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狂怒中指揮官即使在作戰時也要在外觀測個指揮,今天怎樣?這樣豈不是太過危險?
2
回覆列表
  • 1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因為二戰時期的觀瞄裝置還比較簡陋在安全行進時都會探出頭來觀察周圍的情況,因為光靠那小小的觀察窗很難判斷周圍的情況。像早期德國的坦克車長經常探出腦袋來觀察戰場情況,不過這一般是在安比較安全的情況下,主要包括前方戰場不是很激烈,而且後面有步兵跟上。

    將身體探出去觀察是很危險的,但是沒辦法呀,早期坦克的觀瞄裝置實在太簡陋,而且在戰場上探出頭的哥們玩的就是心跳,就看你服不服。而在戰場上獲得戰場動態資訊、透過戰場資訊判斷下一步的作戰行動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坦克車長探出頭來觀察四周的原因。不過像早期的T-34坦克很少有這種情況,倒不是因為蘇聯的坦克車長怕死,而是t34坦克車長位置的艙蓋是整體焊制而成,不但體積大而且非常重,想要出來看一下四周情況必須將大半個身體探出來。

    而現在坦克一般不需要車長探出腦袋來觀察周圍的情況,很大原因觀測裝置的增加與完善。包括360度周視鏡,在三代坦克上一般的國家做法為車長觀瞄鏡安裝可見光和熱成像兩套觀察裝置,並且利用車長觀瞄鏡視角廣的特點,車長還負責將發現敵方目標的資訊透過車內計算機系統傳輸給炮長,由炮長完成攻擊。

  • 2 # 漩渦鳴人yy

    確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大國家的坦克的車長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苦逼的職業,為什麼他們的觀瞄裝置太簡陋了,也就是坦克的車蓋上面留了一條小縫,然後順著那個縫看外面情況到底是怎麼樣?

    我們去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很多德國的優秀的坦克部隊的車長都喜歡把自己的身體探出半個腦袋來看周圍到底是什麼情況,這樣的話看得更加清楚,而且,本身這個目標特別小,在坦克與坦克之間的對決裡面,坦克炮的炮彈也不可能說打中這麼小的目標。

    這一點,前蘇聯的坦克部隊深有體會。前蘇聯的早期的t34坦克,也就是t3476坦克,他的坦克的艙蓋太大了,所以車長如果想要看清坦克車前面的情況,就必須把自己整個人全部探出去,這樣菊花就露出來。

    而且t3476坦克我們去看他坦克炮塔特別小,所以是沒有泡手這個職位的t3476坦克如果想要打中敵人的坦克或者是發射炮彈的話,需要車長觀瞄對方究竟在哪裡,然後再指揮自己的炮塔進行轉動,然後在車長塞進炮彈負責開炮,這中間消耗的時間太長了,在蘇德戰爭早期,面對德國訓練有素的裝甲部隊,很多時候t34坦克自己沒有反應過來,結果德華人直接打過來了,車長,又是忙著觀瞄,又是忙著開炮沒有忙活起來之後,結果悲劇了一車的騷年。

    說到這裡,很多人都已經看出來了,坦克車的車長很多都是由炮手轉變過來的,但是凡事無絕對,也存在著例外,比如說德國的虎式坦克,德國的虎式坦克,它的炮塔旋轉速度太慢,所以在面對敵人的遭遇戰的時候,如果想要快速地命中敵人,需要駕駛員駕駛坦克進行一定程度的自轉,因此,虎式坦克在很多情況之下都是由駕駛員直接晉升為車長。

    現如今坦克有各種各樣的觀瞄裝置,感應裝置,甚至於說天上的衛星,天上的飛機都替你觀測周圍的情況究竟如何。透過無線電跟你傳輸,而且有的坦克還自己配備了小型的無人機,所以坦克車車長也不需要說像之前那樣還需要把腦袋探出去看看周圍的情況,完全可以自己坐在車子裡面指揮著各種各樣的事情。

  • 3 # 戰壕

    二戰時期的觀瞄手段還非常落後,因此為了及時有效的觀察戰場情況,車長往往都需要探出頭甚至半個身子,坐在坦克內部根本就沒法掌握周邊敵情。

    二戰中其實也有這些觀瞄裝置,比如德軍坦克經常採用的車長指揮塔,就設計有多個小觀察窗,可以觀測坦克四周敵情。但是畢竟視野太小而且姿勢難受,因此很多時候德軍坦克的車長都是露出半個身子來觀察的。

    至於蘇軍美軍等,採用的設計也大致類似,要麼是專門設計一個車長指揮塔似的裝置,要麼就是在坦克炮塔上設計上觀察窗。但是這些設計的觀察效果都很糟糕,而且像在炮塔上設計觀察窗的設計也對防護效能有害。因此實際作戰中各個軍隊的坦克車長還是選擇露出身子觀察周邊敵情。雖然這樣一來風險很大,很容易被隱藏的敵軍放冷槍,但這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而在如今,由於各種光學電子裝置的技術進步,車組成員在車體內基本就能掌握周邊情況,及時做出應對措施。比如如今第三代主戰坦克上常見的車長觀瞄裝置,就能快速旋轉360度觀察周邊情況,類似於潛望鏡,還具有夜視或者熱成像觀測能力,更能有效發現敵情,同時車長也更加安全。

  • 4 # 紅色手電筒

    坦克擁有強大的裝甲防護措施,但是這些防護的前提是一層厚厚的鐵殼,而坦克上邊如果開特別多的壟斷,那麼坦克的防護能力就會降低。

    坦克其實如果是關上艙蓋進行戰鬥的時候,對外邊的環境感知能力是十分差的,坦克上邊雖然有一大堆潛望鏡,但是坦克的盲區依舊是非常大的,雖說不是瞎子但是也差不多了,況且除了視覺人本身還有很多別的感覺器官,而如果關閉了坦克的艙門,這些感官就都沒有用了,而這些感官其實有時候比眼睛還管用。就算是眼睛,人的視野也比所有的觀察儀器要大,人的視野可以有190度,而光學儀器才多大也就幾度,能有10度就不錯了。

    還有一個就是坦克裡邊的環境並不是讓你能夠舒服的地方,尤其是戰鬥時,火炮開炮,二戰時期的坦克炮還沒有火炮抽菸裝置,開完一炮火炮發射後廢氣很多就是進入坦克裡邊,這可是把坦克的成員給燻的夠嗆,開啟艙蓋也是有助於坦克內的空氣質量。一般敵情顧慮小的時候,坦克乘員都是在坦克的外邊。

    現在坦克裡邊的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已經有一些增加了空調,而且對外的觀察系統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前邊說到那些理由也還是存在,就是關艙門以後的視野太狹窄了。觀察視野存在巨大的盲區,而車長還是需要在艙門外表觀察。

    不過現在最新式的坦克尤其是針對巷戰改進的坦克會透過加裝攝像頭來改善坦克視野,使坦克對外的感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在巷戰中狙擊手對於暴露在外的坦克乘員的殺傷太大,所以巷戰中坦克車長露出炮塔的時候已經不多了。T-14的乘員都在車體裡邊,就算出來視野也好不到哪去。

    象俄國的T-14阿瑪塔由於3名成員都在車體內,他們透過坦克上的各種感測器對於外界進行觀察,而且T-14成員的位置比較低,車長出來不出來對於觀察的視野影響不大。

  • 5 # 思遠防務

    坦克在二戰時候的應用非常廣泛,基本上各國陸軍全靠坦克的火力輸出與步兵掩護,對於坦克來說一是強大的防護力,二是有效的火力攻擊,三是充足的機動效能,在這些的基礎上還要有足夠的視野來進行保障才行。不過對於當時的技術來說,並沒有像如今這麼先進的電子系統來輔助觀察視野,因此往往指揮官都要探出頭來觀察環境和指揮作戰。二戰坦克乘員為何探頭觀察?現在也這麼做原因其實很重要。

    在當時的坦克裝甲很強,不過接踵而來的就是密封性問題,當時坦克與外界的介面很少,想要觀察前方的視野,也要透過潛望鏡。不過這些視野畢竟還是太小,遠不如人眼觀察的多,況且除了那小小的視界之外,也接收不到其他的聲音等資訊。短時間的前進還可以,如果長時間作戰,如果不靠別的手段來獲取資訊的話,是萬萬不能的。

    而且坦克內部空間狹小,空氣迴圈也不是太好,在火炮發射之後,也會有部分煙進入到駕駛艙中,因此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就要開啟透透氣。但是在危險的戰場環境,貿然探頭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因此探頭往往是在需要行軍或者比較安全的環境下才會進行。這項工作通常都是由指揮官來進行的,因此也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職業。

    說白了也是當時落後的觀瞄裝置所決定的,在現代坦克,內部空間的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現在有些裝了迴圈系統,也有像夜視儀,感測器等能夠在夜間或者白天擴大視野的東西,不過即便如此,視野仍然不夠用,通常會透過加一些攝像頭來改進資訊獲取能力,不過在某些時候仍然需要車內人員探身出來觀察四周,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不得不說現在技術發達的確有許多好處,而且觀測裝置也在逐漸完善,出現了可以360度觀察的周視鏡,也有一些例如雷達等成像系統,現在的坦克,甚至一個人就可以完成駕駛與瞄準工作。

    再加上那時候一些坦克炮塔轉的很慢,因此在突然遭遇敵軍的時候,想要觀察後方,就需要把炮塔旋轉一週,而如今先進裝置功能是很強大,甚至還可以根據衛星來進行定位,而且也有專門的偵察員可以用對講機等傳遞資訊,不過探頭還是需要必備的技能。

  • 6 # 煮酒閒話

    坦克是個大鐵盒,為了保證防護,車內的視界是很狹小的。

    開車的朋友都知道,再好的視野也不能保證沒有視野盲區,開車存在盲區就容易出車禍。

    那麼打仗呢,所有你看不到的地方都有可能存在敵人。這時候就需要指揮官在還算安全的區域,儘可能的觀察好可能存在危險的地方,規劃好行軍路線。

    即使現代坦克,擁有大量的攝像頭,感測器,甚至還有和車外步兵聯絡的電話,但是戰場上最靈敏的還是人,攝像頭分辨不了的場景,人能看見;車載裝置分析不了的槍炮聲,人能聽清;車載電腦判斷不了的危險,人可以。電子裝置還遠遠沒有擁有能夠取代人的能力,尤其是在多種資訊的模糊處理上。

    所以倒黴的車長還得繼續危險一段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中,如何快速準確的搜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