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410742675101

    我的老家在鉅野,鉅野人過年,進入

    臘月二十以後

    ,就開始忙著蒸饅頭,殺豬、賣肉、打掃房子、買鞭炮、做新衣服。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主要活動為“打發”灶爺爺(灶君)上天,通常在傍晚進行,連同灶君一塊灑酒焚燒,口中唸唸有詞,讓他上天多說好話,並擺有貢品,灶君像旁的對聯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

    大年三十中午開始帖春聯

    ,並“上林”(墓地)請先人(家中去世的長輩)回家過年。到了晚上,家家點亮天燈,而婦女則會在一起包水餃,包完後,年長者一般就睡覺了,年輕人有的看電視,有的聚在一起喝酒熬夜。

    大年初一

    ,父母在凌晨四點左右就會把全家人喊起來,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爺爺,還有門神,放鞭炮,下水餃吃早飯(這也就是我們的“年夜飯”)。吃完水餃後,如果有主的人家一般留下一位中年人照顧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其他人則會出門拜年。一般先到近門近族家拜年,給長輩磕頭,然後近門近族聚在一起到別人家中拜年。從村西拜到村東,不管姓什麼,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這些活動都在天亮之前完成。東方發紅的時候,年都已經拜完了。

    貼春聯 其他地方也要貼

    在三十上午,家家戶戶都在忙著貼春聯。貼了對聯要帳的就不可以再登門了,除了各個門口的對聯外,要寫各式各樣的福字和春字,貼到所有能貼的角落,糧囤上要貼“五穀豐登”;羊圈豬圈等地方要貼“牛羊滿圈,六畜興旺”;牛圈等要貼“槽頭興旺”;腳踏車要貼“日行萬里,夜行八千”;機動車要貼“出入平安”等吉祥的對聯,對聯一貼完,過年的喜慶氣氛馬上就出來了。每年,貼春聯的任務都包在我身上,因為家裡的院子多,所以天還矇矇亮,我就開始忙碌起來,把爸爸買好的春聯拿出來,裁剪、歸類、做漿糊,一忙就是一上午。前幾年,我還分不清春聯的上下聯,後來才慢慢總結出規律。

    每年到了三十下午,一家人就開始忙起來了,有的壓餃子皮,有的包餃子,分工很是明確。往年我都被分在壓餃子皮的行列中,我一個人壓的餃子皮能供給三個人包餃子。但是今年由於到家後也已經是三十上午了,所以這一任務也就不歸我了,母親早早壓好餃子皮,而大嫂和二嫂則利索地包著餃子。在我們這裡,包的餃子一般都是肉餡、糖餡和硬幣餡,在這裡就說說這個硬幣餡的餃子。由於家人很多,所以每年每家每戶都包一個硬幣餃子,誰能吃到,就說明他有福氣。有的人肯定會問,硬幣的餃子肯定與一般的餃子的外形不一樣,是的,如果仔細看是不一樣的。但大家還應該知道,我們這頓餃子是放在初一凌晨四點多鐘吃的,父母都在大鍋裡面用勺子是隨便盛的,所以如果想挑著硬幣餃子吃是很困難的,也是不可能的。

    請家堂 讓老輩回家過年

    在三十傍晚時分,是請家堂的時候了。請家堂,主要就是到墳頭旁,燒香燒紙,放點鞭炮,磕頭,把死去的親人,請回家一起過個新年。請家堂的時候一般都拿著香,在老輩墓前說一些“老爺爺、老奶奶,過年了,現在一起回家過年吧等之類的話。”誰家請家堂,就會專門在堂屋的正中央擺張桌子,上面是擺著供品(雞鴨魚肉等),旁邊放兩張椅子給祖先們坐。一般初二晚上,送家堂的時候,把牌位燒掉,再燒香燒紙,姥爺奶奶們就又回到墓地了。

    灶王爺

    掌管飲食的神袛,供奉在廚房裡的灶臺旁邊。臘月二十三,灶君要返回天庭彙報人間諸事;在這一天的傍晚,人們要焚香祭拜,恭送灶君上天,即燒掉舊的灶王爺神像。相傳,為了防止灶王爺在天庭抖出人間的糟心事兒,人們要奉上“糖瓜”請灶君享用,主要目的是粘上他老人家的嘴巴;即便是粘不住,他老人家的嘴巴甜了,也能嘴下留情“上天言好事兒”。

    大年初一凌晨,人們還要再供奉上新的灶王爺神像,恭迎灶君“述職歸來”。

    吃餃子 講究可不少

      大年初一凌晨第一鍋餃子,要先用小碗盛上四個,擺上筷子,家人端著熱騰騰的餃子朝著西方,當家人點著四柱香,向西方拜三下,並且口中要念道:“過年了,各位列祖列宗,回家過年吧,”然後焚燒紙錢,鳴放鞭炮,這個過程叫“請老的”,是我們當地孝文化的一種具體體現,只有把老的請回來之後,一家人才可以歡歡喜喜的開始吃年夜飯,並進行守歲了,小孩子也可以放鞭炮和煙花了。在吃餃子的時候,還有一個風俗,那就是不能把第一碗餃子吃完,必須剩餘一到兩個。從記事起就經常聽家人說,這叫年年有餘,不會讓家人吃完這頓沒有下頓。這樣的風俗也許在目前全國已經基本實現小康的時候已經過時,但在當地能夠繼續保持著這樣的風俗,我覺得也是傳承勤儉節約的好傳統。

     

     

    磕頭 過年必不可少

      過年磕頭,也許很多地方沒有這個風俗,但在我們那邊卻一直保留著。在初一早晨四點多鐘吃完餃子後,就是晚輩給長輩,年輕人給年長者拜年磕頭時候了。走家串戶地給輩分高的人磕頭拜年,有的時候輩分高的人的院子裡,會跪一地人,真是壯觀啊。這種磕頭我也是從最近這幾年才跟著的,以前每年大都是給父母磕個頭就了事情,去別家磕頭的重任大都是大哥、二哥他們身上。最近這幾年,父母開始逐漸讓我跟著去。這兩年我也體會到磕頭的意義所在,那就是不管身在何方,晚輩給長輩,年輕人給長著拜年磕頭是必須有的。磕頭也有規律,大都遵循從近到遠的規律,把家門口附近的磕完後,再去村的另一頭去磕頭。磕頭都是統一標準的,男人們一般都在長著家中的主前磕四個,給老人都是磕一個。把整個村子磕完一遍,身上也暖和多了。由於當時還沒有天亮,所以在大街上能遇見很多人,但大都是看不到對方,只是聽著聲音耳熟,就互拜新年。在街上只聽到“大叔,在這就磕(頭)了啊,大爺,新年好等問候語。”

    女婿有喜也有憂

    正月初二,我們這兒的習俗是:在這一天,所有還沒有熬成婆婆或丈母孃的老、中、輕的媳婦們。要帶領丈夫和孩子回孃家拜年,俗稱“走丈人家”,已成年未結婚的子女,要去姥姥家拜年。別看平時,毛腳女婿見到岳父岳母,就象“老鼠見了貓”一般,小心翼翼,只知道幹活表現,可在初二這天,岳父,岳母在這天要好好的招待女婿。

    提到女婿,在這不得不提下新婚的女婿,他們在正月初二這天可真的有苦也有甜。甜的是,新女婿只有這一天是貴客,吃飯坐首席,這也是他們在一生中在丈人家享受規格最高的一次特殊的待遇。但是他們也有“遭遇不測“的時候,來老丈人家的時候,村裡的小孩可以一起攔截他,有的人截住後要香菸抽,有的人扔雪球冰塊打他!所以女方家的親戚要事先為他策劃好路線,讓他悄悄地進莊,吃過飯後再悄悄溜走,但小孩眼尖,通常還是少不了一場“遭遇戰”。這樣的遭遇在最近幾年變的很少了,畢竟人的思想也轉變了。

    花糕 越大越有誠心

      新婚的婆家必須在正月十五前,讓新娘把花糕帶回孃家。我也問了老人們,為何會有這樣的習俗,老人們也說不出具體的說法,只知道是團員、喜慶,讓孃家能夠感受婆家對新娘的喜愛之情。花糕的原料就兩種,一是大棗,一是麵粉。記得小的時候,我哥哥結婚時我家也蒸過花糕,當時來我家有好幾個鄰居來幫忙,有的揉麵,有的做花,忙的不亦樂乎。以前的時候一個花糕也就是10斤左右,在自己的灶上就可以蒸好的。但是不一樣了,必須要到專門蒸饃的店鋪就蒸,因為現在的花糕的個頭和體型比以前都增高增大了,已經達到了60多斤。聽鄰居說,花糕越大就越能代表對新娘婆家的誠心。

    走親訪友 喝酒不可少

    正月初三開始,在本家走親戚。晚上還要包水餃,水餃出鍋,仍要燃放鞭炮,送天地神仙及列祖列宗,稱為“圓年”,意思是過年的重頭戲已經結束了。從初一到十五(一般都是初五之前把親戚走完,因為一些打工的人大都在初六就走了),人們會互相走親訪友,加強感情交流,“要想感情深,就得一口悶”,這期間的酒宴是必不可少的。我就深受其害,在家的這幾天,幾乎天天喝酒。親戚、朋友一年就能見這一次,談談自己一年中的得與失,暢想一下新的一年的工作。這大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父母為來客準備好了酒菜,一年就能在一起吃一次飯,也不免會多喝幾杯。

      其他過年風俗

      在三十晚上,家門口都會橫放一根棍子,意思是妖魔鬼怪進不到家門,家裡的財運好運流不出去,擋門棍要放到正月十五。據說擋過了一天就會一年平安;蒸饅頭時和炸東西時,是不準小孩子在旁邊亂說的,怎麼饅頭還不熟啊,鍋裡的油怎麼少了,這是最忌諱的,一般把小孩子趕的遠遠的,另外做這些事情也不希望有人串門的,說是怕帶來不好的運氣,叫踩氣吧;初一一家人起來,洗臉水不能往屋外倒,都在一個臉盤裡洗,所以我總是早起搶第一。天亮之前不能掃地,不能在外邊大小便。

      每個地方都有不能的過年風俗,我也沒有在外面過多新年。但我覺得在農村過年真的能夠體會到過年的樂趣。有的人感覺年味越來越談,如果一些城裡人能夠到農村感受那裡的過年氛圍,感受農村的一貫過年傳統,貼對聯、包餃子、拜年磕頭,感受農村人樸實的言語,也許他們會對過年有另一種體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夜空好聽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