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烏斯渾濤聲

    項羽是個義士,自刎更不是英雄所為:

    一、大丈夫要能屈能伸,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就了一番事業。何況很多人會追隨項羽,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二、大丈夫要勇於承擔,人生難免會失敗,只要不死,就要奮力奔向理想的目標,要承擔起歷史的責任和使命。

    三、大丈夫要不斷改進,項羽的性格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正如毛主席說的,宜將奮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性格不改,他只是個重情重義的義士。

    所以項羽充起量是個義士,不算英雄。

  • 2 # 泡麵侃史

    首先我們先說一個事實,就是按照歷史書記載的話,霸王的烏江自刎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今天就暫時把這個史書的記載放下,讓我們先僅僅評價烏江自刎,霸王項羽就不多說了,一代的王者,最後雖然悲劇死亡,但是一直是很多的人心中的英雄,其名聲甚至比漢高祖還要好。

    霸王自刎實際上也算是歷史的悲劇,但是也是歷史的選擇,如果霸王還在,那麼必定是戰火連天,保守風霜的中原大陸必定再次陷入戰火中,這是大家都不希望有的,畢竟和平大家的願望,從這個角度看,霸王是王者。

    但是從歷史承擔和項羽個人的角度來看,項羽缺少了一種直面慘淡人生的勇氣,缺少東山再起的勇氣,既然失敗了,何不接受,既然歷史給你機會,為何不把握,從這個角度來看,霸王真的是缺少一些王者之氣。

  • 3 # 醉翁看酒局

    人不管到什麼時候都不該自殺,畢竟一切都要從你活著談起,自殺身亡就什麼都無從說起了,項羽勇冠三軍,所向披靡加上楚國貴族的身份,很快成為反秦的主力,就事論事他算是一個大英雄,烏江自刎他體現出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英雄氣概,到這也同時反應了讀書明理的重要性,他沒有越王勾踐的學識遠見,也沒有韓信的能屈能伸,更沒有劉邦的現實精神,一切都要從活著說起,所以在任何時候他的自刎行為不值得提倡!

  • 4 # 史道驛站x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寫的《夏日絕句》,看來西楚霸王項羽在所有女人心中皆為英雄。活著是人傑,死了也是鬼雄。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年),江蘇宿遷人。他領導的反秦力量是當時最重要的軍事力量,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後在楚漢之爭中被劉邦打敗,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亡。

    公元1127年12月,宋朝發生了青州兵變。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珍藏的古玩字畫,都在戰亂中幾乎散盡,留下來的很少。國破家亡,有著深深愛國情結的李清照,在南宋一味對金人求和退讓的情形下,她借項羽當年垓下之戰,戰敗後不肯回到江東見父老鄉親的事,譏諷南宋政權,這首詩在當時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逼上了絕路,垓下四面楚歌,彷彿有一種聲音在呼喚蓋世英雄項羽。項羽如果突圍度過烏江回到江東,歷史將會怎樣呢?他有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呢?我想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項羽如果逃跑,韜光養晦,以後的劉邦就沒有建立大漢的機會,可項羽沒有這樣做。

    項羽在劉邦大軍圍困垓下,要想過江東是有一定難度的,當然憑項羽的武功也並非不可能,可項羽畢竟是血氣男兒,這樣的慘敗,對他來說是一生的恥辱,與其苟活,不如轟轟烈烈,於是他選擇了自刎,了卻了他英雄的一生。

    項羽由於自己的自負,失去了第一智囊范增,他回到江東又能如何呢?倒是劉邦屢敗屢戰,在韓信、蕭何的鼎立相助下,讓他笑到了最後。

    歷史總是以成敗論英雄,劉邦的堅韌與項羽的意氣用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項羽是個人英雄主義,他個人的能力遠遠大於劉邦。可劉邦正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他能利用大家得力量。項羽的失敗在於自己的外剛內柔,劉邦的成功在於個人的外柔內剛。我覺得項羽是時代的英雄,劉邦是歷史的英雄!

  • 5 # 孤篇論

    前言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一朝天子一朝臣,明天如何任誰會了解?在當時的世界裡,項羽是真英雄。

    四面楚歌

    韓信用十面埋伏把項羽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垓音gāi)”,項羽此時兵少糧缺,面對劉邦漢軍的圍追堵截,只能選擇帶領一批人馬衝出重圍方可死裡逃生,可是漢軍豈能放任項羽肆意逃脫,無奈項羽面對重重包圍,只能望而卻步,退守垓下,找準機會再一舉攻破。

    定更時分,項羽在垓下帳營中,突聞遠處傳來楚人的歌曲,是從漢軍營中傳出,項羽營中楚人眾多,連年征戰導致眾人流離失所,如今聽到楚國的歌曲,眾人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眾人紛紛離項羽而去,此時的項羽作了一首聞名古今的詩: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音zhuī)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而此時營中留下來的都是對項羽忠心耿耿的將士,項羽見此情此景,五一絲懈怠,馬上跨上烏騅馬,帶領眾子弟兵們衝出漢軍的重重包圍,在天亮時分,漢軍才發現項羽衝出包圍圈,漢軍繼續透過各種戰略部署,圍追堵截項羽,韓信誓要斬殺項羽,以報項羽的當日的侮辱,也要證明自己韓信比項羽好一百倍一千倍。

    衝出漢軍包圍的項羽,剩下的將士已經不多,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上天也並沒有打算眷顧此時落難的項羽,雖虎落平陽,可終究無法逃脫被犬欺的命運,項羽眾人在遇到一個三岔路口之時,詢問路邊的的莊稼漢,莊稼漢自知此人是項羽,項羽是何許人也?在當時可謂是弄得天怒人怨呀,不僅殘暴而且自以為是,與劉邦的宅心仁厚形成鮮明的對比,莊稼漢自然而然的也不會指點明路了。

    讓項羽走向一條充滿沼澤的不歸路,從沼澤出來的項羽人等更是死的死傷的傷,剩下的只有區區二十八騎兵馬,面對上千漢軍的追兵,項羽又如何能力挽狂瀾?

    可是項羽又是何許人也?項羽經歷了大大小小七十多場戰役,面對比這個更兇險的戰役都能臨危不懼,何況著區區數千人,項羽先斬殺漢軍一名將領,項羽將眾人分成三隊,分三處把守。漢軍也分兵三路,把楚軍圍住。項羽來往衝殺,又殺了漢軍一名都尉和幾百名兵士。最後,他又把三處人馬會合在一起,點了一下人數,二十八名騎兵只損失了兩名。

    烏江自刎

    項羽帶領眾人來到烏江邊,此時烏江有一船伕和一小船,足以把項羽順著烏江逃到江東,便可逃脫漢軍的追殺,船伕的意思是:“到達江東,養精蓄銳,然後捲土重來,最後稱霸中原”,可項羽是何許人也?當日在會稽郡起兵後,帶八千子弟兵,一路發展至稱霸中原的西楚霸王,如今落難,面捲土重來的機會,可還有何臉面見江東的父老鄉親,還有何臉面能繼續活下去,說時遲那時快,項羽把烏騅馬贈送給船伕,然後帶領26名將士與漢軍戰到最後,面對身邊將士一個個的倒下,項羽也在最後自刎而別。自此楚漢相爭以項羽自刎,韓信打敗楚軍,劉邦平定天下,開創四百年的大漢皇朝。

    後人的點評褒貶不一

    南宋詞人李清照表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意思就是:英雄應該像項羽一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即便是生也要做人中龍鳳,死也要稱雄稱霸,只有這樣才能稱之為英雄,而項羽在李清照心目中就是英雄的代表。

    晚唐詩人杜牧:“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缺乏應有的氣概,勝敗乃兵家之常事嗎,包羞忍恥才是真男兒,而項羽連這忍辱負重的精神都沒有,何稱英雄?

    太史公(古代編寫史集的職務)認為,項羽是一個英雄。所以在項羽本紀中,極力描寫出了項羽的個人勇猛。但是英雄卻不適合當一個合格的帝王。因為項羽心中還有情意。在英雄末路之時,他首想到的是寶馬與美人。。這樣的描寫,更加突出了項羽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而不是一個無情無義的梟雄。到了最後,項羽不過江東,更加突出了他的情義。雖然他兒女情長,但是最後依然選擇與他的部下一般戰死沙場。而項羽最後一句“天要亡我,非戰之過”則就是太史公對項羽的評價。。隱含的說,項羽只能是一個有情有義,個人色彩濃厚的英雄,而成不了一個稱王稱霸的帝王。因為他連自己失敗的原因也搞不清楚,用現代話說,就是沒有政治覺悟。這樣的人,可以打天下,卻是坐不成帝王的。

    以古見今

    項羽的人生既有低谷也有輝煌,項羽的一生堪稱英雄,只是在自稱西楚霸王的時候人已經變了,變得殘暴無道,不得民心,反觀劉邦,任人唯賢,韓信、陳平等人都是從項羽的部下來到劉邦的部下,陳平善用計謀,韓信善於用兵之道,兩人均是項羽被劉邦打敗的關鍵所在,可見人才的重要性。

    從項羽那裡我們可以得知現如今的掌權者,不是因為位高權重就能肆意妄為,不得民心,不被民眾愛戴,最終也難逃被人民唾棄的局面。

    劉邦和項羽兩人的用人之道也能給我們留下一個很好的榜樣,任人唯賢方能開創歷史,舉人唯親最終也不過是窮途末路。

    共勉,關注@孤篇 共同成長!!

  • 6 # 穿山之虎

    任何一個人自刎而死都不算英雄,就是死也得拉幾個墊背的。

    勝敗無常須看開,

    奈何垓下獨徘徊。

    英雄自古多劫難,

    未過江東實可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鬚樹換盆根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