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顯全哥

    德法邊境防禦工事都,重兵集結,進攻需避實擊虛,快速推進,打亂敵人部屬,繞過防線,可大規模圍殲敵人,減少己方損失。

  • 2 # 秋天裡的孤狼

    戰爭雖然不會按常理出牌,但許多時候一定會走“捷徑”!

    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沒有從德、法邊境進攻,而是從比、法邊境進入法國!

    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馬奇諾防線 , 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配系。馬奇諾防線從1928年起開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價50億法郎,防線主體有數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國東部的蒂永維爾。從馬奇諾的修建時間來看,馬奇諾防線能發揮作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攻法,法雖然沒有馬奇諾防線,但在法國的東北部地區一樣有重兵把守,少不了的防禦工事。從比法邊境進入法國,撕開法國軍隊的防線,相對來說德軍付出的代價要小得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

    雖然馬奇諾防線還沒有建完,但基本形成戰鬥力,也還算是固若金湯!同樣是重兵把守!而法國還是一廂情願的認為德軍會從馬奇諾防線進攻。二戰時的德國軍隊確實很強大,但可以確定一點,德軍還是不會選擇法軍重點防禦的防線送人頭,除非德華人腦子進水了。

    談一下兩次大戰德攻法的共通性!

    第一,避其鋒芒!劍走偏鋒!避實就虛!

    避開敵人的正面防禦和重點防禦區域,劍走偏鋒!避實就虛!一旦戰場缺口開啟,戰爭主動權就已經被進攻方掌握了,當進攻方可以隨意調動整個戰場節奏的時候,勝利的天平已經傾斜於進攻方!(事物沒有絕對,可以常態)

    第二,假設德從法東北區域進攻(馬奇諾防線進攻),會帶來什麼不利因素?

    1.假設德從法正面防線進攻。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重兵防守東北部地區,德國繞道而行,輕鬆突入法國境內。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連綿幾百公里的地下工事,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的馬奇諾防線,更是堅固無比。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可謂“長蛇鎮”是也,生活物資應有盡有。不用說,法軍以逸待勞,德軍的進攻勢必造成大量的部隊人員傷亡。

    2.事實證明:德軍戰前的戰略戰術制定是正確的,繞過法軍重點防線,法國將無防線,德軍輕鬆瓦解法國整個軍事體系,馬奇諾形同虛設!如果德軍從馬奇諾防線進攻,勢必造成德邊境所有的城鎮、道路、莊稼的嚴重破壞。

    3.法國預想:馬奇諾防線並不是為了長期拖住德軍的進攻,只要能拖住20天左右,法國就可以啟動全國戰爭總動員。到那時,就算德國耗盡國力也不一定能突破法國防線。

    總而言之,兵者詭道也!戰爭講究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而不是一味地強調固若金湯的防線,如果你認為敵人都是按著你預想的方向和思路來進攻,那就大錯特錯了,你在想的問題,敵人也會再三考慮。這就是世界上重來沒有攻不破的防線,只有沒有針對性的進攻。正所謂: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 3 # 使用者3483779131248

    這個問題現在說都是事後諸葛。傻子都會選擇。但從這次戰役可以看出當時雙方的高層戰略,軍事思想,戰爭理論與軍隊實戰等全方面的差距。德國軍事思想,軍事戰略上的超前與領先。法國不亡才有違常理,有違客觀規律。

  • 4 # 沙場風雲錄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8月3日,德軍未經宣戰,越過德比邊境,進攻比利時。

    這就是德國著名的施裡芬計劃,施裡芬計劃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德國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擔任總參謀長期間提出,德國總參謀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戰方法,其主要目標為在未來的戰爭中德軍要把兵力集中在比利時進行突破,將英法聯軍迂迴包圍在比利時和英吉利海峽沿岸並加以殲滅。

    當時,英法聯軍在東線法德邊境構築工事,囤積重兵,北線防線主要交給盟軍比利時駐守,比利時天生就對德華人有情緒,給自己找事,表現在法國和比利時邊境不築工事不設防,而在比利時、德國邊境大肆動工,修築工事和堡壘 ,明擺著防著德華人,這讓施裡芬元帥大為不滿,於是暗藏殺機,於是就有了上訴戰役計劃。

    它的軍事思想的核心是避實就虛,快速機動,對敵人薄弱環節進行突擊,可以說是“閃電戰”的雛形;還有就是對戰局的審時度勢,兩軍的結合部是最虛弱的部位,溝通、佈防、協防都有問題,是軍事戰爭中的死穴,德華人顯然很清楚這一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

    馬奇諾防線是法華人忌於德華人強大的戰爭能力在1928年修建的永駐型防禦工事,幾乎遍及整個德法邊境,耗費近60億法郎,馬奇諾防線的永備工事密度,每公里戰線上就達到了13-15座,堡壘與堡壘間的防禦陣地還做到了坦克陷阱、反坦克壕溝、機槍暗堡、鐵絲網、地雷區構成的層疊工事體系,每一處陣地之間都有地下隧道連線。

    整個防線駐紮著將近120萬法軍以及坦克、重炮等武器裝備, 以一戰後法國思維來看,如果想突破這樣的防線,在不計代價的情況下也需要至少一個月的時間才能突破馬奇諾防線,這個法軍帶來戰略調整和調動部隊的時間。

    搞笑的事情又發生了,比利時和法國就修築永固型大型防禦工事一事一直糾纏不清,以至於到了1935年才不情不願的開始動工,條件是英國法國要在比利時受到攻擊時予以無條件援助,英國遠征軍主力應部署在靠近比利時的北方戰線以確保比利時的安全。

    德國參謀本部當然清楚以上情況,德國模擬了攻擊馬奇諾防線阿爾薩斯方向的戰果,就算德國突破了馬奇諾防線也沒有力量進行縱深打擊,因為至少要損傷四十萬左右計程車兵及大量的武器裝備,德國當時裝備的一號、二號坦克根本敲不破厚重的防禦工事和法國B1步兵坦克,這是德國參謀本部不能容忍的。而北部比利時戰線有幾十萬英法比的聯軍且已經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進攻的損失還是非常慘重,也是不能接受的。

    就在參謀本部為戰役計劃猶豫不決的時候,德國軍事奇才曼施坦因做出戰役想定:一、主要突擊方向宜西部戰線的比利時、荷蘭一線,二、A集團軍群裝甲先頭部隊沿阿登高原山區機動,爭取快速透過,切入敵軍後方,實施合圍之勢,三、在北部行動展開之前,除A集團軍群第六軍,其他各戰區實施調動和演習,製造進攻態勢,配合行動。這一計劃遭到本部幾乎所有的高階將領的反對,只有一個人同意了,那就是希特勒。

    最後A集團軍群花了兩天時間穿過了險峻的阿登山脈,近千輛坦克直插法國大平原,出現在英法聯軍的背後,其中古德里安指揮的的第19裝甲旅一馬當先。英法聯軍根本就沒有想到德軍這一天才般的冒險舉動,面對古德里安的閃電戰潰不成軍,一敗千里,才有了之後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德軍迅速展開突進、合圍,再突進、再合圍,剿滅了法國百萬大軍,進入巴黎,宣告法國戰敗,前後歷時僅僅一個月。這裡又出了一個名將,那就是隆美爾。

    縱觀法軍戰敗過程,令人唏噓不已,號稱世界第四大陸軍強國的法國無論是武器裝備、戰爭潛力都不輸於當時的德軍,卻因迷信馬奇諾防線一敗塗地,究其原因,個人認為是法國落後的戰爭思維造成的惡果,一戰時期固有的陣地對峙戰爭模式頑固的盤踞在法國包括貝當等高階將領的腦子裡,看不清現代戰爭機械化、機動化這一模式,

    其實當時法國坦克質量數量都不比德國差,但法華人固執的認為坦克應該伴隨步兵打戰壕,以至於造的坦克時速都不超過30公里,並且把數以千計的坦克分散配屬到班排級作戰單位,面對德國集中配置,快速機動的裝甲部隊的閃電打擊,焉有不敗之理? 猛烈高效的突擊徹底摧毀了法華人的戰鬥意志,忙著衝鋒的德國部隊顧不了如此多的法國戰俘,讓他們自己去戰俘營,自覺的法國兵排著隊舉著旗,上寫“我們心中沒有仇恨”。

    反觀德國,敢於嘗試新的武器裝備,創新性的運用大規模集團化、立體化武裝力量,透過空陸一體化配合協調,實施戰術全方位合圍,這種可謂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

    由此可見,大國軍隊建設首先要敢於挑戰原有思想,只有敏銳領會科學技術和時代發展的變遷,才能及時調整戰略及戰術思想,辯證的認知“變”才是唯一不變的永恆真理,以史為鑑,與時俱進,從而強國強軍。

  • 5 # asiavikin雜談

    因為德法邊境上都是山,而兵貴神速,誰也不願意被山地絆住腳。看下面的地圖。

    德法邊境分佈著孚日山脈。歷史上就不利於大兵團運動,在現代條件下對機械化部隊就更是天然屏障。然後法華人又加上一道馬奇諾防線,難度係數再加1。所以,德華人腦子進水了才會讓主力從德法邊境進攻去送人頭。

    而拿下色當要塞(紅色點)就對突破太有利了,只要攻克色當,渡過馬斯河,一馬平川就在眼前。而法華人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在色當這裡建個要塞,就是擔心對手從這裡直衝巴黎。

    因此德法之間的戰爭往往就是圍繞著色當的爭奪展開。一旦德華人迅速拿下色當,法華人不是投降就是隻能在自己的國土上苦戰:1870年普法戰爭和70年後的法國戰役都是色當丟失後法國全域性震動的好例子。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進攻法國都沒從德、法邊境,而是從比、法的北部邊境突入的原因。按照利德爾.哈特的說法,這就是間接戰線戰略:沿著敵人抵抗最小的路徑進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風車的玩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