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亡鄭而有益於君——狀語後置句(介詞結構後置句),即“若亡鄭而於君有益”。
出處:春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此文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鬥爭,燭之武以一己之力,使鄭國免於滅亡。
原文節選: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譯文:深夜,燭之武用繩子吊出城牆,他見到秦穆公,說:秦國與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明白自己將會滅亡。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
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2年),晉國和楚國大戰於城濮,結果楚國大敗,晉國的霸業完成。在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協助楚國一起攻打晉國,而且晉文公年輕時流亡到鄭國,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舊怨加到一塊,於兩年後聯合秦國討伐鄭國。
鄭伯聞訊後,派燭之武面見秦穆公,勸他退兵。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表現出處處為秦國利益著想的樣子,分析當時的形勢,抓住利害關係。
說明儲存鄭國對秦國有利,滅掉鄭國對秦國不利的道理,終於說動秦國退兵。晉軍失去盟軍支援後,也被迫撤離了鄭國。此文即是記敘了這一歷史事件。
作者簡介:左丘明(約公元前502—約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也有人說他姓丘,名明,因其父曾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春秋末期魯華人,曾任魯國史官。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漢代史家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
相傳他鑑於魯史《春秋》太簡,恐後學弟子各持異說,失其真意,寫成《左氏春秋》,後世稱為《左傳》。還編著有《國語》。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狀語後置句(介詞結構後置句),即“若亡鄭而於君有益”。
出處:春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此文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鬥爭,燭之武以一己之力,使鄭國免於滅亡。
原文節選: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譯文:深夜,燭之武用繩子吊出城牆,他見到秦穆公,說:秦國與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明白自己將會滅亡。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
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2年),晉國和楚國大戰於城濮,結果楚國大敗,晉國的霸業完成。在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協助楚國一起攻打晉國,而且晉文公年輕時流亡到鄭國,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舊怨加到一塊,於兩年後聯合秦國討伐鄭國。
鄭伯聞訊後,派燭之武面見秦穆公,勸他退兵。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表現出處處為秦國利益著想的樣子,分析當時的形勢,抓住利害關係。
說明儲存鄭國對秦國有利,滅掉鄭國對秦國不利的道理,終於說動秦國退兵。晉軍失去盟軍支援後,也被迫撤離了鄭國。此文即是記敘了這一歷史事件。
作者簡介:左丘明(約公元前502—約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也有人說他姓丘,名明,因其父曾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春秋末期魯華人,曾任魯國史官。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漢代史家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
相傳他鑑於魯史《春秋》太簡,恐後學弟子各持異說,失其真意,寫成《左氏春秋》,後世稱為《左傳》。還編著有《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