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ici少兒美術
-
2 # 小馬談古今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創作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
《西遊記》內容龐雜。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莊亦諧,妙趣橫生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西遊記》主要描寫了唐朝太宗貞觀年間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四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歷經磨難(連同唐僧出生到取經前的磨難共九九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取材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民間傳說。
吳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歷經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曆五個朝代。明朝中後期的社會情況與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集團內部矛盾不斷激化,並日趨尖銳;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
-
3 # 非夢亦夢唯求真
吳承恩之所以寫《西遊記》,我覺得要從三個角度來理解。
第一,這是一紙訴狀。控訴懷才不遇的境遇,控訴“五鬼四凶”的猖狂,控訴社會的黑暗。正如他詩文所寫“民災翻出衣冠中,不為猿鶴為沙蟲。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凶。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惜。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清明。”現實中無能為力,只好躲進小樓成一統,寫本名著鄙視你。
第二,這是一種情懷。既然立功不成便立言。吳承恩很有才華,《天啟淮安府志》評價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 加之他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或野史,潛移默化中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愛好與日俱增,對他創作《西遊記》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官場的腐敗和生活的貧寒,使他深深地認識到封建科舉、封建社會的黑暗,既然無力迴天,便把自己的願望寄託在自己的作品裡,為後人提供鏡鑑。正如他所說得:“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
第三,這是一種消遣。吳承恩活了八十多歲,話說吳承恩三十多歲時就開始著手寫《西遊記》了,後來求官、當官,為了生計中斷了一段時間,五十幾歲時幹了幾年縣丞(就是給縣令打下手的),覺得窩囊就不幹了,退休過早,總得找點事做啊,於是就重操舊業,把以前未完成的《西遊記》給寫完了。這個角度就有點扯了,一家之言。哈哈
-
4 # 水兔桑
吳承恩之所以要寫《西遊記》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極大的關係,當時唐朝是佛教盛行,又恰好經歷了玄奘的印度取經,所以就有了這個故事的概況。
吳承恩這個人從小聰明絕頂,不喜歡八股文,又屢試不中,懷才不遇。所以,他對當時的政權充滿了不滿與厭惡。
吳承恩的作品中反映出來的這些故事,充分說明了他是一個嫉惡如仇才子,他把對統治者的憤怒和不滿發洩於劇中,藉助寫作劇本抒發自己心中的主張,鞭韃了達官顯貴的醜惡嘴臉,用《西遊記》這個神話故事塑造了正義與邪惡的較量。
他經歷了長時間的創作,寫下了這股不朽的經典之作,可謂之千古不朽之美文。
-
5 # 葫蘆娃表弟
一提起《西遊記》,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這部小說是明代作者吳承恩所著。
他的這部小說一經問世,便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並且被無數次拍成影視劇,甚至還被改編成了遊戲。老吳生前可能也沒有料想到,他的這部靠興趣使然寫成的小說竟然能夠如此受到眾多人的追捧,真的太幸福了!
言歸正傳,吳承恩創作這部小說的原因,個人分析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01興趣使然上面曾提到過,他是靠興趣寫這部小說的,而並非完全是為了賺錢,當然,賺錢這也只是後話。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專注於某件事情,那麼他會把這件事做到極致,可見興趣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說到了興趣,就不得不提起吳承恩的小時候。據文獻考證,吳承恩小時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小孩子,喜歡蒐羅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比如民間流傳下來的神仙鬼怪傳說,民間故事等等。於是在他幼小的心靈裡便對它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從那時候開始他便開始涉獵了幾乎所有的稗官野史、志怪小說。這正是後來創作靈感的來源。
據傳聞吳承恩在後期創作的《西遊記》中的靈感就來自於一副民間流傳的二郎神搜山降魔的故事圖《搜山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二郎神的手下各個青面獠牙,而受害者則是一個孱弱的可憐巴巴的猴子。不過這在後來作者創作的過程中猴子則變成了神通廣大的齊天大聖,這就與接下來要講的作者的成長環境有關了。
02成長環境在說吳承恩創作該小說的前提下,有必要說下他的成長環境,因為這對他以後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在他的成長階段,大致分為三個成長時期。
少年時期
吳承恩生於一個小商人的家庭。
他的父親原本是一個低階小官,可能仕途不幸,然後下海做了一名小商人,由於經營不善,生活依然清貧。
他的父親骨子裡認為出人才能投地,所以做官就是必然的選擇,雖然他淪落為商人,但是他還是寄希望於他的兒子身上,因此給他取名子為承恩。意思希望他讀好書做一個大官,承蒙皇恩,做一個流傳千古的忠義之臣。
背景:老吳讓小吳考取功名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因為他們經常受到一些官府吏胥的敲詐,使原本不富裕的家更加一貧如洗。受老爹的囑託,小吳自然是非常聽話,從小好好學習,爭取將來能考個大官,正如小時候的我們聽父母的話,把考取清華北大立為自己的目標一樣。
可見在這個階段他的個人思想還是受到父親的影響的。
2.中年時期
雖說吳承恩小時候異常聰明,也遵照老爹的遺志,立下誓言定要考個大官。可是往往理想與現實相悖,吳承恩並未能如願考取想要的大官,到了40多歲才考了一個貢生。貢生相當於現在的一個什麼官職呢,找了度娘問了一下,也就相當於黨校的一個青年領導培訓班的一名學員,看來算一個官職,只是待分配。
可是老吳的運氣非常背,等到分配的時候,卻沒有空缺位了,無奈之下,他不得回到老家。後來在在朋友的幫助下做了一名縣丞,直白一點就是縣令的文書。然而他的仕途命運如同他的老爹一樣坎坷,受到奸人的誣告,他的官漄高告一段落,從此淪為素人。
老吳經歷的種種遭遇,也讓他認識到了官場的黑暗,看清了當時的世態炎涼,這多半與他的個性有關,可能也是父親的潛移默化所致,他性格倔強,不肯阿諛奉承,寧可不做官也不為五斗米折腰。
3.老年時期
丟官後的吳承恩生活更加窘迫了,之前在做官期間因為小時候的興趣曾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為其他瑣事停筆。
由於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再次提起筆開始賣文寫詩,而此時的他已到六十多歲,也正是由於先前的種種經歷,讓他加深了對官場的黑暗認識,小時候的聽到的那些鬼怪傳說的靈感排上了用場,開始創作志怪小說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對現實社會的無情鞭撻。
可以看得出老年時期的吳承恩的思想已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吳承恩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西遊記》的創作之路,直至完成。
唐僧四徒西天取經,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鬼怪正是對那些官府吏胥的隱喻,把他們的相貌進行了極為誇張的醜化,就表明對他們有多憎恨,而每個妖怪後面都有一個勢力龐大的靠山,就相當於他們的權貴親屬。
03總結總的來說,吳承恩創作《西遊記》的最終目的是想透過神佛鬼怪故事來表達自己渴望追求民主、自由的積極思想,反對封建黑暗統治。正如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文章一樣,都是對黑暗社會的無情揭露。
文中以神佛暗喻執政官,鬼怪暗喻貪官汙吏,這是根據當時的黑暗環境採取的保護措施,而透過這層屏障,人們看到的是老吳的主題思想,這才是他創作的真實意圖。
-
6 # 臉紅女生178
西遊記是什麼藝術高度,涉及宗教體系、神話體系、還有就是社會體系,舉個例子,玉皇大帝以及取經途中遇到的幾個皇帝還有他們下屬的統治體系,顯然就是對現實中吳承恩所屬的那個朝代的一種取材。
你說諷刺也好,你說加工也罷,吳承恩作為一個成熟的作家都是被時代深刻影響著的。
有人說是對映嘉靖王朝的,當時嘉靖天天修仙,民怨還是比較大的。
回覆列表
我覺得沒有為什麼。
一個作家,寫一本書,應該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啊!靈感來了,就寫出來了。
就像,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一樣。
很多名畫名著的創作,我覺得都不是處心積慮的,而是靈感的迸發。
有所感想,抒發出來,就成了一本書。
有所感想,描繪出來,就成了一幅畫。
水到渠成。剛好,他會寫。剛好,寫得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