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歲寒不匱

    對於甲午戰爭,需要從大歷史角度看。比較槍長炮短,沒意義。需要看的是,甲午戰爭師中日兩國現代化成果的一次檢驗,結果半吊子敗了。作為東亞緊鄰的中日,現代化幾乎同時起步,日本是明治維新,中國乃洋務運動,路徑一致,向西方學習。日本是脫亞入歐,全盤西化,中國是中體西用。結果,日本學的是精髓,富國強兵,中國學的是皮毛,依舊是前現代國家。試問,一個業已實現現代化的國家與一個前現代國家發生戰爭,結果是不言而喻的。

    有人會說抗日戰爭贏了。可是,問題是抗日戰爭中國拼勁全力,也只是殲滅五十萬日軍,日本戰敗之時,日軍仍舊控制中國半壁江山,日軍在華百萬計。中國當時的力量,沒有能力將其殲滅,更不要說,攻擊日本本土。真正將日本陸海軍精銳盡滅地是美國,當然美軍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甲午戰敗,對中國影響深遠,兩億三千萬的白銀,倒是其次。重要的是,東亞國際秩序重塑,日本一躍成為強國,躋身世界前列。中國則在雙半社會,泥足深陷。

    至於為什麼日本可以學到西方精髓,而我們只能學皮毛,這就需要認真思考。裡面的深層次問題,令人深思,更加令人唏噓不已。

  • 2 # 愛看愛思考

    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可能性,就算是慈禧太后這樣做了?結果還是戰敗!滿清朝廷裡懂的現代化海軍作戰的人?根本沒有多少人懂得現代化海戰。

  • 3 # 朝史暮想

    對於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覆滅,我覺得不是單單政府對海軍投入大小的問題。

    即使慈禧把建造清東陵陵墓的錢也全投到了北洋水師上,應該也是會輸的。

    北洋水師所謂的亞洲第一,其實是噸位上的第一

    我們一直說當時的北洋水師如何船堅炮利,排名亞洲第一。但是這個比較只是總噸位上的比較。海軍的戰力,噸位雖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絕對不是一個主要因素。

    北洋海師的船相較日本海軍,在艦船型別船齡上平均相差20年左右。但是同日本海軍在兵員的訓練水平,文化素質,火炮質量,火炮射速,炮彈質量,後勤保障,情報收集等等方面,北洋水師都是處在絕對的弱勢。

    比如日本海軍士兵的炮擊訓練,就務求百發百中。而北洋海師連訓練都不多,更別說很多炮彈都只是空炮彈,甚至裝了沙子。

    當時的日本,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工業體系,能建造一些艦艇和簡單的維護。而當時的北洋水師,連艦艇的維護保養都需要花重金去聘請外國專家。

    日本準備發動戰爭,尋謀已久,且壓上了全部身家,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而清政府卻不斷躊躇徘徊,避戰自保,沒有從戰略層面給予高度重視。

    日本一開始也是很擔心打不贏,他們也做了最壞的戰略預案,一旦打輸了他們怎麼面對清政府的報復,天皇如何自處等等。反觀清政府在幹什麼?還是老一套,滿清貴族要打壓漢人的勢力;漢家勢力把北洋水師和自己嫡系地方部隊當做自己政治地位的籌碼。

    在這樣的情況下,甲午戰爭焉有不敗?正視我們的歷史,反思失敗,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甲午戰爭的失敗,根本原因就不是投入金錢的大小問題!

  • 4 # 高廣銀

    甲午海戰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我們從日本角度看。

    日本不僅要接受西方的技術革新,也要接納西方的道德觀點和文化。在這一時期,日本的中產階級正在迅速成長,快速接納了大量歐美的文化和消遣,因此這種觀點的流行也就很正常了。而相反的觀點認為,現代化不能等於全盤西化,日本傳統有更多值得發掘和保留的東西。這一時期,不乏有人希望重塑武士道為日本之魂,將神道教立為國教,並催生了一種稱為“日本人論”的文學,試圖將日本描述成獨特的、排他的政體。

    而當時日本甚至還有一種更加極端的觀點。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斷言,日本的傳統文化其實比西方文化要更優越。他們說,只要日本繼續發展,就可以“超克”西方的現代性。所謂超克,其實來自於英文 Overcome,意思就是超越和克服。由於西方現代化的軍事和技術曾經給日本人帶來了太多震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為了讓日本不再淪為落後的民族,當時諸多日本精英都在思考“如何超克現代性”的問題。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們甚至還進一步認為,日本不僅要超過西方,而且還要有自己的使命和道義,要幫助其他亞洲國家一起避免被西方勢力的打壓。這種思想的盛行,再加上軍事的扶持,就會不可避免地滑向帝國主義。

    我們來看看當時的日本軍事。在富國強兵的戰略下,日本的軍事力量在當時的確在逐步壯大。作為一個初生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的擴張企圖已經非常明顯了。日本政府很快也開始嘗試殖民擴張。比方說,當時他們開始同化北方島嶼和南方的沖繩島,嘗試著侵略北韓。沒隔幾年,日本人又打了兩場很有名的戰爭:在1895年的甲午海戰中打敗了中國,然後緊接著,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又戰勝了俄國。這兩場戰爭的對手,一個是曾經的宗主國中國,一個是歐洲強國俄國,這兩次勝利給日本人樹立了強大的自信心,也讓不少西方國家感到震驚。當時不少西方人認為,日本已經有了等同於甚至超越西方列強的軍事實力。

    可在當時的日本人看來,日本已經具備了叫板西方的軍事力量,但卻沒有贏得應有的、平等的國際地位。比如說,甲午戰爭後,日本大獲全勝,隨即逼迫中國簽署了《馬關條約》,企圖侵佔中國遼東半島,但日本人很快發現,在這件事上,俄國、德國和法國一起聯名反對。而在日俄戰爭中,日本雖然贏了,卻並沒有獲得鉅額戰爭賠償。而到了1919年一戰結束時,日本人跑到凡爾賽宮,和當時的英法美意四巨頭簽署盟約,結果又受到了這四巨頭的排擠。這一切都令日本人很不滿,他們覺得自己還是被別人瞧不起。日本人反感地認為,儘管日本已經步入現代化,但仍未能真正作為一個國家主體被西方列強平等對待。

  • 5 # 本草百曉生

    人們很容易把戰爭簡單化,以為戰爭就是武器裝備的大比拼,認為誰的武器先進,誰就能穩操勝券,誠然,武器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但絕不是最為主要的因素,因為兩國交戰,決定勝負的往往包括:兵役制度、武器裝備、後勤運輸、野戰通訊、情報採集等因素。說白了誰能打勝,比拼的是兩國的綜合實力,可以明確的說,即便慈禧把修陵墓的銀子都拿來買裝備,清日交戰,清軍必敗!

    在北韓登陸的日軍後勤部隊

    我從武器裝備、後勤運輸、野戰通訊、軍隊醫療以及對戰雙方兩國民眾來闡述清軍為什麼會敗北。

    武器方面:

    北洋水師進口的外國戰艦噸位號稱“亞洲第一”,在船隻噸位上,戰艦數量上,艦艇種類上,清政府均勝於日本海軍。

    但在艦艇動力上,擁有超5000馬力以上的戰艦,日本有9艘,清國有6艘,這點日本佔優勢。

    艦艇火力:清國主戰艦的主炮口徑為20CM;日本艦22.9CM,明顯日本佔優勢,在發射速度上,清國平均放一彈要一分鐘,而日本則是一分鐘放六彈以上。

    艦隊指揮官實力對比: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陸軍軍官出身,有對太平軍和捻軍的陸戰經驗,但海戰經驗全無;日本聯合艦隊伊東祐亨,在英國學過炮術學、航海術學專修、參加過薩英海戰(1863日本薩摩蕃與英軍的武裝衝突)和戊辰海戰(1868年日本倒幕戰爭)。

    武器裝備清政府不及日本,可以看做是慈禧剋扣銀餉的緣故,但接下來的幾項跟老佛爺驕奢淫逸的作風,沒有一點關係!

    後勤運輸:

    開戰前,清政府在全國保有300公里鐵路,海上靠租賃洋船運兵。甲午中日戰,日本陸軍徵用汽船112艘共運送212636噸物資;海軍徵用汽船24艘共運送45750噸;綜合比較日軍物資搬運機能優於清政府。

    被日軍俘虜的清軍

    野戰通訊:

    北洋防務軍事電報線達6500裡,日本雖國內通訊發達,但由於在境外作戰,所以軍隊以新設線路或奪取清國原有通訊為主要手段,這通訊保障清政府佔有優勢。

    軍隊醫療:

    清政府可以說完全沒有現代醫療編制,軍隊醫療處於渙散無組織狀態(老中醫擅長內科,至於外科接骨療傷,中醫不及西醫快速),甲午中日戰,清軍野戰醫療幾乎處於癱瘓,正規醫療主要靠來自西方紅十字會的慈善援助。日軍軍隊編制有嚴謹的醫療體系,如戰爭中,軍、師團、兵站、佔領地總督均設有軍醫部,部隊中有衛生員、衛生隊、野戰醫院、衛生預備員等。醫療體系方面,日軍完勝清軍。

    有人說,甲午中日之戰,是李鴻章與日本一個國家的戰爭,每次李中堂要銀子,除了被慈禧剋扣外,朝廷上還要備受張之洞、翁同龢的非議。彷彿北洋海軍就是李鴻章一個人的,他們巴不得看北洋水師失敗,見不得李鴻章得功勞。

    清軍上下士兵更是少有死戰到底的案例,對於他們而言,稍有不順,就忙著棄船逃跑,甚至在逃跑過程趁機劫掠當地村民,士兵根本不知道為何而戰。

    北洋水師衙署

    至於清政府的百姓,甲午戰爭中,清軍一方根本看不到民間團體參與、支援國家的跡象,普通百姓只在乎自己眼前利益。

    日本上至天皇,下至黎民百姓無不用行動來支援侵華軍隊,平民用省下來的四個梅乾錢來支援前線,對清期間,日本明治天皇住僅有79平米的大本營中,用行動來鼓舞前方戰士。

    綜合對比,清軍不輸才怪,不輸自己怎麼知道昔日帝國竟敗給一矮人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補習班中“一對一”和大班課哪個效果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