者67724358697
張獻忠是洗不白的。
1、明末西安人張獻忠,屠川作《七殺詩》: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清末入川的,只有張獻忠一批人馬,和吳三桂所部清軍。
吳三桂雖然降清,但卻是“復君父之仇”(崇禎死於李自成),誓對南明政權“不忍一矢相加遺”。
張獻忠試圖“堅壁清野”倒是極有可能。
2、眾所周知,黃河幾字形繞開陝西,西安沒黃河,陝西多叛亂。
明末天下大亂,首先是從陝西(時屬延安府)開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陝西的受災之早,受災之重。民不聊生無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謂“天降奇荒,所以資(李)自成也。”
萬曆在位48年間(1573-1620年)有災荒記載的就佔25年,崇禎年間幾乎連年災荒。
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發生大旱,次年即崇禎元年繼續大旱,其中陝北受災程度最重。
崇禎三年,災區擴大到全陝。到崇禎六年,旱蝗霜三災並至,全省大飢。
3、張獻忠大西四將軍: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作為張獻忠的四個養子,四人分別改名為:長子張可望,次子張定國,三子張文秀,四子張能奇。
張獻忠謀士,丞相汪兆麟的唆使下,開始屠川。
期間,南明平蜀侯曾英,明將楊展,忠國公王祥,四川巡撫馬乾,駐紮重慶、貴州,舉兵對張獻忠作戰,收復川南。
明將楊展取得“江口沉銀”,即是此時戰果。
4、從圖中不難看出,張獻忠在此期間,只佔據過川北,未佔據過川南。
而且川北漢中,張獻忠同樣始終未能攻克(漢中講四川話,不講陝西話)。
而清軍豪格、吳三桂部,在消滅李自成後,始終盤踞在漢中,觀望張獻忠與南明決戰,始終沒有出兵!
明將楊展隨即入成都後,已發現屠川慘象,所做《萬人墳記》,是第一次介紹屠川事件的漢人。
同時不難看出,張獻忠屠川區域,主要集中在“成都—廣元—達州”三角區。
根據各方記錄,張獻忠屠川時間,在1645年弘光死後的下半年,到1646年12月以前的一年半時間內。
回覆列表
為什麼張獻忠的珍寶特多?
有關張獻忠的歷史資料並不是很多,但是傳聞確不少,比方說財寶呀…屠川、吃女人等等,但是有些問題從推論中可以得知,並不真實,傳聞必竟只是傳說,並非事實。
張獻忠(1606年9月18日出生於陝西柳樹澗堡一1647年1月2日死於抗擊清軍的作戰中),
字、秉忠,號敬軒,外號黃虎,陝西延安府慶陽衛定邊縣(今陝西定邊縣)人。
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和李自成在高迎祥(闖王)的領導下並肩戰鬥過,與李自成齊名,李自成在北京立了大順政權後,張獻忠也在四川成立了大西政權。
張獻忠與李自成產生矛盾的原因有兩點,〈1〉爭搶戰利品,〈2〉權力之爭。
張獻忠和李自成破城後為爭搶戰利品而引發了衝突並因此而產生了矛盾,但這不是兩人反目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就是闖王高迎祥作戰死亡後,李自成在眾人的推舉下繼承了闖王的名號,正是因為這個問題使得張獻忠大為不滿,因此而走上了與李自成背道而馳的道路,李自成兵進北京,而張獻忠確南下入川,正因為兩大農民起義領袖的不合,而最終導致了農民起義運動的失敗。
張獻忠為什麼珍寶特多,這個問題很好解答,因為張獻忠攻伐的都是富庶的地區,所以掠奪的財富要比李自成多的多,而李自成一直在北方貧窮地區作戰所以沒有奪取太多的財富,而張獻忠在南方雖便攻破一座城池,都可以奪取很多的財寶,所以張獻忠珍寶特多也不足為奇,至今被張獻忠帶進川的部分珍寶還下落不明,也就在無意中發現了張獻忠的沉銀之處,這一傳說才得以證實,而埋在山裡的珍寶至今仍然是一個傳說,也許哪一天會被突然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