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許多分
-
2 # 駿爸私享家
閱讀理解是語文考試中的難點,語文試卷中的閱讀理解往往分為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不少學生能做好課內閱讀部分,但對課外閱讀束手無策。其實,課外閱讀理解答題也是有技巧可尋的,下面彙總的一些解題方法希望可以孩子們備考做點參考借鑑。
第一部分:詞語
一、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1.動詞:
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2.形容詞:
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3.副詞:
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範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換的,不要一律寫不能換,要根據題目具體分析哦!)
二、詞語理解
XX(某個詞)生動表現了人(事)物……的特點(情狀)(或描繪出一幅……的場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三、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答: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裡、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3.這些詞是遞進關係,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寫不能,要根據題目看看具體能不能哦!)
第二部分:句子
一、句子分析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或運用了對比、象徵等寫作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物件揭示出來,再聯絡上下文,圍繞主題,挖掘出句子深層含義,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語言就可以了。
例題:請問文中劃線部分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修辭的分析:
1.它本身的作用;
2.結合上下文,分析句子裡詞語的表達效果。
A.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把XX比作(把XX擬人化)XX,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事物)……的特點,表達了(人物)……的心情(情感)。
B. 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齊,更有氣勢,強調了(事物)的……特點,表達了(人物)……的情感。
C. 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開頭出現,其作用通常為“設定懸念,吸引讀者”。
文中或結尾出現,其作用通常為“引起了對……的問題的關注(或引人深思),給人以啟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 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E. 反覆:強調了……,起加強語氣的作用。
F.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答題格式:這個反問句的意思是……,以強烈的語氣表達了(人物)……的感情。
G.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事物更加具體,生動表達了……感情或特點。
H. 引用:引用詩句,其作用通常為“增強文章的詩情,使文章語言更優美”;引用故事,神話傳說,其作用通常為“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讀者”。
二、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A. 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定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B. 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C. 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三、仿寫句子
公式:
1.數清例句的字數。
2.弄清例句所採用的修辭手法(沒有修辭手法的除外)。
3.讀懂例句與所要仿寫的句子在概念和現象上的聯絡。
第三部分:段、篇詞語
一、標題作用
1. 全文的線索,推動情節發展
2. 總結文章內容,點名主旨(突出主題)
3. 形式新穎,吸引讀者
4. 反映人物情感變化
二、某段起什麼作用
1.開頭
A. 開篇點題(照應文章標題)
B. 點名所要描寫的物件
C. 引起下文
D. 渲染氣氛
E. 設定懸念,吸引讀者
F. 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
2.此段在文中
A. 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總結上文,總領下文
B. 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推動情節發展
3.結尾
A. 總結全文
B. 深化主題
C. 照應題目
D. 照應開頭
E. 照應全文
F. 引人深思
三、歸納文章的中心
公式:
1.寫人為主:這篇文章記敘了……,讚揚了(批評了)……,表達了……情感。
2.記事為主:這篇文章記敘了……,(批評了)歌頌了……,表現了……情感(思想)。
3.寫景狀物:這篇文章採用了……手法,藉助……描寫,讚揚了……,抒發了…… 情感。
4.遊記:這篇文章描寫了……,表達了……情感。
5.議論文:這篇文章論述了……,闡明瞭……道理。
第四部分:寫作方法
一、記敘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1.時間:以……的時間為序(或線索)來寫,使記敘的過程更清楚。
2.地點:以……的轉換為序來寫,為人物提供活動環境。
3.事件:以……的事件來寫,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豐富鮮明。
4.人物:以……的活動來寫,推進故事情節向前發展。
二、文章運用表現手法作用
例題:請問這句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有何好處(意義)?
1.對比。作用:XX和XX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點。
2.象徵。作用:使文章立意深遠,含蘊深刻。
3.伏筆。作用:對將要出現的XX事物作暗示,為情節發展作鋪墊。
4.照應。作用:使文章結構嚴謹,使文章主題更加鮮明,使文章更加嚴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現環境,營造氛圍,抒發情感,突出主題。
三、文中畫線句、段運用何種描寫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正面、側面描寫
作用:表現人物XX的特點,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質、思想等)。
2.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作用:烘托一種XX的氣氛,表達一種XX的思想感情。
-
3 # 學業一帆風順
步驟的話,你可以看一下那種標準的例文和答案。另外它是有一定套路的,多做點題多總結一下規律自然就好了。不要把它當成多困難的事。用好您家裡的“文昌位”,和孩子的生辰的“文昌星”,擺上一套能旺文昌的文昌筆,學習就能進步,提升學習運氣和考試運氣,早日“開竅”。
回覆列表
中考的語文的閱讀理解題是有套路的,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語文閱讀理解題的答題方法技巧:
1、讀材料
所謂“讀材料”,就是要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讀全文內容,把握文章主題。瞭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層次和段落。在瀏覽全文,瞭解全文的概貌之後,應記住文章的要點,重要的結論以及一些關鍵性的人名、地點、定義和數字,不同的人名、地點可用鉛筆在試卷上分別打上不同的記號,以便查詢。
2、找原話
所謂“找原話”,就是要找到語文閱讀理解上要求的關鍵字、詞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學生在閱讀文字材料時有重點地圈下來,然後再來重點理解與分析。當然找原話的目的是為了弄清題意,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和範圍。
3、看要求
所謂“看要求”,就是要求學生再審視語文閱讀理解所要求回答的問題要求,關鍵的關鍵字、詞或句子也要讓學生用筆圈下來,作為扣題作答的要點,也是學生回答問題的可能的得分點。要做到細讀文章的內容,機智從容答題。第二遍讀文章要求考生帶著問題細讀全文。
4、答問題
所謂“答問題”,就是要讓學生在根據語文閱讀理解問題的要求來回答相應的問題,回答問題力求做到以下諸點:不可不答、不亂答、言之有據,持之有理。
建議:每天堅持做1~2篇閱讀理解題,熟悉答題的套路和技巧,提高做題的準確率。堅持幾年下來,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將不可估量,中考和高考的語文考試中孩子將會脫穎而出。
推薦給孩子一套書《階梯閱讀》,這是一套根據孩子課本編寫的閱讀理解訓練題,設定了階段式的難度,讓孩子能在不斷地挑戰中提高閱讀水平。孩子若能堅持每天做題,一段時間後就能見到明顯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