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雙馬尾班長

    卵型炮塔在設計之初,是為了防止炮彈的射擊,導致成員組或車體重要部分被穿甲彈之類的殺傷性炮彈擊穿或摧毀,起到跳彈防護的作用。但近年來,卵型炮塔越來越少見,除了以色列的梅卡瓦以外,大多新型坦克採用的都是楔形炮塔,究其原因,無疑是與現代戰爭的發展有關。

    圖為以色列軍隊的梅卡瓦主戰坦克

    首先,卵型炮塔大部分是一次性鑄造而成,一旦被炮彈擊中,即使沒有被擊穿,也會使炮塔的完整性受到較大損傷,導致整個炮塔部分必須被完全替換,成本過高,並且更換週期長。而焊接炮塔在受到非致命損傷後,修理較為方便,節省成本。

    圖為炮彈在卵形炮塔上跳彈留下的擦傷

    第二,早期坦克採用卵型炮塔是為了跳彈而考慮的。而目前世界各國採用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普遍在80°以上才會構成跳彈。如果想要構成足夠的跳彈角度,就必須將坦克炮塔部分大量堆積。而這必將導致炮塔部分面積不斷增大,重量大幅提升,使坦克主體結構強度下降,金屬疲勞加劇。

    中國99式主戰坦克採用全複合裝甲,防護效果優異

    第三,目前世界各國主戰坦克普遍採用的是傳統均質鋼板加複合裝甲的設計。複合裝甲主要是利用各層金屬密度不同從而偏轉金屬射流,從而降低炮彈殺傷能力的特性,相比傳統均值鋼板,對炮彈設計的抗性更強。但複合裝甲的安裝是需要一個適合於非金屬材料的最好的角度,哪怕有一點的偏轉都不行。如果採用卵型炮塔,則會給複合裝甲的安裝帶來極大的困難。因此,卵形炮塔逐漸被現代坦克所淘汰。

  • 2 # 區域拒止

    卵形炮塔的坦克之所以逐漸消失,主要還是尾翼穩定長杆穿甲彈(APFSDS)的大規模應用,因為這樣的穿甲彈跳彈角度非常高,卵形鑄造炮塔失去了它的防禦性能。

    在相當長時期內,卵形鑄造炮塔一直是坦克的主流炮塔,這是因為卵形鑄造炮塔只需要一次熔鑄既能夠成型,工藝簡單,成本也比較低,在沒有尾翼穩定長杆穿甲彈時,能夠取得極為良好的防護效果。因此,在二戰和戰後相當長時間內,坦克和主戰坦克的炮塔都是鑄造炮塔。著名的T55型主戰坦克、中國的59/69/79式坦克和美國的謝爾曼坦克、M48/60巴頓坦克等都是採用鑄造炮塔的知名坦克。

    各國之所以大量採用鑄造炮塔,除了因為工藝簡單和成本較低,適宜於大量裝備外,與當時的交戰環境也是息息相關的。各國在實戰中研究發現,傾斜裝甲,不僅僅能夠在幾何上提供更加厚實的等效裝甲厚度,還能夠讓當時主流反坦克彈藥發生跳彈,使其無法發揮作用。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之前,世界主要反坦克彈藥是APDS(旋轉穩定穿甲彈)、APCPC(硬芯穿甲彈)、風帽穿甲彈等穿甲彈。這些穿甲彈在傾斜角度達到45°以上的裝甲上和光滑的卵形裝甲上有相當大的機率發生跳彈,即使不跳彈穿透力也會大大降低。比如北約在六十年代普遍裝備的旋轉穩定穿甲彈,在攻擊垂直裝甲時,穿透力達到了450毫米以上,但是攻擊傾斜度大於45°的傾斜裝甲時,穿透力直接降到了60毫米左右。從某種角度講,在面對北約60年代的APDS(旋轉穩定穿甲彈)時,T55坦克其實比虎王坦克往往更加抗揍。

    而在七十年代之後,穩定尾翼長杆穿甲彈大規模服役,鑄造炮塔失去了能夠讓穿甲彈跳彈的效能,而鑄造炮塔空間狹小,等效厚度較低的缺點則暴露了出來。因此,各國也就大量採用焊接炮塔,在提供更高厚度的裝甲的同時,擴大炮塔空間,使其能夠安裝更先進的觀瞄和電子裝置,提高成員操作的舒適度,進而提高坦克的戰鬥力。鑄造炮塔的坦克,也就此逐漸消失。

  • 3 # 八一紅星榮耀

    卵型炮塔能為坦克提供良好的360°全向防彈角度,侵撤角度範圍小,跳彈角度範圍大。侵撤角度範圍內適當加大裝甲厚度就能很好的加強炮塔的防彈能力!

    為什麼現代主流主戰坦克不約而同的選擇見稜見角的楔形裝甲呢?就是因為現代主戰坦克坦克炮的穿甲深度大大的提高了!“矛、盾”之爭偏向了“矛”,光靠增加裝甲厚度來提高坦克的生存能力是不現實的,提高老式的均質裝甲鋼的厚度,從重量上來說就是坦克無法承受的。必須另闢蹊徑,這就有了英式的“喬巴姆”複合式裝甲和蘇式的鈍感炸藥反應裝甲。喬巴姆複合裝甲是用不同的硬度的材料填充到裝甲夾層裡,使射流或穿甲彈杆斷流或破碎,降低穿甲深度!反應裝甲也是同理,只不過是用鈍感炸藥的反向爆炸衝擊金屬射流或穿甲彈杆,降低穿甲深度。

    蘇系的坦克(T-14阿瑪塔除外)都是以卵型炮塔為基礎再外加爆炸反應式裝甲。美系坦克都是正面裝甲強大,側面薄弱,不是全向跳彈外形的重點防禦型坦克,如果遇到側擊,就會跪的!

  • 4 # 近衛步兵師

    二戰之後的幾十年來,以蘇聯為代表,推出了大量採用半球型炮塔設計的坦克型號,如果再算上採用弧面設計的炮塔,那麼就更多了。但是近些年來,就連蘇聯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最新研製的T-14主戰坦克都拋棄了這種設計,這和戰爭科技,尤其是反坦克武器的發展,有很大關係。

    T-14主戰坦克

    半球形炮塔的誕生

    二戰中,各國的坦克設計師都發現,採用傾斜裝甲的坦克,在防禦當時的穿甲彈發揮出傾斜裝甲效應,效果很好。而且,當時的坦克,反坦克武器的觀瞄裝置大部分是可見光光學儀器。坦克如果外形低矮,也難以被觀測到。於是,半球型炮塔在當時是很有優勢的:

    炮塔本身的形狀就是傾斜裝甲,適合防彈;

    半球形炮塔外形低矮,投影面積小,難以被發現和瞄準;

    半球形炮塔可以使用鑄造的方法生產,工時和成本較低;

    這種設計不僅出現在蘇聯的T-54/55、T-62、T-64、T-80和T-72上,東歐和中國很多基於蘇式坦克的坦克型號,也對這樣的設計深信不疑。

    正在演習的T-62,採用半球炮塔設計

    穿甲彈的發展

    不過,軍事科技是不斷髮展的,在二戰結束後的幾十年裡,坦克的甲-彈之爭的平衡又起了不小的變化。

    坦克炮的口徑越來越大,彈種也在發展:

    鈍頭穿甲彈,起初是為了對付表面硬化的坦克裝甲設計的,後來武器設計師們發現,鈍頭穿甲彈攻擊傾斜裝甲的時候,因為槓桿原理,不但不會跳彈,穿甲效果也不會類似射擊傾斜裝甲所等效的高厚度裝甲,而是發生“轉正效應”,以小角度命中敵坦克裝甲,這種穿甲彈加上了風帽之後,解決了飛行阻力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被帽風帽穿甲彈(APCBC)。這種彈藥基本抵消了裝甲傾斜設計的意義。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近年來,各大軍事強國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一直在發展,這種穿甲彈一般採用具有自銳性(在穿甲過程中能保持尖銳)的材料製成彈頭,據報導,上世紀某,這種彈藥的效能就已經達到2000米穿透600-700毫米均質鋼裝甲,近年來,據稱能提升到850毫米,900毫米及以上,也基本抵消了裝甲傾斜設計的意義。

    另外,反坦克導彈也在發展,體積,制導方式越來越先進,這種發射之後能調整射擊角度的武器也使得半球形炮塔的防彈意義越來越低。

    紅箭-12反坦克導彈

    坦克裝甲的發展

    各個軍事強國面對上述新軍事科技的挑戰,轉而研究新式坦克裝甲,也就是目前廣泛使用的複合裝甲,包括大量採用半球炮塔的蘇聯,都對結合各種不同材料的複合裝甲青睞有加,這種裝甲主要靠裝甲本事的構造和成分來防禦攻擊,與裝甲的外形聯絡不大。

    還有一種新式的裝甲是反應裝甲,主要透過惰性炸藥干擾反坦克武器,而不是裝甲的形狀。

    偵查手段的發展

    偵查和坦克炮,反坦克導彈的觀瞄系統方面,手段也越來越先進。從最初的光學儀器偵查瞄準發展到各種熱成像,微光成像,以越來越先進的電子計算機輔助。半球形炮塔的低矮外形已經沒有多少優勢。

    國際形勢與生產技術

    二戰之後,這樣讓大國強國總動員的全面戰爭再也沒有發生過,工時和成本較低的優勢就沒有那麼明顯了。更何況,工廠機械也在進步,尤其是自動化方面,目前除特別複雜的電焊之外,目前的自動焊接裝置已經能夠承擔大部分焊接工序,整體鑄造炮塔與焊接炮塔相比,沒有什麼優勢了。

    半球形炮塔的缺點

    軍事新技術的發展,讓半球炮彈的優勢越來越小,它的缺點就反而突出起來,比如:

    半球炮塔使得炮塔內的空間狹小,狹小的空間使得坦克兵活動不便,長期作戰之後的疲勞加劇,影響人機功效。

    現代坦克的車載裝置,尤其是獵-殲系統的重要性越來越高,狹小的空間嚴重製約了可安裝的裝置的種類和體積,進而影響坦克威力。

    最致命的一點,現代坦克普遍採用自動裝彈機,半球炮塔因為空間有限,不得不把炮彈佈置在坦克炮塔的座圈下方,那麼如果這個位置被敵軍擊穿,那麼就會引起彈藥殉爆,造成二次殺傷效應。這種佈局,也是歷次地區衝突中,蘇聯/俄羅斯式坦克被命中後,發生炮塔被炸飛的罪魁禍首之一。

    T-90坦克的剖面圖

    但是如果採用大致為長方體的炮塔,就可以將彈倉佈置在炮塔尾部,即便坦克炮塔被命中,彈藥爆炸,也能增加車組存活和逃生的機會。

    M1坦克的剖面圖

    半球形炮塔的優點在新軍事科技的發展中逐步喪失,缺點卻逐步凸顯,所以也不難理解,這種設計要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如何對待口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