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智慧時代老大媽
-
2 # 陳火車的寫作工坊
這位小夥伴知道要“極致剋制”,但是就是克服不了“想要學更多的想法”。今天借這個話題也來分享一下最近我關於這方面的一些思考。
知識的沉澱和積累,是融會貫通的前提和基礎,一定量的知識儲備是必要的。在現在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怎樣獲取高質量的資訊呢?我的答案是做主題閱讀、沉浸式閱讀。
莫提默·J. 艾德勒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強烈推薦了【主題閱讀】,並且把它歸類為“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方法。
主題閱讀首先要圈定領域內90%以上的好書,明確閱讀的方向。就像茫茫大海航行,首先得製作航海圖。多看豆瓣、知乎等平臺上的高質量書單推薦,有時候一些書的腰封會有延伸閱讀,這些都是拓展領域閱讀廣度深度的好方法。
其次,對待不同的書,要整合不同書籍的閱讀模式、方法。就像一艘船上會有船員、船長、大副等,要想保障一艘船順利航行,各個工種崗位需要同裡配合相互協作。有些書適合速讀,摘取要點精髓;有些書適合範讀,只要瞭解中心思考即可;有些書適合精讀,瞭解作者思路的發展線索。
我們要階段性地輸出,讓主題閱讀的成果得到展示運用。正如航行過程會遇到礁石、風暴,目的地是激勵前進的動力。主題閱讀比一般的閱讀,投入的時間更多、消耗更大,如能定期看到自己的成果、用這些階段性成果來驅動自己,就是一種非常好的良性迴圈。
人的注意力就像探照燈,如果沒有給它規定一個方向,探照燈的散射在消耗我們過多的精力。當你沒有做主題閱讀規劃時,可能會覺得這個也好那個也好,無形中分散了你稀缺的注意力資源。於是就會產生,看了很多感覺上收穫很大,但是回憶的時候卻沒有什麼收穫。
而且做主題閱讀規劃,實際上也是在明確你的輸入和輸出。當你強烈的想探索某個未知領域時,你會從輸出的結果上,給自己定下一些小目標。
例如最近我對於情緒的構建論和指紋論,這兩個學派的爭論有了強烈的興趣,我便會找來相關的書籍進行主題閱讀,嘗試著提煉他們的觀點和論據。
在做主題閱讀的過程中,也在無形中鍛鍊了快速閱讀,快速提煉的能力。書海無涯,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窮盡每一本書籍。對於社科類觀點類的書籍,我們做主題閱讀時只需要提煉其中的觀點,知道作者圍繞這個觀點是怎樣展開論述的,僅此而已。
一本理論性比較強的書裡面,只有20%是作者的觀點,其餘80%都是用來論證這個觀點的事實、資料和論據。如果你的時間有限,那就重點閱讀這20%的精華吧。
市面上有很多快速閱讀的方法介紹,比如洋蔥閱讀法。其中的五個關鍵步驟是:提問,預習,掃讀,切重點,複習。
這些閱讀方法的背後,不外乎要你先明確輸入和輸出的目標,然後圍繞這些目標,有計劃性的去翻閱書籍,最後提煉觀點,形成自己的總結歸納。
我想說的是,方法千萬種,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特別是在現在知識付費的時代,很多被包裝的很精美的課程,背後其實也是離不開一些很基本的邏輯、觀點、方法。我們無需好高騖遠,追求名師效應。不如拿起塵封已久的名家大作,好好閱讀一番,收穫沉澱的喜悅。
因此在探索某個領域的資料時,我們要閱讀這個領域內經久不衰的、歷久彌新的作家的作品,而不要看太多當代作家的,他們的觀點其實可能還不是特別成熟,特別是為了把自己打造成暢銷書,可能還會進行刻意的包裝。
當我們有了量的積累,把它變成我們知識網路的一個個節點之後,我們要做的是高效的調取這些知識節點,適當的進行重新組合,作為我們輸出的重要環節。
這個過程離不開刻意用,也就是功利性的學習。當你合上書本、關掉電腦之後,你能回憶起來的到底有多少?在實際生活工作中,你能用上的到底還有多少?這個問題很關鍵。
我們前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關於知識的輸入。為了更好的記憶,我們會提取知識的線索,對資訊進行壓縮,整合形成我們自己的知識模型。而當你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新難題時,如果能刻意的用新的模型來指導實踐,那麼你其實上就是在用學到的模型構建了一個輸出了渠道,也就是知識模型的運用。
為什麼你總容易忘覺得學了很多,沒有成就感?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去事情中鍛鍊,在工作中運用,所學的知識最後也成為你腦海中的過客,轉瞬即逝。
而我們知道知識的數量是指數級爆炸增長的,人腦的網路記憶,雖然比不上計算機的查詢記憶來得準確、記得牢固迅速,但是我們能夠從有限的知識中構建模型,來應對未知情況,這一點是在人工智慧出現之前,計算機所不能做到的。
當你一直在產生知識焦慮,覺得需要學更多才能滿足虛空的學習獲得感時,破解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你只要看到所學的知識,具體怎麼去運用去轉換,你就不會再焦慮了。
不把知識當目標本身,只把知識當做解決問題的工具,拿來就用。當你抱著這樣的態度來看待所學知識時,你便是在為輸入和輸出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樑。把知識拿來就用,這句話其實理解起來並不複雜。為什麼很多人在實行上卻覺得很困難呢?
在我看來,一方面他們無非是把知識想象得過於高大上了,總覺得學習知識需要特定的儀式感,特定的場所。如果缺乏了這些特定的條件,學習就不是學習。其實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脫離了學校之後的社會學習是更加持續深遠長久的,因為你是抱著目的帶的問題,去刻意的學習。學一個技能給自己加持,為明天加油。而這些經歷,在學校象牙塔般的學習,是很難體驗到的。
另一方面可能他們還沒有這種刻意把學到的東西與產出建立聯絡的意識。也就是說,學完之後你要自己“跳出來”。前面的“陷進去”是為了更好的瞭解知識的來龍去脈,瞭解知識的前因後果。所以為什麼說,一門課程我們透過預習能掌握20%,而在課堂的聽講能達到70%,我們要著重去聽別人怎麼把這個知識的來龍去脈和線索講清楚,這遠比記住知識點,記住一些公式定理來的重要。
而課後的梳理總結決定了你的知識掌握能力能否達到100%。所謂的梳理總結,不是把看過的東西再講一遍。而是要時刻保持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把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經歷與他人的經驗結合起來。當你產生了知識的碰撞之後,你便會有一些新的感覺。於是你學的東西變得更加牢固了,因為它與具體的場景運用深刻結合起來了。
總結一下,今天迴應了一個問題:怎樣克服想要學更多的想法,並把知識有效運用起來。一方面我們要做好知識量的儲備,快速提升知識的積累,可以透過主題閱讀等方法。另一方面我們也要,以少為多,以慢為快,多思考所學的知識怎麼和現實建立聯絡。
-
3 # 第二個不算
1. 言傳身教,給孩子做好榜樣 作為父母你理想中的孩子長大後是個什麼樣的人?你想孩子是怎樣的人,那首先你得是這樣的人。我們常說,父母孩子最好的老師,只有父母自身做得好,孩子才能學得好,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的道理大家都要懂的。
2. 讓孩子做他該做的事情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很多問題,很多時候父母都會主動幫忙解決問題。這麼做不僅破壞了孩子的獨立性,也扼殺了孩子自己做主的能力,其實父母應該讓孩子獨立面對困難好好進行自我思考,從而一步一步達到養成主動學習能力的目的。也鍛鍊了孩子的自覺性,讓孩子有意識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每告訴孩子一個答案,就剝奪一次他們學習的機會。”
3. 給予適當的關愛,不催促孩子 不溺愛但也不要放任孩子,對孩子給予一定的關愛,既要親密又要獨立,孩子才會有發展空間,才會有進取心。另外父母也不要經常催促孩子,儘量不要對孩子督促說教,只要告訴孩子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從而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
4.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所謂好的學習環境,指的不僅是溫暖的家庭氛圍,更重要的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情緒。孩子所處的學習環境氛圍好,不僅能讓孩子內心毫無雜念,從而大大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學習有效率成績當然就跟上來,孩子內心得到滿足就更有助於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
-
4 # 李吉麟
1、自主,內涵就讓學生能展示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並在認可指導下可以知行合一,實踐、體驗。簡單的講,孩子自我意識下“動”起來了求認知。
2、要實現真“自主”,要給孩子“權”:話語權、空間權,真放手。
3、真“自主”,要有真任務驅動,而不是僅僅作業問題。而是學生自己需要解決的認知提升問題。
4、作為教師,學會放手,但並不是放羊式的自主。要讓學生會自主,指導學法。只有學生擁有學習技術,他的自主才能成為學習主人。所以說,學習是需要學習的。否則給“權”,學生也不會“使用”。
5、自主,常與“合作”“探究”在一起。會讓自主更有效。
回覆列表
如何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首先要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沒有人能替代你完成你的學習任務。
其㳄在弄清楚自身學習任務以後,定個目標和計劃,擬出能實現目標和計劃的措施有哪些,然後遵照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