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歐陽式新中醫

    經常吃飯過飽,會造成胃病。經常醉酒,會造成酒精肝。經常大量喝水,會造成腎衰。過量飯、水、酒都是毒。中醫講究平衡,太過就是毒,不及就生化無源。

  • 2 # 劉軍2022

    “藥食同源” 這句話你理解錯了。它是說適當的食物能起到藥物的作用,並不是說食物就是藥。比如生活差,營養不良,弄點好吃的補一補,注意營養搭配,身體會得到恢復。但長期營養不良,出現不得不靠藥物解決的時候,還得吃藥。是藥三分毒,這沒有錯。因此儘量避免吃藥。病都是吃出來的。比如暴飲暴食,大魚大肉,酗酒等。在沒有出現大問題前,調整食物,吃清淡一點,有的問題會慢慢改善,直到恢復。因此藥食同源是一個辯證關係。不要望文生義,曲解意思。

  • 3 # 天堂麗鳥

    這兩個說法應該說是不矛盾。說是藥食同源是一些食品與調料就是日常食用的,但外地人吃它們就會有偏性。最簡介的說喝水,外地人到你這來可能會出現水土不服。造成水土不服的只是水。如果說有毒但當地人喝它沒事,外地人就會上吐下洩。另外四川人常當冷盤吃的魚腥草,川人吃它當菜,外地人吃它可以清肺熱。如果你肺寒且拉肚子就不能吃它。它即是食品也是藥。最極端的例子是附子,四川江柚的人就把這當燉肉的調料,而外地的牛吃30克以上就可能中毒,更不用說是人。另外像山藥,枸杞,陳皮,枳實,瓜簍,薏仁等全是食物,但卻也能治病。所謂的毒指的是負作用,當身體已經出現偏性,你就不宜再吃同性的食物,而是吃性質相反的食物。即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本來就寒再吃寒性食物,那一定出現寒症。如果肝實你還大吃小麥製品將更實。

  • 4 # 清風佛面863121121121

    有的藥確實不能長期服用,有的確可以,不能一概而論!像黑芝麻丶百合、薏仁、山藥丶蓮子等。有的可短期根據身體需要服用;人參\阿膠\茯靈\大棗靈芝\三七等。有些藥本身是無毒的,又為何說是藥三分毒呢?這就是說人的體質不同,有陽亢型,有陰虛形;例如:陽亢的體質聽說人參鹿茸大補,結果吃了人參鹿茸後不是鼻子出血,就是渾身長小包包,火盛所至,弄巧成拙。所以,在好的東西都有兩面性,不可盲目進食;凡藥者,有助陽的,有滋陰的,有解毒的,有攻下的等等,慎記!對別人好的藥並不一定適合您這條定律,吃之最好遵醫囑。

  • 5 # 資料完善度低

    ”藥食同源”與“是藥三分毒”並不矛盾。中醫是建立在“陰陽五行”理論之上的經驗醫學。而中藥學,就是在實踐經驗上總結出來的。

    ”神農”嘗百草知道吧?”神農”最後是被毒死的,幾千年來,除“神農”外,毒死於食物和嘗藥的無名英雄不知其數。中藥正是數千年來無數人“嘗”而總結出來的。

    ”藥食同源”也就是說,所有食物都可作“藥”,補血丶補氣、養胃丶養身和養心。所有”中藥”除極少數礦物,也都是可作“食物”的,如“蜈蚣蟲”是有毒的,去毒也是可食用的,那可是“高蛋白”,沒吃過吧?國際食品節可去嚐嚐,味道不錯的。所以,中醫講“藥食同源”沒錯。

    ”是藥三分毒”,沒毒“神農”就不會被毒死,也不會有“中藥泡製”的概念和一整套完善的工藝泡製技術,如“曬丶蒸丶炒丶醋制丶酒制丶糖制丶煉丹術”等等多種多樣泡製技術。在這個過程中就是”去毒性”丶”糾偏”丶“歸經”的製作過程,並在實際應用中總結出“十八反”與“十九畏”。用現代科學解釋就是“某些藥材中的化學物質,與另一藥材中的化學物質發生反應後,生成有毒有害物質”,如“碳”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會令人窒息而亡。無毒,無副作用也不會有“定量”的概念,如有些藥用“6克”,有些可用“30克”,如果無毒,那用手隨便抓就行了,不用那麼麻煩的。七十年代前的“草醫”即“草藥”就沒那麼嚴格,隨便抓或等分,也不用那麼複雜的泡製,都是原生草藥。

    你去中藥店檢的中藥,或中醫院配製的中藥,都是經過“中藥飲片廠”加工泡製過的藥材,而非都是原生天然藥材。如“枇杷葉”是要經過“蜜制的”,”紅參”是由”人參”加工(“蒸”)出來的。所以,那些說“中藥無副作用”,輕說是忽悠,重說就是騙子。食物還有毒副作用呢,吃多了會導致胃腸消化道疾病。這都是常識,只有白痴腦殘才不明白。

    好了,話說到此,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自古皆然。

  • 6 # 醫學正宗

    有毒,就說有毒,別說副作用,副作用只適合西藥。中藥用對了,中病而止,把病治好,恢復健康:用錯了,病加重,到死而止!不存在扯淡的正作用,副作用!中藥是以毒解毒的,沒毒就不是藥!藥食同源,藥三分毒,食呢?一分?0.5分?.0.1分毒,不可以嗎?!如果食物沒毒,人為啥會生病的?!河豚味美!有毒,大毒!食物不可以有毒嗎?!有幾分,鬼知道?!

  • 7 # 垣古匆匆

    中醫藥物及人體都分寒熱,生病時寒性的病症要用熱藥,熱性的病症要用寒性藥,若用反了就是毒藥,生活中很多食物是偏熱性的,像高蛋白的蜂蛹、狗肉、羊肉等等都是熱性的,很多體質偏熱的人根本不敢多吃,吃了就起燥熱、起熱疹、冒鼻血反傷自身,還有很多氣血乾枯的老人也不敢多吃,吃了燥熱甚至出現很嚴重的後果,而有些體質偏寒性的人吃了就有好處,但若這些體質虛寒的人經常吃一些苦寒的食物那就會使這些人身體出現各種病症,像苦瓜、香椿、苦菜等等都是寒性比較重的,藥物食物寒熱偏性比較重,假如不知道自己體質就少吃點,問題也不大,不能常吃,是毒還是藥就看體質合不合,是藥三分毒就是這麼來的,劑量是關鍵,體質是關鍵!

  • 8 # 門泊東吳萬里船

    一般來說的藥食同源,就是既是食材也是藥材。中醫裡金石花草枝葉和血肉有情之品,均可入藥。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有毒性的,高明的中醫人用砲配的方式減輕毒性,但總歸還是有毒性的。所以中醫用藥,中病既止。現在用藥亂象橫生長服,久服,終生服。不中毒才怪,他們給你的解釋就是,是藥三分毒

  • 9 # 踏雪無痕問道中醫

    是藥三分毒,是從中醫的“毒”之概念出發來說的。

    中醫所言之毒,一點程度與日常所說的毒有共性,但一定程度上,比一般所言的毒要寬泛得多。

    中醫之毒,指的是藥品的“偏性”。

    舉個例子,牆上一座掛鐘,到中午12點時,時針分針都指12,也就是0的位置。如果這個位置叫正中,那麼偏離它的任何時間都算是“有偏”的。只不過是偏離的大小而已。

    而中醫視“偏離”為毒。偏離的小為小毒,偏離的大為大毒。

    中醫糾偏,相當於用一個力量,把偏離的角度,推回到12點位置。

    日常所言的毒藥,是指中醫說的“大偏之藥”,你可以理解為時鐘的5點7點之間的“偏離程度”,可以用個量角器量一下它與12點之間的角度。顯然,夾角越大,偏離越大,也就是“毒性強”。

    而12點到2點,夾角不大可以視為小偏。中醫的藥食同源之藥,都在這個範圍。

    當然,偏離越大,糾偏需要的力量也越大。到中醫上看,就是治療用的藥偏性要強,力量才夠推回到中間點。

    實際上,我們的日常食物,包括大米白麵,均是有偏之物,只不過偏性夠小,很接近12點,對於人的影響不大,從而可以經常吃。同時我們也會透過吃菜,雜糧,肉食,使用調料,來糾正身體與食材的偏性,保健身體健康。

    所以才有,“病是吃出來的”這樣的說法。

    中醫的“是藥三分毒”,就是偏性,未必是我們以為的毒。但使用不當,和長期偏食一個道理,也會造病。這個意義上,確實是藥三分毒!

    不過,水喝多了也會水中毒的。你能說水有毒嗎?一樣的道理。

  • 10 # 花久不美

    胰島素對糖尿病人是良藥,對正常人是毒藥。附子對虛寒者是良藥,對實熱者是毒藥,反之人參,大黃,石膏等都必須對症用藥,否則都會是毒藥。陽虛者可以抵抗大劑量的附子,壯熱者可以抵抗大劑量的大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得制空權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