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由史看今

    歷史上的朱允文可謂是拿著一手好牌卻打出一手爛牌的效果的帝王,性格上優柔寡斷,缺乏遠見,無識人之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朱允文扯藩扣留了燕王朱棣的兒子,後來朱棣上演苦肉計騙的朱允文心軟放了朱棣兒子,朱棣謀反時再也沒有後顧之憂!

    第二:朱允文扯藩沒有策略,所有的一起扯藩,這樣有一部分藩王就會結成利益同盟對抗朝廷,應該獎賞大部分,孤立小部分各個擊破!

    第三:用人不當用了一個沒有真才實學的北伐統領讓北伐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第四:當朱棣大軍打到長江邊上的時候朱允文完全沒有一個帝王應該有的氣魄和決斷,只知道哭天喊地,抱怨下屬沒有做出正確指令,讓朱棣長驅直入直搗金陵!

  • 2 # 詩書君

    朱允炆是朱標第二子,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長孫。他的父親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祖父朱元璋立為皇太孫。由於自幼熟讀儒家經書,而且生長的環境也是富裕,接觸的都是一些理想主義的人,所以他的性情和朱元璋的剛毅暴戾形成鮮明對比,他溫文儒雅,以寬大有雅量著稱。

    他出生時腦袋長得頗偏,朱元璋用手摸著說:“半邊月兒。”一年除夕,他與父親朱標陪同朱元璋,朱元璋叫他父子作詠月詩,朱允炆作詩曰:“誰將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裡,蛟龍不敢吞。”朱元璋看後沉默不語,因為詩中透漏出不祥之兆。

    朱元璋死後,他繼位成為新君,他寬厚的性格也在他的年號上有所體現,“建文”可以認為是“洪武”的反義詞,他不想繼承祖父朱元璋的那一套嚴刑峻法,改為施仁政。他在位期間囚犯人數僅僅是朱元璋在位期間的三分之一。

    他是一位能夠聽取他人意見的君主。他又一次因病上朝晚了,御史尹昌隆直言皇帝不該懶惰,有人勸他以病情相告,他認為這樣的大臣難得,沒有爭辯,而是虛心接受了批評,還表揚了尹昌隆。

    朱元璋為了保障自己家族統治可以延綿下去,把自己的子侄輩都封為了藩王,這些藩王各擁私人護衛軍隊,他們不僅沒有為中央政府帶來好處,卻成為中央政府的心頭大患。

    朱允炆即位後,下令各王國的地方文武官員聽朝廷節制,採取削藩政策,先後廢黜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及岷王。

    在應對燕王朱棣時,由於朱允炆身邊的謀士多缺乏實際的政治經驗,引發了朱棣先發制人的念頭,隨後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他以“靖難”為名,揮師南下。

    朱允炆的軍隊在前線節節敗退,朱棣的軍隊勢如破竹。在朱棣攻克南京之後,朱允炆在宮中舉火,隨後下落不明。有稱其從地道逃亡,也有稱其離宮後出家為僧。

    總之,他並非人們傳說的那樣懦弱,但是由於年幼缺乏政治經驗,在他的叔父朱棣面對才顯得不堪一擊。

  • 3 # 歷史de縫隙

    1392年,大明太子朱標去世。朱標的去世讓大明儲君空缺,明太祖朱元璋出人意料地沒有選擇他剩下的兒子做太子而是選擇了朱標的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自古以來,廢長立幼取禍之道也。朱元璋放棄兒子立孫子為儲君本身就存在較大隱患。

    我來談一下朱允炆的優缺點吧。

    優點,性格比較柔弱,(具有兩面性,可以說是優點也可說是缺點),為政比較寬和,聽得進諫言。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嚴法治國,動不動殺人,什麼剝皮充草、五馬分屍啥的。朱允炆上臺就寬仁執政,執政期間基本沒有了朱元璋時期的牽連很廣的案子。他對百官的建議也能夠虛心受教,儒家思想比較厚重。

    缺點:識人不明。像李景隆這樣的草包被授予大軍總指揮的職務;像黃子澄這樣的腐儒身居高位在朝堂指手畫腳。

    性格懦弱,心腸軟,不夠果斷。在削藩之前,他有機會拿下藩王卻顧念親情下不去手;李景隆打了敗仗卻不忍心追究責任等等都能體現一個年輕君王的不夠強大內心,可能是沒上過戰場的原因。

    總的來說,朱允炆符合儒家對於明君的期待,但年輕人的經驗和內心都比不上朱棣。如果沒有朱棣,朱允炆可能會成為一代明君。

    PS:關注歷史的縫隙與你一起探討歷史問題

  • 4 # 雪濤剛

    朱標早死,這讓朱元璋大為心痛,隨即立朱允炆為太子。朱允炆是朱標第二子。之所以這樣快的立朱標的兒子為太子,是因為朱元璋十分喜愛朱標,愛屋及烏。

    朱標為人寬厚,屬於佛系。又是馬皇后所生,深得朱元璋喜愛。他的兒子朱允炆自然隨了他爸爸的性格特點。

    可是朱元璋還有個兒子朱棣,他不是個省油的燈。他是朱元璋與一個婢女所生,也就是奴女,沒什麼社會地位。正是母親這個身份,讓朱棣內心充滿了苦澀,對他產生了深深地影響。

    朱棣繼承了朱元璋的膽略和智慧,卻在身份上低人一等,(這是指朱標)。可以說這讓他痛徹心扉。

    朱標早死,朱允炆根基不穩。年輕人,閱歷不夠深,為人又寬厚仁慈,不能抓住問題的根源,出臺了一些不靠譜的政策。特別是事關生死的大事上,欠考慮,而且太仁慈。當然他事先不會知道這些,可他給後人留下了教訓。

    朱允炆的去向也成為了歷史之謎,朱棣奪得大位後,時刻在關心朱允炆的下落,至死也沒有找到。

    朱允炆本可以經過朱標的耐心的培養,成為一代明君,可他天命難違,成為了最具悲劇的角色。

    朱允炆當政時期,頒佈了減稅政策,不再動用殺戮手段對付臣子,使國力得以恢復,國家能休養生息。

    最終得了個惠帝的稱號!

  • 5 # 一刀皇帝

    朱允炆畫像

    我個人對建文帝朱允炆的評價是:

    一代仁君無愧是,奈何尚有四叔在!

    崇文尚儒能絕代,可憐還有四叔在。

    削藩自有削藩論,嘆息四叔更厲害。

    心慈人善無他用,到底政治是小白。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一、一代仁君無愧是

    說他是一代仁君一點問題到沒有。

    首先,從他的成長來看。朱允炆的成長曆史類似於他那苦命的爹,都是那種典型的從小到大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朱元璋在培養朱標方面就像現在望子成龍的家長,先是下大力氣找好的家教,是當時很有學問的宋濂,然後找全套的高質量的教材,就像四書五經之類的,關於學習的補習班一個接著一個。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朱允炆從小就耳聞目睹,也是下大力氣學這些東西,可以說朱允炆和他爹朱標一樣,是一個典型的儒家學派治國者,具體來說就是仁政。早在朱元璋時期,他就像他爺爺提過修改大明律,他感覺大明律中有那麼幾十條太苛刻了,而且據說老朱同志還真的改了一些;他上臺後,很重用他爺爺給他留的三個儒家大學者,天天受修齊治平的薰陶,再加上對《周禮》的,使他把仁政推崇的極高;上臺後還將他爺爺定的那些律法苛刻的地方基本都進行了修改;而且最終再和他四叔打仗的時候還是放不下寬厚仁慈。所以說,朱允炆幹下去,我們無從知道大明的國力是否會變得更強,他會不會成為一代英主,但是至少他會是一代仁君。

    二、崇文尚儒能絕代

    朱允炆的爹朱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儒家信仰者,因為他的私人家教宋濂最出名的就是講五經,就是個“五經師”出身。朱標從有學習能力的時候,這個“五經師”就是他的私人家教,可以說儒家思想就是他的信仰,而他的兒子朱允炆自然也是在這種儒家的薰陶下長大的,也是這個信仰的忠實信徒。當一個人成了一種思想的信徒,那麼他的做事方法,結交的朋友自然都是於這種信仰相關的。就像他上臺後的三個私人顧問,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三個人都是大儒生。一個儒家老闆,帶著三個儒家顧問,肯定是提倡文官統治,經過八股文的篩選,都是博學儒家文化的人才會有出路。所以能夠想象的到,如果朱允炆的皇帝能夠一直當下去,那麼天下的讀書人將無比的收益。

    三、削藩自有削藩論

    早在朱元璋還在的時候,朱允炆就對朱元璋說過,外敵入侵,叔叔們會把他們擋住;當時叔叔們有了異心,我怎麼對付他們?朱元璋反問,你說怎麼辦?朱允炆的回答是首先用德來爭取他們的心,然後用禮來約束他們,再不行就削減屬地或者改變封地,實在不行就刀兵相向了。儘管說他在操作上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甚至說他在削藩的時候就沒有使用這套理論,直接就很暴力的幹掉了他的兩個叔叔。但是這套理論是一套很好的理論,為什麼這麼說呢?詳細看看朱棣後來是怎麼削藩的就知道了,朱棣就是用的這套理論,先用了爭取幾個藩王和他一起鬧革命,成功後用立法約束了幾個沒實力的兄弟,有實力的兄弟要麼被削減了屬地,要麼被對調的屬地,所以說這套理論的套很好的理論,就是他這個操作者是個失敗的操作者。

    四、到底政治是小白

    朱允炆儘管天資聰穎,飽學經綸,但是在一刀一槍的政治鬥爭中終究是個小白。在玩弄權術,搞帝王之術上沒有任何建樹。本來扣下了朱棣的三個兒子,這就是最好的籌碼,朱棣本身在是否鬧革命的問題上同樣是飄忽不定著,畢竟造反也是需要成本的,但是把三個叔伯兄弟放回去,成本一下就降低了不少。而且一直的儒家經典思想,讓他陷入了深深的儒家烏托邦社會,在同叔叔們的政治鬥爭中,一直在揮霍自己的資本,最終是自己的資本耗光了,就是輸掉了這場殘酷的政治鬥爭。使他在明朝一直都沒有廟號,沒有諡號,到了清朝乾隆才給他提了明惠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規模養雞來說,如何發展迴圈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