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子音樂坊

    一直都被大家吐槽的抗日神劇來說吧,很多電視劇裡面的八路軍戰士身上穿的都是嶄新的軍裝,甚至有的髮型時髦,皮衣皮褲,手上套著皮手套,腳上蹬著一雙皮靴,儼然一副現代人的打扮。

      還有很多情節本來是女戰士們奮勇殺敵,穿過戰火硝煙的戰場,本應該是十分狼狽的,但是表現出來的場景確實女戰士們各個都還十分從容優雅,身上還是非常整潔的。

    更是經常看見各種八路戰士手撕鬼子的場面,還有手榴彈扔飛機,各種違背歷史,違背科學的場面層出不窮。這些場景已經被很多網友吐槽過很多次了,但是還是能在很多電視劇中頻繁出現。

      打著抗日劇的招牌,難道不是應該著重表現老一輩的革命先烈是經過多麼多的困難和艱辛,犧牲了多少人才換來最後的勝利嗎?但是在很多電視劇中我們看到的,塑造出來的敵人智商像是負數一樣,動不動就給主角耍的團團轉,主角們一個個不用怎麼費力就能戳破敵人的陰謀。

    這種完全是把敵人塑造成傻子一樣,輕而易舉的就取得了勝利。一點都體現不出來革命先烈們但是抗日的艱辛和付出。這些電視劇中的情節其實是在很大程度上拔高了抗日時期我們國家的戰力,削弱了日本的戰力,這種其實也是一種阿Q精神。作為抗日劇,還是要根據真實歷史,讓大家看到抗日時期的中國到底遭受了什麼樣的苦難。

  • 2 # 小海娛

    時代變了,人們的口味也變了。寫正劇費精力,花時間,掙不到錢,也沒有多少人願意看,而寫一些快餐+娛樂+搞笑的觀眾卻趨之若鶩,就能賣大價錢,試問誰還去尊重歷史,人都是驅利的,所有不可思議的事都是源於錢在作怪。

    像八九十年代還是一個看大劇的時代,那時的作品大都能尊重歷史,即使不是歷史劇也拍的有板有眼,那時的觀眾喜歡看大劇,原因有三,

    一是當時人們接受的新事物有限,能看到電視了已經很滿意。

    二是而是當時娛樂產業還不發達,能寫的本子大都改編自通俗小說,加之編劇人群所受七八十年代觀念影響,把傳統看的很重。

    三是資訊不發達,八九十年代,是紙媒時代,除了電視基本能接觸的都是文字,那時候如果有誰手裡拿一本小說,都會讓人很羨慕。

    而兩千年進去了圖文時代,一致到現在的影片時代,所有的資訊爆炸式的充斥著我們的周圍,文化的,範文化的,邊緣文學,一些惡搞也逐步被大家接受,電視電影也逐漸以娛樂為主,甚至惡搞古代名人,故事的影視作品比比皆是,目的就是博取大家的眼球,提高播放量,大把大把的賺錢。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誰掌握住了觀眾的脈搏,誰就獲得了勝利,導演和編劇的門檻也越來越低,什麼爛劇,東拼西湊,再加幾個葷段子,請幾個流量明星就萬事大吉了。

    看著那些歪瓜裂棗都能賺錢,那些原本堅持正統的人怎麼能不眼紅,要麼轉變,要麼滅亡。

    當然也有許多把兩者融合的比較好的編劇,例如近幾年的《少帥》和《北平無戰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從發現的角度看,所有的事物的新鮮感都是有期限的,當人們對低質量的影視劇出現疲勞時,觀眾的審美水平也在上升,會更加理性的追劇,所以編劇只有真正的打磨劇本,寫出更適合大眾口味同時尊重歷史的劇本,才是長久之計。

  • 3 # 曼珠沙華_149020880

    因為,好編劇太難找。因為,好劇本總是稀缺。好編劇難找,於是,爛編劇就太多太多,爛劇本就太多太多。究其原因是:一、編劇這專業完全沒門檻。要是你當過北漂小演員,肯定試過到處試鏡,大批帥哥、美女雲集,讓你的自信心折損,前面的每位總是開口介紹自己是中戲第幾年畢業,有過什麼什麼演出經驗,你這新人要突圍而出真難比登天啊。幕後路比較多,但唯一幾近沒門檻的就是編劇。不必修讀任何專業課程,沒經驗也成,你能寫就可以。二、供需極度不平衡。除政策因為隨形勢轉動而變之外,熱錢瘋狂湧進的衝擊,更加讓這個行業不斷變變變。三、中國沒有叛逆的基因。搞革命必須有叛逆基因,不滿足現狀,渴望改變,但華人的家庭及學校教育嚴重不容許叛逆,中國長輩愛小孩聽話,不聽話就等同壞。壞孩子受家長責備,被學校打壓,被社會歧視,被大眾䎵笑。所以在中國最好當個不叛逆的編劇,不叛逆自然不愛創新,複製已成功的就能輕鬆賺錢,何樂而不為。

  • 4 # 娛聞星記

    如題既然人們都熟知了,這些作品肯定在人們心中都有了一定的印象,作品中的人物以及故事的走向,人們都是知道的。如果要翻拍這些作品,肯定得和以前的作品有區別的,要不然沒什麼新意,拿什麼讓觀眾去觀看去接受。

    如果這些作品不以事實為基礎,胡編亂造,顛覆人們的三觀,那麼這些作品也終將會被人們所唾棄。這些編劇這樣改作品,無非就是增加作品的曝光率,博眼球,知名度提高了,披著名著的外衣,他們的作品也就好賣了。

    金庸老爺子的武俠作品應該是被翻拍的次數做多的了,幾乎每隔幾年,就有一部翻拍作品問世,但質量卻是差強人意了,一部不如一部。

    就拿最近的《倚天屠龍記》來說吧,劇中的女演員幾乎都分辨不出來,都是網紅臉,張翠山和殷素素流落冰火島,那樣的環境下,女主妝容還是那麼精緻,不染煙火,謝遜是戴了美瞳上場的嗎?真的是無力吐槽。

    湖南臺的《封神演義》也真是讓人醉了,妲己的感情線真是豐富,楊戩都成了封神榜的主角了,神話劇都改編成言情劇了,真是為了收視率,什麼都幹得出來。

    改編是可以的,但想這些經典的,人們熟知的,還是請手下留情,現在的這些劇以後都沒法讓孩子看,情啊愛啊得,編劇們你們沒有孩子嗎?

  • 5 # 熱柿子

    有三種編劇,第一種是嚴謹仔細,對劇本精雕細琢,對觀眾認真負責,對藝術有追求有理想,所以不容易妥協,於是沒人用他。

    當然,成名已久的編劇出的劇本肯定搶手,還是有認真負責的劇組需要認真負責的好編劇的。可這畢竟是極少數。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畢竟都要吃飯,那些沒有話語權的第一種編劇,會慢慢變成第二種編劇。

    第二種編劇,對自己的作品也是有要求的,可是迫於投資方、平臺、劇組、演員等多方面的壓力,會做出讓步,但在妥協的同時也還會盡量保證劇本的品質。說到底,也是無可奈何,生活所迫。

    最近的《破冰行動》,聽說原劇本30集,後來加了兩個某平臺編劇進去,就出了48集來。

    還有爛尾的《權力的遊戲》第八季,原作者都插不上話,電視網說了算,編劇只能關了臉書清淨清淨,免得被口水淹死。

    第三種編劇,就是譁眾取寵,他們覺得劇越被噴就越有人看,他們覺得如果大眾都熟知的作品不做些改動還要他們編劇幹嘛,所以各種狗血,各種奇葩。而奇怪的是,越是這樣的劇,收視率越高,查查熱播劇,除了幾部口碑好劇,其他基本如此。

    而且每部劇的訴求不同,前面的透過獵奇狗血從而贏得收視率,還有的就為了捧人,戲份側重也自然不同,為了強行加戲,邏輯啊原著啊什麼的統統不重要。

    這種就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6 # 泡椒影院

    有很多大IP被改成電視,電影,但是播出的效果卻不盡人意,甚至完全背道而馳。那為什麼明知道會被罵還這麼改編呢?椒哥覺得有以下幾點。

    其實改編無可厚非,像《平凡的世界》也是由書籍改編成電視劇的,但是在電視中卻可以深刻的理解那個年代的樸實。

    2 為了圈錢。其實說到底還是為了利益,現在網劇市場一片大好,從校園青春,到古裝都有網劇的身影,這些影片不僅圈了錢,而且演員的名聲也漸漸大了起來。有很多編劇辛辛苦苦花了很長時間出來的效果和網劇一樣,那還不如改編呢,同樣都是罵,也沒有什麼。

    所以,要想編劇寫的好,觀眾的眼界應該提高。

  • 7 # 光腳呀呀

    現在很多影視劇都是小說、名著或者真實事件改編。

    一部人們都熟知的作品,有相當可觀的群眾基礎,比起新的IP,更容易引起觀眾的注意,所以,很多投資者都喜歡翻拍經典作品。

    尤其很多名著,已經翻拍無數遍,大家對裡面的故事,人物都耳熟能詳。

    如果同樣的故事還是一層不變的拍出來,除了畫質更清晰,特效有進步,演員不一樣以外,對觀眾就沒有什麼吸引力。

    今年已經播出的《新白娘子傳奇》、《封神演義》等,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

    在以前已經有了非常成功的影視作品,編劇要想和以往不同,那就得大膽突破,讓人耳目一新。

    就像《封神演義》裡的子虛,在以往的作品中,狐妖都是女性角色,這次以一個男性出場,打破了以往觀眾的認知,一下就引起了觀眾的好奇心。

    如果編劇功力有限的話,往往改編到最後,就很難駕馭裡面人物的走向,故事發展不下去,就像很多小說一樣,前面挖了一堆坑,引引人看下去,後面作者自己都填不上,就只能爛尾了。

    這兩部劇都改編得不成功,上映後網友一片吐槽,尤其《封神演義》。

    雖然被罵得兇,但它的收視率卻一路高歌,讓人意外,可能這就是觀眾的“獵奇”心理作祟,就要看看它到底能改編成啥樣。

    時代不同,觀眾的口味也在變化,快餐式消費,很多投資人看重一個大IP,只想用各種噱頭吸引人去看,一次消費,賺完錢拍拍屁股走人。

    所以這也造成了很多粗製濫造的“爛作品”,越是改得和以往大眾認知不同,越是能吸引人目光,越是罵得兇,流量、曝光率越高。

    希望中國有更多好的編劇,導演,拍出好的作品,不要再為了博眼球而胡亂改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如何把小西裝穿出彩來,不會顯得過於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