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村小老師的閒言碎語
-
2 # 親子故事蓮子說
這件事中老師的處理方式,顯然有不妥之處,尤其是直接跟家長髮資訊,說“孩子偷東西”。這樣定義孩子的行為,引起家長的不滿,也很能理解,關鍵是如何來處理?
一、家長既要跟老師表明自己的立場,還要表達對老師的感謝。家長聽到“偷”字,感覺不舒服,可以告訴老師。
真誠的態度,相信會獲得老師的理解。
而且家長真實表達了之後,老師會知道以後怎麼處理才妥當,對老師也是一個成長。
人無完人,老師也有做的不對的地方,家長能夠理性地指出,也是對老師的支援。
與此同時,也要發自內心的感恩老師。老師之所以把事情說得嚴重一點,無非是擔心孩子,他也希望孩子好,就憑這一點,家長也應該去感恩老師。
當家長有這份感恩存在的時候,你和老師才會建立起一個穩固的聯盟,共同照顧好孩子的成長。
二、要跟孩子溝通,看看他對這件事的看法,根據他的看法,決定怎樣引導。孩子剛上一年級,心智發育還不成熟,對東西的歸屬也沒有清晰的意識,如果孩子根本不把這件事當成一件大事兒,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孩子和成人的眼光是不同的。
但社會有社會的規則,趁這件事正好可以引導孩子:不經別人的允許拿別人的東西,別人會不舒服,在其他人眼裡看起來也是不道德的。家長這樣做就把教育中的一個事故,巧妙的變成了引導孩子成長的契機。
三、孩子好習慣的養成是關鍵。比如,自己的文具自己收好,每天需要的文具自己帶全。
等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他根本不需要拿別人的東西了。
相反,如果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拿了,也要讓孩子學會要回來, 保護自己的物品,守住自己的底線。
總之,看起來是一年級的小朋友發生的偶然事件,實際上是絕好的教育機會,生活就是教育,在這些細節裡,家長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發育狀態,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就能團結老師,給予孩子更大的成長支援!
-
3 # 春天悄悄的來了
我認為,老師在措辭上有問題,一年級的小孩子他沒有偷的概念,有的只是喜歡只是好玩,這時老師要和家長溝通共同關注孩子這個問題,明確告訴孩子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喜歡也不行。喜歡,可以開口借但必須及時歸還,可以告訴媽媽讓媽媽給自己買。告訴孩子私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讓孩子從小認識到什麼行為是錯的什麼行為是對的,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有保護性的引導溝通是非常必要的。孩子是嬌嫩的花朵需要老師和家長精心的呵護。
-
4 # 江蘇考英語
實際上,老師可以在簡訊上說,“你家孩子拿別人的孩子鉛筆用,不過事先沒有徵得別人的同意。”如果老師這樣說,就是描述一件自己看到的事情。家長,作為成人,一看就知道怎麼回事了——孩子做錯事了。一方面,老師給了家長面子,家長迴心存感激的;另一方面,也給了家長指出方向——如何糾正孩子的行為,要事先求得別人的同意,才能用。
—、老師的現在的說法不利於問題解決
如果老師說孩子“偷東西”,老師實際就是在指責家長。家長就會不理智,就會把火發在孩子身上,指責,甚至打罵孩子,而本來問題是很容易得到解決的——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家長給出正確做法就可以了。
老師給孩子“貼標籤”——偷東西,然後發給家長,在老師的潛意識中,孩子犯錯就是家長沒有把孩子教育好。老師卻沒有意識到,教育孩子,糾正學生的行為,不是老師和學校的職責的一部分嗎?那老師為什麼就往外推呢?老師會想,錯的絕對不是我!我教的是知識,我會為孩子的成績負責。我絕對沒有教學生“偷東西”。所以就是家長教的,就是因為家長沒有培養好孩子的習慣。
二、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呢?
做好傳話筒。避免孩子受到第二次傷害。如何去做呢?當我們同時孩子受委屈了,我們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指責老師,也不能站在老師的角度指責,打罵孩子。
我們能甄別出來,老師的行為背後的需求是什麼?也就是老師期望是什麼?在這裡,老師就是希望孩子改正不良行為。所以,家長可以對孩子說,“老師今天有沒有批評你”。孩子一定會很傷心。他可能真得就是想拿別人的東西,或者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是不對的。
他可能會哭!哭過之後。家長再問,老師批評你,可能嚴格了點,可是你的老師希望你怎麼做呢?媽媽這麼說,就是讓孩子從老師的批評上,轉到思考什麼做法是對的。所以,家長接納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思考什麼是正確的做法。
孩子會知道,用別人東西之前要經過別人的允許。實際上,孩子應該早就知道,不過這次在強化一下而已。
最後,不要再因為家長的打罵,再讓孩子在受傷了。
還有在班裡,老師並沒有直接說出孩子“偷東西”,老師還是有愛心的。希望老師既教書,也能學習育人的技巧。不能只靠自己善良的本能來做事。
家長覺得,孩子太小,不要用“偷”這個字。大家覺得呢?如果有小朋友拿了別人得東西,你該怎樣告知家長呢?
回覆列表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在答題中交流,在交流中長知識,傳遞正能量。
這種情況在小孩子之間會經常遇到。我感覺到應該是老師誤會孩子了。
一是老師應該問清楚孩子是不是用別人鉛筆的時候,對方是否允許了。孩子之間經常會出現你用我的東西,我用你的東西。尤其是同桌之間,前後桌之間會經常發生這種情況。因為他們距離較近,用東西是比較方便的。老師應該單獨把孩子叫到辦公室,問清楚是不是孩子在用別人的東西時,是否提前徵得別人的允許了,如果別人同意孩子用,用完後又沒有及時歸還,這種情況不能判定孩子是偷東西。只能說明孩子粗心,忘記及時歸還別人的東西了。
二是老師應該問清楚孩子是否經常不打招呼經常用別人的東西。老師要問清楚孩子是不是經常不打招呼,經常用別人的東西。這種情況在上美術課的時候會經常遇到,並且在低年級的孩子中間更容易發生。筆者就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在上美術課的時候,要大量用到彩筆。有的孩子忘記帶了,畫畫的時候又要用到,沒辦法的情況下,就要高頻率的拿別人的彩筆用。不計較的孩子,你可以儘管用。遇到較真的孩子,就不喜歡給別人用。還會向老師告狀,同桌不帶彩筆老是拿我的彩筆用!
三是孩子在用別人的東西時,是不是在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私自拿了別人的東西。如果孩子在同學們都不在教室或者被拿東西的人不在場,別的同學沒看見或者拿了別人的東西又不告知別人的情況下,就另當別論了。私自拿一次別人的東西也不能算偷,小孩子往往不當回事。可是,孩子要是經常私自拿別人的東西,就應該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了,這可能是孩子的行為習慣出現了問題。
三是老師不能輕易給孩子貼上“偷東西”的標籤。老師不要對孩子的行為輕易的下結論。孩子在低年級時非常脆弱,正是心理年齡和身體年齡並行發展的階段。他們非常純潔,他們也許是無意識的行為,在成人眼裡可能是嚴重的錯誤。老師可能用成人的角度來看問題,就會認為這個孩子怎麼這麼討厭,老是偷拿別人的東西。如果過早的給孩子貼上偷東西的標籤,並且讓孩子知道後,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深處留下陰影,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
作為家長,這個問題真的要給你一個提醒:
一是家長要培養孩子提前準備好學習用品的好習慣。一年級的孩子一般在六週歲或者六週歲半入學,良好的行為習慣正在形成階段。他們年齡小,丟三落四的情況經常發生。這就要求家長要耐心的刻意去引導,去培養。比如,家長要給孩子準備充足的鉛筆,做作業之前,引導孩子先把鉛筆削好,再去寫作業。作業完成後,家長讓孩子整理書包,把第二天上學用的文具都準備好,作業本,課本等物品全部放在書包裡。不要讓孩子落下,耽誤第二天的正常上課。
事實證明,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要不斷強化,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形成的。孩子的好習慣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終身受用,好習慣成就孩子的美好人生。
二是培養孩子用別人的東西時,要徵得別人同意的情況下才可以用的文明習慣。在特殊情況下,孩子即使帶足了學習用品,也會借同學的東西。人無完人,事無鉅細。家長要教育孩子用別人的東西時,孩子一定要提前徵得別人的同意,孩子才能用別人的東西,用完後要及時歸還並要感謝別人。在用別人的東西中養成孩子守信用,文明禮貌的好習慣。
三是家長的言傳身教的示範作用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家長的處事態度,家長的修養,家長的素質,這些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家長在孩子面前要時刻想著:我就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我的影子,我時時刻刻都要給孩子做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