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真我85918
這個問題編輯一下就對了,康熙是以兵權為鉺把皇十四子胤禵調出京城,達到讓皇四子胤禛順利繼位的目的。
康熙對胤禵是看的透透的,這兒子是個好人,仗義,聰明,厚道…但不適合當皇帝。做帝王的人要心懷天下,捨己忘私,這些兒子裡格局最高的就是老四了。或許老四薄情寡恩,但那是私節小義,他做帝王能約束自己的慾望,管制住朝臣的貪念,可以為勤政表率,是天下大幸。換哪個兒子都不行。別人可能會留下個美名,但這江山卻將被糟蹋的千瘡百孔。讓老十四當皇帝,這些哥哥他哪個都不忍心辦,都是能人,這些兒子都有一股勢力,一旦康熙死了,換個壓不住他們的人…天下大亂。
-
3 # 有得觀史
十四阿哥胤禎在康熙五十八年奉命平定策旺阿拉布坦叛亂,康熙六十年十一月回京述職,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四月重返前線。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病逝,這中間間隔只有半年時間。康熙六十一年,康熙69歲,這時候的他對誰當接班人的問題,心裡應該有數了。康熙心中的繼承人一定不是十四阿哥胤禎,如果是胤禎他會把胤禎留在京城掌握全域性,而不是再次派往前線。
這說明在康熙心裡,胤禎是個軍人,也就是個軍人。軍人的崗位在戰場,在前線。
胤禎性格直爽,講義氣,作為軍人他很優秀,作為政客或政治家他差得很遠。
康熙把十四阿哥胤禎派往前線,一方面是軍事形勢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掃除四阿哥胤禛繼位的軍事威脅。
當時策旺阿拉布坦並沒被消滅,西北局勢還需要進一步穩定。另外,胤禎駐紮在甘肅張掖,離京城較遠,軍糧供應由四阿哥的大舅子年羹堯負責,四阿哥胤禛繼位,就不會受到來自十四阿哥的直接軍事威脅。
康熙不愧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對權利控制力很強,給你的保證給到手,不給的搶也搶不去。晚年的康熙應該是有意讓胤禛繼位,並且做了很多工作,支走十四阿哥胤禎就是其中的一項。
-
4 # 如是史社
雍正的皇位一直存在爭議,老爹康熙究竟是傳位給四阿哥還是十四阿哥?是不是雍正矯召篡位?康熙封十四阿哥“大將軍王”,且讓他手握重兵,處理西北軍務,是有意鍛鍊老十四成為儲君,還是調走他呢?
雍正和老十四胤禵都是烏雅氏所生,只是雍正被佟佳氏撫養至十歲餘才回到烏雅氏身邊,所以生母烏雅氏和胤禵都跟他不親。胤禵從小就特別受康熙喜愛和優待,他支援太子,並且跟“賢王”八阿哥十分親近。在太子被廢后,“八爺黨”到處聯絡,覬覦皇位,被康熙所惡,遂改支援老十四。
1718年,準噶爾叛亂,康熙授命老十四為“大將軍王”去平叛,老十四亦不負所托。不過細讀老十四出征前康熙說的話就有深意了:“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確係良將”,是不是康熙對老十四是將才的判定呢?1721年,康熙登基六十週年這年,老十四還回過經師與康熙商量戰事,康熙決定和平解決準噶爾問題,老十四又回西北。
與此同時,還是四阿哥的雍正,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參加貢士會試試卷複查事務,冬至時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清查京、通兩倉,又秉命冬至祭天。1722年,康熙過世,老十四到京城時,雍正已經即位。
對比下康熙對二人事物的安排,如果康熙把西北兵權給老十四的本意,真是要把帝位交給老十四,那麼在他平叛後有了軍功,就該把他召回京城留在身邊學習處理政務,而不是在臨死前的頭一年還讓老十四返回西北。但是雍正卻是一直呆在京城來經營得力助力,比如隆科多、年羹堯。多次代天巡查,瞭解地方政務和吏治,不斷積累從政經驗。
所以,康熙的本意應該是要把皇位傳給雍正。即使雍正前期一直裝“閒人”,但該出手時對決務實狠辣。康熙深知,他需要一個治世的帝王來接手天下,而不是一個“馬上帝王”。不過,我覺得康熙把老十四遠派西北,是對老十四的真心喜愛,也是順勢為之。客觀上也讓老十四遠離了奪嫡的第一“戰場”,日後即使被清算,也能留得一命。這大概就是帝王心術吧。我是專注歷史原創的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
5 # 四川達州人
個人認為,康熙是屬意雍正的。同時,也非康熙臨死前支走十四。派遣十四去西北,康熙的身體還沒有大問題。
至於為啥說康熙屬意雍正?
首先,如果屬意十四,不會派遣出京。至於什麼需要十四立功,更不可信。清代皇帝繼承需要什麼功勞?只要前任皇帝確認就可以。
其次,臨死之前康熙派雍正代自己祭天。這是明確讓雍正繼位的訊號。代皇帝祭祀啊。
第三,康熙確實喜歡乾隆。不排除因為喜歡孫子而立雍正的因素,至少是加分項。
第四,康熙末期,弊端從生,康熙本人年老不想折騰,想過幾天安生日子。所以將皇位傳遞給雍正這個冷麵王,讓他去清理老朽腐敗的大臣們,也是合理的。
譬如後來確實如此,以康熙的寬大無邊,乾隆對大臣貪汙的放縱,沒有雍正居中殺伐,也許乾隆時期就被推翻了。
最後,雍正一直偽裝得很好。
從來都是孤臣,不怎麼拉幫結派。安心做事。
-
6 # 洛水清風
隨著身體每況愈下,康熙預感到自己來日不多。他必須安排好身後事,以免駕崩後國家出現動盪不安。他做的最顯眼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手握重兵的撫遠大將軍胤禵調往西北,他為啥要這樣做呢?我覺得有以下三層意思。
一:防止準格爾部趁機作亂。準格爾向來野心勃勃,欲與大清分庭抗禮。雖遭清軍幾次挫敗,但元氣未傷,如果聞知康熙駕崩,必然要興風作浪。而十四阿哥胤禵數次領兵擊潰準格爾,可以稱得上準格爾的剋星。只要胤禵坐鎮西北,準格爾決不敢輕舉妄動。沒有外患之憂,胤禛就可以一心一意解決京城內部的事。
二:讓八爺黨徹底死心。老八工於心計,陽奉陰違,而胤禵又對他言聽計從。這讓康熙不得不警覺:現在表面看來風平浪靜,實際上是山雨欲來。一旦自己駕崩,老八絕不會甘心屈居人下,定會慫恿手握重兵胤禵出來鬧事,一場殺戮在所難免。只有調走胤禵,才能斷了老八的不臣之心,讓胤禛順利登基。
三:康熙深知胤禵領兵打仗是把好手,猶似三國時的曹彰,但在治國理政方面絕對次於胤禛。可惜這兩個一母同胞的兄弟卻是水火不容,一旦胤禵參與奪位之爭,兄弟倆必會兵戎相見,重演三國曹氏兄弟的悲劇。只有調走胤禵,才會避免手足相殘。
事實證明,康熙做法做法絕對正確。不但安定了邊疆,減輕了雍正登基的阻力,而且在以後雍正秋後算賬中,放過胤禵一條生路,使胤禵得以善終。
-
7 # 西嶽頑石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出兵進攻西藏,康熙任命十四阿哥胤禵統率大軍進駐青海,討伐策妄阿拉布坦。
康熙六十年十一月,胤禵回京與康熙商議對策妄阿拉布坦的作戰事宜。
康熙六十一年四月,胤禵返回軍營,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駕崩。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真如傳聞所言康熙本意傳位於十四阿哥胤禵,只不過雍正陰謀篡改遺詔的話,那麼康熙應該將胤禵留在京城,而不是把他打發到邊疆。要知道,康熙此時已經69歲高齡了,他不可能對身後之事沒有佈局。
唯一的解釋是,康熙心中已經塵埃落定,四阿哥胤禛就是日後大清的真命天子。沒錯,康熙對十四阿哥特別寵愛,十四阿哥聰明絕頂,果敢勇決的性格令康熙刮目相看。但知子莫若父,康熙深知,十四阿哥是塊行軍打仗的好料子,但卻缺乏政治家必備的素質,不適合做大清帝國的掌舵人。
我們再反過來想想,如果康熙無意傳位於十四阿哥,那更應該把十四阿哥留在京城,讓他重返前線,無異於放虎歸山,一旦自己駕崩,手握重兵的十四阿哥極有可能起兵反叛啊!我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康熙沒想到自己這麼快死,只要他在位一天,這些兒子縱有異心,也不敢妄動。
二是十四阿哥在處理西藏叛亂的問題上,令康熙十分滿意,他一時半會找不到合適的替代人選。三是康熙很自信,他覺得自己不會看走眼,即使有一天自己駕崩,他也料定十四阿哥不會造反,事實證明,康熙的判斷是正確的。
所以,題主所說的“支開”是不太恰當的,有九子奪嫡,但沒有篡位陰謀論,是康熙正常委派。在康熙心中,身後之事佈局已定,眾人各司其職,大清國祚千秋萬代,綿延不斷。
回覆列表
康熙並不是有意支走十四阿哥,也不是臨死前支走的十四阿哥。甚至可以說,他的死都是個意外,他壓根就沒覺得自己在康熙六十一年這一年要死。
“十一月戊子,上不豫,還駐申昜春園。以貝子胤祹、輔國公吳爾佔為滿洲都統。庚寅,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甲午,上大漸,日加戌,上崩,年六十九。”
康熙是在十一月戊子日感覺身體不舒服的,但是在上個月,他還親自去南苑打了一次獵,說明身體還可以,但是在僅僅七天以後,甲午日他就撒手人寰了,說明老爺子應該是急病而死,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
而十四爺呢,“五十七年,命為撫遠大將軍,討策妄阿喇布坦。”早在康熙去世四年前,就被外放為撫遠大將軍,去打準噶爾部去了。四年前的時候,康熙的身體還不錯,何談支走呢?
實際上,在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已經基本屬意雍親王為皇儲,而作為“八爺黨”的十四阿哥,再在朝中待著已經不太合適。但是康熙依然比較欣賞十四阿哥,他覺得自己這個兒子有武略。這個時候恰好有戰事,於是派他去打仗而已。一來遏制一下八爺黨的勢力,二也是給十四阿哥一點資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