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貧窮小仙女

    我也是這樣,我廢話不多說,就直接和你說一下我覺得對我想暴食時能控制的方法.

    你可能會很想吃甜的東西,然後腦海裡面會有很多很多甜食,那你就告訴自己,我可以吃,但是我今天選擇一個吃,它可以是卡路里很高,但是這沒關係的.我有時突然想暴食的時候,會去買一個貴一點,然後卡路里很高的,告訴自己這總比吃很多很多要好的多.

    當你準備暴食時,你可以先吃一些水果,告訴自己我要健康的飲食.

    每次正餐吃飯不要應付,認真對待每一次吃飯會讓你心理覺得很滿足.

    吃飯儘量多變化一些花樣,不要一直吃某一種食物,一些細小的改變會讓你覺得這頓飯不同.

    還有就是把自己心裡想的寫出來,很多事情在腦海裡面都很模糊,不明確,寫出來會讓你找出問題,梳理頭緒.

    請你一定要重視現在的問題,真的.

  • 2 # 肥肥的花花

    是前段時間我本人了,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很餓,可是就是很想吃東西,或者想吃很多種類的東西,性格上又不是能存放住東西的人,常常一個人也能吃撐到不能動。

    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很多時候就是太過於放飛自我,第一要好好吃正餐,然後其餘時間要剋制自己,可能前兩天不是很習慣,後面會好,這種想吃的慾望就會降低,最主要的是自己要能轉移注意力,一直在想這個問題,你就又要該糾結吃不吃了。總結一下,第一要剋制自己讓自己習慣不吃,第二讓自己有事可做轉移注意力

  • 3 # 暴食症療愈文七

    01.

    暴食補償,源自內在匱乏

    心理學家阿德勒最早提出“補償”的說法,他說:

    補償,是因為個人所追求的目標、理想受到挫折,或者因為本身的某種缺陷而不能達成既定目標時,改變活動方向,以其他可能成功的活動來代替。

    換句話說,因為我們內心有一份缺失性需要,就用很多外顯的行為來彌補,試圖達成內外的平衡。

    可見,補償行為的根源是內在的某種匱乏。

    就像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一個人缺什麼就會炫耀什麼”,一定程度上講,的確如此。

    怎麼會沒有緣由?

    我記事起,哥哥在家和我的待遇就是很不同的,我說的我很小就吃不飽,就是那時候很小得不到偏愛。

    很小時的時候,每次吃完飯做完家務,還要去偷偷吃很多,就是這樣的補償心理。

    有時候我們拼命進行外在的改變或者擁有,比如掙很多錢,買很多東西,甚至拼命地吃。

    本以為自己會因此覺得充實和開心,但奇怪的是,改變一直在發生,那份需求卻從未絲毫的減少,甚至越來越貪婪。

    如果說以前吃東西還要看價格的話,為了彌補這份缺失的偏愛,工作後的我,為了吃真的可以說是一擲千金吧。

    每個月1萬多的工資,在成都算不錯的收入,沒有買化妝品不買衣服,一年只會在雙十一囤一次一年的衣服,50一件的衣服會覺得貴,然而,沒有一點存款。

    所有的錢都拿來吃和吐,可是又如何?

    因為補償一旦過度,就是一種縱容。

    02.

    過度補償,只會越補越缺

    所謂過度補償,要麼只是一再地外求,要麼是在錯過的時間裡極力滿足。

    就像《人民的名義》裡的趙德漢,被抓的那一幕讓人印象深刻。他貪汙了兩億多,被抓時,他哭著說:“我一分錢都沒有花,不敢。”

    其實,他需要的不是錢,而是看見內心那份貧窮留下的自卑。

    有一個停不下來買買買的閨蜜,就是童年時很少被父母滿足,她很小的時候就對自己說,等自己長大了,不用靠爸媽了,一定要捨得對自己花錢,不虧待自己。

    於是現在,她用不算多的工資,負擔著自己的各種賬單,但這種買並沒有讓她真的滿足,內在也並沒有真的得到補償。

    除了一再外求,還有一種情況多見於父母對孩子,在孩子某個成長階段的缺失,成為父母的一份內疚和遺憾,所以在日後拼命地補償。

    我們家,哥哥從一出生到三歲,都沒有得到一丁點所謂的父愛。

    爸爸因為沒能和自己喜歡的人結婚,把這份憤怒遷怒於媽媽和哥哥。

    那時候爸爸經常打哥哥,媽媽攔著也會一起被打。

    那不是教育,是家暴。

    哥哥一夜一夜的被罰跪,冬天冰冷的地上。

    一巴掌打到哥哥屁股上就是五個手指印。

    每當說起這些,每次,媽媽都會哭到顫抖。

    當他醒悟過來的時候,哥哥已經對很多暴打有記憶了。

    於是爸爸大半輩子都在彌補那三年犯下的錯。

    把他可以想到的一切最好的給哥哥,但是哥哥30多年對爸爸話很少,一直在對爸爸冷暴力報復。

    所以,爸爸的補償行為,也讓他陷入了一個怪圈裡

    03.

    最好的補償

    是與理想的自己相遇

    我們不禁會問,難道錯過了就不能補償了嗎?當然不是。

    需要,是我們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表現為我們對內外環境條件的欲求。正因為需要未被滿足,才會激發我們的動機,去努力爭取和拼搏。

    我們最需要的心理補償,確切地說,就是與自己的理想狀態靠近。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自卑情結,在它的指引下,我們會向自己及周邊的環境要。

    我做情感諮詢過程中發現,就像很多人戀愛,會選擇一個像爸爸或者媽媽的人,以此來補償內心的需要。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只有我們自己才有能力靠近那個理想的自己。所以,面對補償行為,我們可以這樣做:

    1)正視內心的那份缺失。

    面對一些自己難以理解,或者控制不住的外在行為時,試著問問自己:我這樣做,到底會得到什麼好處?這個好處就是內心的真正需求。

    就像我從小因為牙齒自卑,不好意思張口說話,而當我真正正視它的不完美,那時候我得到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如釋重負。

    直視自己的缺失到底是因為不被滿足,怕被評價,還是內在匱乏。

    不對缺失躲躲閃閃,我們才會有真正的成長。

    2)刻意練習。

    我們需要的,不是外在行為的補償,而是內在的補償,這種補償,只有透過不斷地聯絡提醒自己,才有可能彌補。

    找到缺失是第一步,持續的練習才是最難的但只要我們持續去練,大腦就會重新建立一套作業系統,慢慢形成新的工作路徑。

    很多學員疑惑,為什麼會需要長期諮詢?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慣性,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我懂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

    真正的懂這個道理,要從自己的實踐中去領悟得到的。

    就像是你看了無數關於暴食症的療愈內容,還是會去暴食。

    你的行為慣性會把你拖到以前的軌跡裡,這就是長期諮詢的價值之一,就像是現在我們要去南極,只是知道目的地,甚至你都查好地圖路線,可是在路途中會有無數的突發情況,需要有足夠的經驗和應變去處理突發。

    每次電話諮詢我都會錄音,結束後我會把錄音給學員自己拿著,電話後可以再拿來聽。

    可是他們還是會經常犯迷糊,會被心魔一次次吞噬。

    那些你孜孜以求的,每天想著要得到的東西,未必是你真正想要的,

    它們都是迷惑你的障眼法,騙你只要暴食就能滿足。

    我們真正的滿足,是靈魂不再飢渴,不再需要向外索取。

    最好的補償,從來都只在內在,去看見你的缺失和匱乏:

    是太寂寞沒有人能陪伴,還是缺乏被理解、被認同,或者是父母關係、親密關係中的缺憾……

    看到這些,你才能停下那些浮於表面的補償行為,不再被物慾掌控,活出主動的人生。

    這就是我一直說的,根源療愈。

    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不要再責怪自己減肥沒有毅力。

    希望你看了這篇文章,不要再責怪自己暴食自控力差。

    問問你的內心,到底是哪裡的匱乏,從這篇文章開始,向內探尋吧。

    暴食症療愈找文七,還你飲食自由的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泰迪狗吃什麼能讓毛不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