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敏1

    清朝幼主繼位的很少,除了溥儀就剩下,福臨和康熙了,但他們在位都有權臣,福臨就是康熙他爹,認了多爾袞做乾爹,福臨的母親下嫁多爾袞才換來他的帝位。等福臨長大後才治了多爾袞的罪。康熙在位期間是輔政大臣鰲拜,最後也是康熙成年後,設計抓捕

  • 2 # 月曉YB

    這個問題問得還是挺有意思的,清王朝有好幾個皇帝都是年少登位的,不過權臣的確少有出現,這實際上是因為清朝的傳統與統治者的設計。

    滿清入關的前兩代皇帝,都是幼主當國。順治的時候,他的叔叔,被他稱作皇父攝政王的多爾袞監國理政。

    滿清有貴族議政的傳統,也就是議政王大臣會議,那麼這個會議實際上分化了多爾袞的權力,不過即便如此多爾袞的權力也是夠大的,他應該算得上清王朝最初的政策制定者。

    由於他的霸道蠻橫,使得順治在其死後對他有了一個大的清算,那麼這件事也對順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順治臨死前,指定了四位輔政大臣,實際上為的就是防止出現第二個多爾袞。不過還是曇花一現出現了鰲拜。

    康熙之後,基本上後繼之君都已成年,到了同治才又一次出現了幼主當國。

    咸豐皇帝為了防止出現鰲拜一樣的人物,一下子挑了八大臣輔政,八個人利益矛盾錯綜複雜,分權制衡。

    但是沒想到,辛酉政變把這八個人直接拉出了歷史的舞臺。慈禧走上了前臺,不過隨著慈禧的上臺,王爺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死灰復燃。恭親王,醇親王,禮親王,慶親王,幾位依次成為了軍機處的領班。但是他們頭上始終被慈禧壓著,根本不可能成為權臣。

    到了溥儀即位時候,倒是真出現了權臣,這個人便是他的父親載灃。載灃權力大到什麼程度,袁世凱差點被他給他殺了,可見他在溥儀一朝,起碼最初時候是說一不二的。

    但是載灃沒理由改朝換代呀,皇位上坐著的是他兒子,他有必要把他的兒子推下去換個人麼?換誰呢?

  • 3 # 包依剋星

    別開玩笑好嗎?奴清、奴清是白叫的嗎?八旗制度本來就具有很強的人身依附性,旗人是旗主的奴才,旗主是皇帝的奴才,漢族和其他民族是滿人的奴才,奴才當慣了,哪裡還有反抗的精氣神?也就是太平天國那會兒滿人自己沒本事收拾了,才一步步給漢人機會掌握實權。

  • 4 # 秦右史

    權臣的產生需要一定的條件。改朝換代,挾天子以令諸侯,都是在帝王一脈衰微的前提下,軍事掌控者專斷朝局的產物。

    清朝有幼主繼位,但是不同於清代之前的朝代。中央權力式微,或者帝王一系後代多病,皇帝突然死亡等各種原因。太子或旁支年幼繼位,基本上是傀儡。

    如東漢末年多個幼主和權臣的匹配,主少國疑,權臣一手遮天。明朝許多宦官霸佔朝政,內閣首輔張居正獨斷專橫等,都屬於權臣的範疇,但是性質略有區別。福臨,玄燁皆是幼年登基,但是此時清王朝尚沒有結束戰時。內有太后與滿洲親貴輔佐,外有八旗子弟屏障中樞,滿蒙幾大家族共同努力,清廷幾代人的經營。多爾袞擔任攝政王,孝莊太后垂簾聽政,康熙親政,形成了康熙中後期的穩定形態。

    咸豐皇帝去世後,知道兒子載淳年齡太小,鎮不住滿朝文武和西方勢力來華後的複雜。臨死前設計了八個輔佐大臣和兩宮太后,互相制約。但是慈禧等人發動了政變,清楚了顧命大臣,又開啟了垂簾聽政和議政王大臣的時代。同治,光緒和宣統都是幼年繼位。但是,朝中除了太后垂簾聽政之外,還有議政王大臣,總理王大臣還有溥儀時期的攝政王。軍機處各個大臣之間,明爭暗鬥,互相制約,無法形成一人獨霸的現象。

    同治到光緒年間,所謂權臣基本沒有衍生的土壤。如果非要說,以皇帝為最高法統,慈禧,恭親王和攝政王就是最大的權臣。而且,清朝的宦官除了李蓮英幾個人之外,基本成不了大氣候。權臣跋扈的場景基本沒有出現。到了袁世凱經營小站練兵,組建新建陸軍,實施新政,最終成為最大的北洋系勢力,間接導致改朝換代,清帝遜位。所以說,清代還是一個頗有特殊之處的朝代。

  • 5 # 盧溝古橋寫江山

    從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開始,到公元1911年溥儀退位,清朝共有十位皇帝,其中恰好有一半都是幼主繼位,分別是順治、康熙、同治、光緒、溥儀。

    公元1643年,皇太極猝然駕崩,臨死前沒有留下任何傳位遺詔。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在一番激烈的爭鬥之後,以一個折中方案解決了這個難題,那就是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改次年為順治元年。

    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福臨,這個六歲的幼童由此成了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帝。他的繼位,是多方勢力共同角逐的結果,也是朝政平衡的準星。清初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兩代人的努力,皇權基本已經實現了集中,這也是崇政殿之爭兩黃旗擁立太宗皇子的原因之一。

    順治初年,睿親王多爾袞攝政,他除了在軍事上追擊李自成、擊敗南明小朝廷,朝政上也透過打擊濟爾哈朗、豪格等人一系列的手段實現了權力的集中,同時他的聲望權力也達到了頂峰,因此後世對於他為何沒有稱帝眾說紛紜。可以肯定的是,跟孝莊沒有任何關係,他要是相當皇帝,沒有任何人能攔得住。建文帝朱允炆若地下有知,可以感嘆一句:我怎麼就沒遇上這樣的叔叔呢!

    從這一點看,福臨真是幸運到了極點。攝政王多爾袞於順治七年臘月病死喀喇城,十四歲的順治皇帝實現了提前親政,並且順利全盤接手了所有的政治權力與兵權。

    十年後,順治因天花駕崩,他八歲的兒子玄燁繼位。雖然出現了鰲拜這樣飛揚跋扈的權臣,但這個時候愛新覺羅家已經坐穩了江山。即便是宗室中人奪位都難逃天下口舌,更遑論一個外姓人。他的權力得自於愛新覺羅,這是他能夠發號施令專擅朝政的前提。他有功有權,但這功勞與權力卻不足以支撐他改朝換代行曹丕代漢、司馬代魏之事,宗室也不可能與曹爽相提並論。

    滿清在開國之初就連續出現兩任幼帝繼位,在任何朝代都是絕無僅有的。

    而到同治時期,皇權集中已經到了頂峰,所以慈禧、慈安兩位年輕寡婦就可制服顧命八大臣,因為這兩個寡婦與六歲的小皇帝就是皇權。而到後來恭親王奕訢即便主持軍機處,惹到慈禧,一道旨意就讓他回家賦閒了。

    接下來的光緒與溥儀,兩人都不是皇子,但他們在近枝宗室中與慈禧的血緣關係最近,年齡也小好控制,於是也是慈禧一道旨意,就把他們推上了皇位。這與清初的八旗推舉皇太極、親貴議立福臨已不可同日而語。

    總而言之,清朝是中國皇權制度的頂端,這也是其在有一半幼帝繼位的情況下還能延續268年的重要原因。

  • 6 # 陸棄

    實際上,清朝最後就是被權臣取而代之,改朝換代了。這個權臣就是袁世凱。清朝有五位幼主繼位。福臨(六歲登基)、康熙(八歲登基)、同治(六歲登基)、光緒(四歲登基)、溥儀(四歲登基)。

    清朝雖然五位幼主,但清朝實行的是家族天下治理模式。幼主登基之時,要麼輔政大臣也是愛新覺羅氏家族,要麼是母親垂簾聽政,但宗族中的王爺參政。外戚、宦官沒有機會,權臣也差不多是一家人,還互相制約。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福臨是清朝入關第一個皇帝,雖然是幼主,但這時清朝是上下一心取明朝天下的。輔保幼主是共識。所以這時的權臣多爾兗並無取而代之之意。而且,多爾兗是福臨的叔父,就是取而代之,也是愛新覺羅的天下。多爾兗攝政七年,對朝廷有大功,死後追封皇帝,對他也是大大的尊敬了(後取消)。康熙登基時也小,最大的權臣是鰲拜,但鰲拜成為權臣時,還有其他三位輔政大臣,而且,客觀地說,鰲拜也並未起反心,只是權臣而已。最後被康熙制服除掉。同治、光緒時期,是慈禧垂簾聽政。那時內外憂患,八國聯軍進中國了。慈禧也並未象武則天一樣自己當皇帝,但她當政,國家差點敗亡。溥儀當政時,清朝岌岌可危,辛亥革命一聲炮響,溥儀成為清朝的末代皇帝了,他已經失去了掌控天下的能力,被權臣袁世凱配合南方革命軍取而代之。

  • 7 # 有得觀史

    因幼主繼位而改朝換代,大多出現在亂世。比如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漢獻帝年幼,最後被曹操篡權,到曹丕時期改朝換代。再比如五代十國時期,皇帝像走馬燈似的換,後周柴宗訓7歲繼位,被趙匡胤奪權。

    亂世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人心思變,希望脫離苦海過上好生活,幼主繼位,正是改朝換代的好機會。

    處於治世,百姓生活很好,王公大臣享受著很好的待遇,改朝換代,他們的好生活、好待遇很可能會失去,所以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他們都不希望改朝換代。朝廷命官,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於公於私他們都覺得應該維護皇家利益。

    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在維護皇家的利益,維護王朝的穩定,即便皇帝年幼也很難被顛覆。

    回到清朝,幼主繼位的無非是順治和康熙。順治登基,多爾袞攝政,即便是多爾袞篡位當了皇帝,仍然是努爾哈赤的後代,愛新覺羅家族的天下沒丟。康熙繼位,四大臣輔政,後來鰲拜專權,康熙智擒鰲拜,奪回最高權利。鰲拜被治罪後,康熙並沒有殺他,而是把他圈禁,謀逆大罪哪有不殺之理,可見康熙也不認為鰲拜想篡位。

    順治康熙時期,清朝勢頭正盛,有強大的力量在維護愛新覺羅家族,怎麼可能輕易被顛覆。

  • 8 # 使用者6067148105167

    這個明朝朱由檢以死滿清入關啊沒有漢將吳三桂功勞把山海關城門大開讓清軍打進的話滿清可能推遲20年啊多虧多爾袞剿滅叛賊李自成早打瀋陽皇宮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小說裡有哪些採花大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