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俺老孫弼馬溫
-
2 # 公子品史
在漢朝之前還沒有出現比較好的獲取油脂的辦法,主要還是採用簡單的烹飪方法對食物進行加工,如常見的煮、烤、蒸、燒等辦法來加工食物。所以當時很少會涉及到油脂,並且當時也沒有合適的工具能夠使用油脂進行食物加工的。在宋代鐵鍋出現以前的人們,最多見到的油脂也是動物的油脂,如豬油等,這些也只是在烤制豬肉等動物的時候才會出現,所以在當時那樣一個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普通百姓家庭根本不會用什麼油脂烹飪食物的。油脂這樣東西也只有有錢人在過節或者過年的時候才會出現,也只是在烹飪動物肉的時候才會出現,平常也不會經常的吃肉的,畢竟在古代能夠養得起動物的人就少,價格是比較昂貴的,也不會天天吃肉。真正大規模使用油脂來烹飪事物則是在發現植物能夠煉油和烹飪工具出現後才開始普及的。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古代的油脂
在過去漢代以前,人們最先了解到油脂的相關知識,是從動物身上獲取的。因為在古代,事物及其不豐富的情況下,打獵就成為了一項手段,在打獵的時候就發現在加熱肉食的時候,會有液體從這些烤熟的肉中滲出,這是古代人對油脂最初的認識。之後在開始有文字以後,古人一般稱呼油為“脂”或“膏”。在古代文獻《釋名》中就有記載為:
“戴角曰脂,無角曰膏”。就是說從有角的動物中提取出來的叫脂,從沒有角的動物中提取出來的叫膏。比如牛油羊油稱脂,豬油則稱膏。
另外對於“膏”和“脂”,還有另一種說法,在古書《禮記·內則》中記載,當時烹飪:
“脂用蔥,膏用韭。”宋元時期的學者陳澔註釋道:“肥凝者為脂,釋者為膏。”就是凝固成固體的叫脂,融化成液體的叫膏。我們現在把凝固的叫脂,融化的叫油,“膏脂”一詞已經基本不用了。
現在我們使用的由來形容油脂的成語還有一個叫做:民脂民膏。另外動物油脂在烹飪中的使用,也都有各種記載,如《周禮·天官冢宰》這本古書中就記載了:
“凡用禽獻: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犢麛,膳膏腥;冬行鮮羽,膳膏羶。”這裡規定了四季獻給天子的鳥獸及烹飪用油。膏香、膏臊、膏腥、膏羶這幾個詞有不同的解釋,但不外乎就是牛油、羊油、豬油這幾種動物油脂。
宋代及以後的烹飪
其實在古代宋代以前很少看到有關油脂做菜烹飪的記載,因為當時這樣的東西很難獲取,一般也都用在特殊的地方,比如油燈等方面,並且當時的人們還都是一日兩餐,至於後面出現的一日三餐則是在宮廷裡才會出現,普通百姓根本無法負擔的其這樣的飲食。
到了宋朝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時的農業經濟非常發達,貿易也繁盛,普通百姓的生活水準開始提高,老百姓也都開始一日吃三頓飯了。另外皇室貴族等對吃方面也越來越講究了,因為當時鐵鍋已經出現,再加上植物油的提取越來越簡單,價格也不是很貴,所以更多的飯館等地方開始使用鐵鍋進行油炸、爆炒、油煎等多種烹飪食物的方式。
當時比較流行的烹飪方式有:烹、爆、溜、醃、滷、蒸、燉等方法,它們讓宋代的美食樣式變得多種多樣,做菜手法的變化,使得當時的人們對食物的感覺有了新的認知,從此烹飪不再單調還形成了自己的一門技術。才外在當時不可或缺的是食物的調味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鹽,蜜,花椒等調味也開始讓食物的味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綜上所述,在古代油脂的使用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逐步出現並進入普通百姓家裡的,在宋代以前油脂的使用還是非常稀少和單調的,直到烹飪器具的出現,以及植物油的獲取更加便利後,才開始真正走入普通百姓的家庭中。
-
3 # 澹奕
如今的食用油種類五花八門,甚至還有葡萄籽油、亞麻籽油之類。
通常家裡常吃的,不管是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或者是橄欖油、葵花籽油什麼的,幾乎都是植物油居多,而漢代之前的人們,吃的主要就是豬油。
不過千百年前的古人們,能夠使用的油脂並沒有如今這麼多,而且最開始廣泛使用的都是動物油脂,植物油出現的歷史其實要相對遲緩很多。
上古時期的夏商時期,因為匱乏有效的資料文字記載,所以那時候的人吃什麼油,甚至於到底吃不吃油,現在的人都無從得知了。
而周朝時期,出現了動物油脂,但當時不叫“油”,而叫做“膏”。
《禮記·內則》當中,就有不少天子王室食用的“八珍”做法,其中炮豚的具體做法,就是“煎諸膏,膏必滅之”,意思就是把豬肉放膏油裡慢慢煎。
這時候所謂的“膏”,其實就是動物的油脂,通常就是豬油與牛羊的油,不過這些動物油脂也不是一般人能吃得起的,主要都是貴族們享用。
到了秦朝時期,動物油脂仍舊是當時食用油的主流,人們會將比較肥厚的動物脂肪等進行煎熬使得油脂析出,待其凝固後收藏儲存起來。
不過,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出現了植物油,主要是大豆油。
當時的大豆叫做“菽”,是一種種植廣泛的糧食作物,只不過大豆吃起來不好消化,因此有人用大豆榨油,但不是太普及。
到了漢朝初期,動物油脂仍舊是人們日常食用油的主流,在《史記·貨殖列傳》當中,一個叫做雍伯的人,就是靠買賣動物油脂而發家致富。
張騫通西域之後,從塞外帶回了一種叫做“胡麻”的農作物,也就是芝麻,這種植物出油率相當之高,而且油脂香氣十分濃郁。
由於芝麻種植容易,榨油又便捷優質,因此很快便流行了起來。
在《四民月令》等文獻記載中,漢朝芝麻的種植、買賣,還有芝麻油的使用都已非常流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植物油開始盛行,逐漸超過動物油脂。
芝麻油算是最早在國內盛行的植物油,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芝麻油與麻子油、蘇子油成為絕對的飲食烹呼叫油主流,還廣泛用於燃料等方便。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宋時期人們開發出的各種油脂就更加豐富,只不過主流的食用油還是用芝麻榨出來的香油,其他的油脂比較冷門。
也是在宋朝時期,隨著科技的進步,榨油技術也得到飛躍提升。
中國本土的傳統榨油技術,基本在宋代已經奠定,到了明清時期,大多仍舊沿用宋代的形制方法,因為肉食難得,植物油成了國內餐桌的絕對主流。
在漢朝之前,人們的飲食主要是水煮與燒烤,需要使用到油脂的地方極少,主流上的動物油脂也是人們在烹飪時偶然獲取,是當時最重要的食用油脂。
回覆列表
一說到吃,吃貨們就興奮起來了。
不過,據相關史料記載,最起碼在漢代以前,吃貨們都不怎麼幸福,因為受限於當時的條件,沒有很多烹飪食物的方法,人們大多也就是把食物弄熟了,吃下去飽腹就不錯了。
具體到古人,我只能說中國的古代人,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古代人不清楚,對食用油的使用到宋代之前都數量有限,因為當時的烹飪技術對油的使用不是很多。
我們分成三個階段說,漢代以前、漢代到宋代、宋代以後。
1、漢代以前
漢代以前人們只是用陶器把各種食物煮熟了吃,富貴人家使用青銅器把食物煮熟,或者把食物直接用火燒熟或者烤熟了吃。
所以受制於烹飪器具的限制,人們只能這樣吃東西。
各種動物油是人們的主要食用油,但是那時候還不叫油,凝固狀的動物油叫做脂,流動狀的動物油叫做膏。有一句成語叫做民脂民膏,就來自於這裡的意思。
能夠提煉出動物油脂,人們烹飪方法就多了一種,叫做油炸。
所以,基本上在漢代以前人們除了生吃食物之外,烹飪方法就這幾種燒、烤、煮、油炸。
有吃貨就說了,那多好啊,天天吃燒烤、東北亂燉、炸大雞腿,多好啊。
好什麼好啊,那時候不但烹飪方法很少,香料也沒多少,那真是原汁原味了。
2、漢代到宋代
據相關史料記載,到了漢代,華人發現了從各種植物的種子裡面炸油的方法,到了東漢的時候,提取植物油的方法逐漸地成熟了。
不過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還沒有形成食用植物油的習慣,主要還是受制於烹飪方法。
大約到三國魏晉的時候,有一種植物油——芝麻油,大家已經普遍習慣使用了。
一直到唐朝,不管是動物油,還是植物油,除了一部分被人們食用之外,大多被用在照明上,還有一部分被用在手工業的防水上面,比如車船的防水等。
3、宋代到滿清
到了宋代以後,有一個重要的烹飪器具成熟了,那就是我們心心念唸的大鐵鍋。
所以,我們的祖先開始大規模的炒菜了,食用油的使用量大增。
除了動物油之外,菜籽油、芝麻油,還有大豆油都使用量大增。
這種狀態基本上持續到現在。
只不過,我們現在對油的選擇自由多了,大部分時候,都不怎麼食用動物油了,以各種合成的植物油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