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不是同一個源頭,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文明都發源地域並不同,一北一南,只不過是後來融合了而已,龍圖騰就是這種文化融合的產物,五十六個民族絕大部分都是源自自這兩個文明區域,當然還有一部分是從古代的西方遷移過來後又與本地民族融合的,比如回族,總之來源成分是比較複雜的,以突厥系民族為例,這一族系在歷史上由於活動範圍很大,因此在亞歐大陸上分佈的很廣,這種情況下,你想追尋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祖先,不會說絕對沒有,但恐怕那時候連民族的概念都沒有。
一、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徵
中國當代的少數民族在分佈、人口數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歷史、演變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點,但由於他們都共同生活在中國廣闊的國土上,都受到漢民族不同程度的影響,因而在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徵方面,仍有許多共同之處。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個當代的民族都是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古老部族演變發展而來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幾種情況。
一是遷入前就已經完成了民族的轉化過程,屬於已經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的一部分。遷入中國後,有的仍然保持著原來民族的獨立性。如北韓族和俄羅斯族是分別形成於北韓半島上和俄羅斯境內的民族,於十八世紀開始陸續遷入中國。也有一些民族遷入中國後,在發展的過程中又融合了國內其他一些民族,重新形成為一個新的民族。這些境外遷入的民族就成了新的民族的族源。如回族,就是以來自中亞和西亞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為主體而形成的。
二是從外部移入到中國境內不是已經形成的獨立的民族,而是還處於民族形成前的部族或部落的聯盟階段。在中國境內逐漸演變並完成了民族的轉化,形成為當代的一個少數民族。如柯爾克孜族,其族源就是唐代前蘇聯境內葉尼塞河上游地區被稱為“黠戛斯”的人;撒拉族的先民,目前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在元代由中亞細亞的馬爾汗經過長途跋涉到青海東部的循化地區定居下來的;烏孜別克族的先民也是很早以前就從中亞地區遷入新疆的。
⒉族源產生於國內的各民族中,多數既可找出向當代民族轉化的直接族源也可追溯出最早遠祖先世,而且這些最早的祖源都是一些歷史非常久遠的古老部族。從目前的民族起源研究來看,各民族的遠源在秦代以前基本上都已存在了。如滿族的最早先民肅慎人早在舜時代就活動在黑龍江流域地區。其他如高原和西北部分地區諸民族的先民西戎、氏、羌,南方各民族的遠源百越及以後分化出的駱越、甌駱,苗、瑤的先民五溪蠻,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等,都是在先秦時就活動在各地的古老部族。
各民族起源的直接族源,出現時間普遍較晚些,但多數也都在唐代以前。如蒙古族源自室韋,維吾爾族源於回紇,哈薩克族起源於突厥,藏族源於吐蕃,彝族源於烏蠻,白族源於白蠻,壯族、黎族源於俚,侗族源於僚等,分別在漢代、南北朝和隋唐時就已經存在和形成了。直接族源在唐以後才出現的民族很少,滿族的淵源女真是在宋遼時期才由靺吉人的一個分支演化而來的,是各直接族源中起源最晚的一個。這說明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很久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這些古老的民族與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有著長期的交往和滲透,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大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⒊作為民族起源的古代部族,與當代民族之間的淵源關係非常複雜。大體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一個歷史上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變,最終只形成當代的一個民族。如古代的室韋與蒙古族、吐蕃與藏族、巴人與土家族等,一個祖源只與當代的一個民族有歷史的延續關係。
二是一個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演變與分化,最終形成了當代的多個民族。如當代的苗族、瑤族等屬於苗瑤語族的各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是五溪蠻;南方屬於侗傣語族的壯、侗、布依、水傣、黎等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與百越集團及其主要支分甌駱和駱越有密切關係;西南地區屬藏緬語族的哈尼、彝、白、納西、拉祜等民族同屬於古代的氐、羌系統;西北地區的維吾爾族和裕固族都是古代回紇演變而來的。
三是有的當代民族追溯不出一個在民族的形成過程中佔重要地位的主體族源,他們一開始就是幾個原始部族的混合體。如哈薩克族最早的遠祖先世,就是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后四世紀期間活動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伊塞克湖周圍地區的烏孫人,及更早些時候就住在這裡的塞種人、月氏人;回族的起源民族雖然都信奉伊斯蘭教,但卻分屬於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等不同的民族。
(二)在民族的形成發展方面
當代的民族都經歷了非常曲折、漫長的演變過程。表現在:
⒈當代的每一個民族,雖然形成的歷史時期不同,但在民族形成以後的發展中,沒有哪一個自起源到現在始終保持著當初的完整性和獨立性,相反,都摻雜有其他民族的成分,先後融合、吸收、同化、滲入了許多其他民族成員。那些被同化或收入的民族,有的在歷史上已經消失了,有的其分支又與他民族溶合後形成了另一個新的民族。
⒉多數民族在形成初期都經歷了由血緣關係向地緣關係轉化的過程,首先是透過民族活動範圍的大體確定,使民族共同體得到進一步地穩定與發展。但不同民族向地緣關係轉化的方式也不一樣。
有的是透過建立獨立的民族地方政權來實現的,是在先產生國家政權的基礎上,逐步使部族之間在經濟活動生活習慣、語言與意識等方面趨向一致,從而 完成民族的轉化。如藏族、蒙古族、滿族、白族、彝族等。
有些民族從沒有獨立建立過國家政權,是透過中央政府設定行政機構的方式,使他們的地緣關係得到確定,而後逐步完成民族的轉化。這樣的民族較多,苗、瑤、侗、壯、土家、黎等民族都屬於此種情況。
⒊民族起源的遠祖先民出現的時代相差非常懸殊,但完成民族的轉化、形成為一個獨立民族的時間卻非常接近。當代民族的遠祖先民,有的遠在舜禹時就存在了,有的在商周時出現。蒙古族的先民室韋是南北朝時才出現的。最早的與最晚的相差二千多年。但民族形成的時間,絕大多數是在唐代至宋代期間。唐宋兩代是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最重要的形成時期。只有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個別民族,由於流動性大,無穩定的活動地域,或由於其他原因,形成時間稍晚了些。如回族、哈薩克族形成於明代。最早的與最晚的相差只有五六百年。這是由於到唐代,封建中央政權更加鞏固,封建經濟高度發達,疆域不斷擴大,行政區劃逐漸穩定。這些對連續地區少數民族的轉化與形成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在民族地理分佈的演變方面。當代少數民族都經歷了多次重新再分佈的問題。歷史上每一個民族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具有共同的地域範圍。但是這些民族形成初期確定下來的共同地域,隨著民族的興衰和發展,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大體有三種情況。
⒈有些民族,自形成以後其活動的地域範圍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始終保持著當初的狀況。南方多數民族基本上都屬於這種型別。如藏族自七世紀吐蕃興起時就活動在現在分佈的高原大部分地區;彝族一開始形成時就居住在雲南西部橫斷山區和以四川大、小涼山為中心的兩個地區,直到現在仍然保持著這種分佈格局;黎族的先民早在三千年前就居住海南島上,以後雖然由於漢族的遷入,使他們的範圍逐漸縮小到五指山及其以南地區,但從來沒有擴大到海南島以外地區。其他一些民族,如臺灣島上的高山族、湘鄂川黔交界處的土家族,以及廣西的壯族、侗族等,現在的地理分佈與民族形成初期的活動範圍基本一致。
⒉多數民族形成以後,由於政治歷史和社會經濟等原因,有的分佈地域範圍比原來的擴大許多,有的與原來的發祥地已毫無地域聯絡。滿族和蒙古族,他們的發祥地分別在東北黑吉兩省的白山黑水之間和蒙古高原東北部的草原地區,以後這兩個民族都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央王朝,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和統治全國的需要,他們分佈在全國各地,被推翻後雖然大部分已撤走了,但目前的分佈範圍仍然遠遠超出當初的東北和蒙古地區。發祥地在遼寧的錫伯族、發祥地在大興安嶺周圍地區的達斡爾族、發祥地在新疆的維吾爾族,明清兩代,由於軍事徵調,一部分離開了發祥地,錫伯族、達斡爾族到了新疆,維吾爾族到了湖南、雲南等地。還有原新疆的哈薩克族,建國前因受反動軍閥盛世才的迫害,一部分被迫流散到甘肅青海等,至今仍有一些哈薩克人居住在那裡。
⒊中國當代少數民族的地理分佈中,還有一些跨國的現象。這也是在民族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屬於這種型別的民族有:北韓族,是形成於北韓半島而後遷移到中國來的,並一直保持著本民族的獨立特徵;蒙古族,由於歷史政治的原因,一部分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哈薩克族,原來起源、形成和活動地區,都屬於中國的領土,後來因為沙俄割佔了中國大片土地,並推行“土歸民隨”的政策,使哈薩克族的相當一部分成了前蘇聯的國民;其他如南方的傣族、苗族等,發祥地都在中國境內,後由於遷移流動,一部分分佈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鄰國境內。
根本不是同一個源頭,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文明都發源地域並不同,一北一南,只不過是後來融合了而已,龍圖騰就是這種文化融合的產物,五十六個民族絕大部分都是源自自這兩個文明區域,當然還有一部分是從古代的西方遷移過來後又與本地民族融合的,比如回族,總之來源成分是比較複雜的,以突厥系民族為例,這一族系在歷史上由於活動範圍很大,因此在亞歐大陸上分佈的很廣,這種情況下,你想追尋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祖先,不會說絕對沒有,但恐怕那時候連民族的概念都沒有。
一、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徵
中國當代的少數民族在分佈、人口數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歷史、演變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點,但由於他們都共同生活在中國廣闊的國土上,都受到漢民族不同程度的影響,因而在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徵方面,仍有許多共同之處。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個當代的民族都是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古老部族演變發展而來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幾種情況。
一是遷入前就已經完成了民族的轉化過程,屬於已經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的一部分。遷入中國後,有的仍然保持著原來民族的獨立性。如北韓族和俄羅斯族是分別形成於北韓半島上和俄羅斯境內的民族,於十八世紀開始陸續遷入中國。也有一些民族遷入中國後,在發展的過程中又融合了國內其他一些民族,重新形成為一個新的民族。這些境外遷入的民族就成了新的民族的族源。如回族,就是以來自中亞和西亞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為主體而形成的。
二是從外部移入到中國境內不是已經形成的獨立的民族,而是還處於民族形成前的部族或部落的聯盟階段。在中國境內逐漸演變並完成了民族的轉化,形成為當代的一個少數民族。如柯爾克孜族,其族源就是唐代前蘇聯境內葉尼塞河上游地區被稱為“黠戛斯”的人;撒拉族的先民,目前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在元代由中亞細亞的馬爾汗經過長途跋涉到青海東部的循化地區定居下來的;烏孜別克族的先民也是很早以前就從中亞地區遷入新疆的。
⒉族源產生於國內的各民族中,多數既可找出向當代民族轉化的直接族源也可追溯出最早遠祖先世,而且這些最早的祖源都是一些歷史非常久遠的古老部族。從目前的民族起源研究來看,各民族的遠源在秦代以前基本上都已存在了。如滿族的最早先民肅慎人早在舜時代就活動在黑龍江流域地區。其他如高原和西北部分地區諸民族的先民西戎、氏、羌,南方各民族的遠源百越及以後分化出的駱越、甌駱,苗、瑤的先民五溪蠻,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等,都是在先秦時就活動在各地的古老部族。
各民族起源的直接族源,出現時間普遍較晚些,但多數也都在唐代以前。如蒙古族源自室韋,維吾爾族源於回紇,哈薩克族起源於突厥,藏族源於吐蕃,彝族源於烏蠻,白族源於白蠻,壯族、黎族源於俚,侗族源於僚等,分別在漢代、南北朝和隋唐時就已經存在和形成了。直接族源在唐以後才出現的民族很少,滿族的淵源女真是在宋遼時期才由靺吉人的一個分支演化而來的,是各直接族源中起源最晚的一個。這說明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很久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這些古老的民族與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有著長期的交往和滲透,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大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⒊作為民族起源的古代部族,與當代民族之間的淵源關係非常複雜。大體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一個歷史上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變,最終只形成當代的一個民族。如古代的室韋與蒙古族、吐蕃與藏族、巴人與土家族等,一個祖源只與當代的一個民族有歷史的延續關係。
二是一個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演變與分化,最終形成了當代的多個民族。如當代的苗族、瑤族等屬於苗瑤語族的各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是五溪蠻;南方屬於侗傣語族的壯、侗、布依、水傣、黎等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與百越集團及其主要支分甌駱和駱越有密切關係;西南地區屬藏緬語族的哈尼、彝、白、納西、拉祜等民族同屬於古代的氐、羌系統;西北地區的維吾爾族和裕固族都是古代回紇演變而來的。
三是有的當代民族追溯不出一個在民族的形成過程中佔重要地位的主體族源,他們一開始就是幾個原始部族的混合體。如哈薩克族最早的遠祖先世,就是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后四世紀期間活動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伊塞克湖周圍地區的烏孫人,及更早些時候就住在這裡的塞種人、月氏人;回族的起源民族雖然都信奉伊斯蘭教,但卻分屬於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等不同的民族。
(二)在民族的形成發展方面
當代的民族都經歷了非常曲折、漫長的演變過程。表現在:
⒈當代的每一個民族,雖然形成的歷史時期不同,但在民族形成以後的發展中,沒有哪一個自起源到現在始終保持著當初的完整性和獨立性,相反,都摻雜有其他民族的成分,先後融合、吸收、同化、滲入了許多其他民族成員。那些被同化或收入的民族,有的在歷史上已經消失了,有的其分支又與他民族溶合後形成了另一個新的民族。
⒉多數民族在形成初期都經歷了由血緣關係向地緣關係轉化的過程,首先是透過民族活動範圍的大體確定,使民族共同體得到進一步地穩定與發展。但不同民族向地緣關係轉化的方式也不一樣。
有的是透過建立獨立的民族地方政權來實現的,是在先產生國家政權的基礎上,逐步使部族之間在經濟活動生活習慣、語言與意識等方面趨向一致,從而 完成民族的轉化。如藏族、蒙古族、滿族、白族、彝族等。
有些民族從沒有獨立建立過國家政權,是透過中央政府設定行政機構的方式,使他們的地緣關係得到確定,而後逐步完成民族的轉化。這樣的民族較多,苗、瑤、侗、壯、土家、黎等民族都屬於此種情況。
⒊民族起源的遠祖先民出現的時代相差非常懸殊,但完成民族的轉化、形成為一個獨立民族的時間卻非常接近。當代民族的遠祖先民,有的遠在舜禹時就存在了,有的在商周時出現。蒙古族的先民室韋是南北朝時才出現的。最早的與最晚的相差二千多年。但民族形成的時間,絕大多數是在唐代至宋代期間。唐宋兩代是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最重要的形成時期。只有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個別民族,由於流動性大,無穩定的活動地域,或由於其他原因,形成時間稍晚了些。如回族、哈薩克族形成於明代。最早的與最晚的相差只有五六百年。這是由於到唐代,封建中央政權更加鞏固,封建經濟高度發達,疆域不斷擴大,行政區劃逐漸穩定。這些對連續地區少數民族的轉化與形成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在民族地理分佈的演變方面。當代少數民族都經歷了多次重新再分佈的問題。歷史上每一個民族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具有共同的地域範圍。但是這些民族形成初期確定下來的共同地域,隨著民族的興衰和發展,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大體有三種情況。
⒈有些民族,自形成以後其活動的地域範圍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始終保持著當初的狀況。南方多數民族基本上都屬於這種型別。如藏族自七世紀吐蕃興起時就活動在現在分佈的高原大部分地區;彝族一開始形成時就居住在雲南西部橫斷山區和以四川大、小涼山為中心的兩個地區,直到現在仍然保持著這種分佈格局;黎族的先民早在三千年前就居住海南島上,以後雖然由於漢族的遷入,使他們的範圍逐漸縮小到五指山及其以南地區,但從來沒有擴大到海南島以外地區。其他一些民族,如臺灣島上的高山族、湘鄂川黔交界處的土家族,以及廣西的壯族、侗族等,現在的地理分佈與民族形成初期的活動範圍基本一致。
⒉多數民族形成以後,由於政治歷史和社會經濟等原因,有的分佈地域範圍比原來的擴大許多,有的與原來的發祥地已毫無地域聯絡。滿族和蒙古族,他們的發祥地分別在東北黑吉兩省的白山黑水之間和蒙古高原東北部的草原地區,以後這兩個民族都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央王朝,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和統治全國的需要,他們分佈在全國各地,被推翻後雖然大部分已撤走了,但目前的分佈範圍仍然遠遠超出當初的東北和蒙古地區。發祥地在遼寧的錫伯族、發祥地在大興安嶺周圍地區的達斡爾族、發祥地在新疆的維吾爾族,明清兩代,由於軍事徵調,一部分離開了發祥地,錫伯族、達斡爾族到了新疆,維吾爾族到了湖南、雲南等地。還有原新疆的哈薩克族,建國前因受反動軍閥盛世才的迫害,一部分被迫流散到甘肅青海等,至今仍有一些哈薩克人居住在那裡。
⒊中國當代少數民族的地理分佈中,還有一些跨國的現象。這也是在民族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屬於這種型別的民族有:北韓族,是形成於北韓半島而後遷移到中國來的,並一直保持著本民族的獨立特徵;蒙古族,由於歷史政治的原因,一部分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哈薩克族,原來起源、形成和活動地區,都屬於中國的領土,後來因為沙俄割佔了中國大片土地,並推行“土歸民隨”的政策,使哈薩克族的相當一部分成了前蘇聯的國民;其他如南方的傣族、苗族等,發祥地都在中國境內,後由於遷移流動,一部分分佈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鄰國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