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哈達博士

    魏徵在玄武門之變以前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今極力勸說李建成先下手為強,果斷除掉李世民。這都要取他性命了,按說李世民肯定會恨魏徵入骨。但事實卻恰恰相反,李世民在玄武門殺掉李建成之後,並沒有找魏徵算賬,而是迅速地將魏徵收入自己麾下,為什麼會這樣呢?

    1. 李世民對事不對人的態度

    魏徵一開始身為李建成的謀士,確實向李建成建議儘快除掉李世民。但李建成死後,李世民不僅沒有向他問罪,反而重用他,將他留在身邊,共同治理國家。因為他知道魏徵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完全是因為各為其主而已。

    李世民當然會痛恨當初魏徵想殺自己那件事,但他能夠將人和事分開,能夠做到對事不對人。他明白當初真正促使魏徵想殺自己的動機,不是魏徵本人,而是魏徵所處的環境。魏徵身處太子陣營,跟敵對的李世民陣營是一個你死我活的狀態。為太子出謀劃策是忠心的表現,是魏徵分內的事。在那個情況下,就算把魏徵換成其他人,也照樣會力勸李建成殺了李世民,以絕後患。所以說真正想殺李世民的關鍵決定因素不是魏徵,而是魏徵所處的環境。忠於李建成是魏徵的本分,現在李建成死了,魏徵也可以解脫了。

    2. 魏徵的才華打動了李世民

    李世民看重的是魏徵的能力和直諫敢言,魏徵力勸李建成殺到李世民恰恰表明了魏徵犀利的眼光和非凡的能力。在玄武門之變前的那段時間,兩個陣營處於一種恐怖的平衡中,矛盾隨時可能爆發。魏徵清楚地看透了形勢。他對李建成說李世民能力極強,勢力也極強,如果不盡快除掉李世民,恐怕遭殃的就是他們自己。

    在我們後人看來,這個論斷可以說非常準確的,在事發之前魏徵就準確地給把握了那場最高權力之爭的脈搏,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並且給出了最為正確的勸諫。能做到這一點需要極強的邏輯推理判斷能力,和政治敏感度,這跟那些事後諸葛亮是完全不一樣的。李世民就是看到這一點,看到了魏徵是有真才實學的。李世民是個有遠大理想抱負的人,為了實現他的理想,他需要招攬更多的賢才。眼前的魏徵就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李世民當然不會輕易錯過。

    3. 李世民對自身能力的自信

    你也許會問,李世民收納魏徵後就不怕他以後像背叛李建成那樣背叛他嗎?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本身就是一個能力超強的人。李世民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對自己的能力和人格魅力都非常自信。他相信憑藉自己的能力,沒有人能背叛自己,也沒人會背叛自己,即使出現部下叛變,他也能很快平定,不會對自己造成多大的影響。所以他摒棄前嫌,重用魏徵,他要利用魏徵的才幹為自己服務,而不懼怕有朝一日魏徵叛變。

    這個從李世民對功臣的態度上也能找到佐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幫助李世民奪得江山的主要功臣,他們基本都得到了善終。李世民沒有像趙匡胤那樣解除功臣的兵權,更加沒有像朱元璋一樣把功臣趕盡殺絕,而是在當上皇帝之後繼續重用他們。究其原因,就是李世民個人能力超強,對自己非常自信,他覺得自己比這班功臣都強很多,不需要怕他們以後會奪自己的江山。所以,李世民放心地讓功臣們繼續掌權。歷史非常有意思,明太祖朱元璋就是李世民的一個反面,老朱內心對自己非常不自信,所以為了江山永固,不惜殺掉功臣。

    4. 李世民和魏徵相互成全

    魏徵曾向李世民提出了200多個重要的建議,他也常常逆龍鱗直諫,氣得李世民要殺他。而魏徵則一般會表現淡定自若的說:你如果殺了我,我實際上沒有絲毫損失,反而能成為千古名相,但你在後世的眼裡就會成為殺諫臣的暴君,得不償失。這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退一步看,如果魏徵敢於直諫,李世民也能做到不殺魏徵,且善於納諫。這樣李世民就會成為一代明君,魏徵也會成為一代名相。從這個角度看,他們兩個是雙贏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李世民和魏徵達成了默契,他們演出了一場君臣之間的雙簧戲,成就了流傳千古的君臣佳話。這才是李世民不殺魏徵,卻要重用魏徵的根本原因。

  • 2 # blnt

    玄武門之變後,為何不殺李建成部下魏徵

    玄武門之後,李建成的部下結局悲慘,但李世民早聞魏徵有才,所以召見他一面,魏徵不是那種死板的人,他說過只做良臣而不是做忠臣,先是抬高自己說:“如果建成太子願意聽我的,結局就不是這樣了。”然後自比管仲,把李世民比作齊桓公,把建成太子比作工資糾,願意輔佐李世民。說得李世民心花怒放的,所以就沒殺魏徵,其實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藉此事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大度與明君的形象,並且魏徵確實是有才的,也挺會說話的。但是對魏徵還是心存戒心,不是很信任。

    魏徵直言勸諫,李世民動殺心(至於為何行事作風改變這麼大,大家可以評論發表意見)

    前面講了,魏徵因為把李世民比作齊桓公,逃過一劫,但是後來入朝做官,卻好像是不怎麼給面子,直言納諫,喋喋不休,跟明朝的曾秉正一樣,曾秉正慘遭罷黜,而魏徵卻流芳百世,所侍奉的君主行事作風不同的差別啊。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太宗得一鳥,喜歡得很,遇魏徵上前言事。怕被說閒話,把鳥放於袖中,魏徵故意喋喋不休說個不停,等到退下的時候,太宗發現鳥已死,太宗大怒,心生殺意。長孫皇后看出太宗所想,跪於其前說恭喜陛下,你真是千古明君,連魏徵都能容忍而且重用,也只有你一人了。(這馬屁拍得好,救了魏徵一命)太宗聽過欣喜,打消了殺魏徵的念頭。

    但李世民真的特別信任魏徵麼?

    我看未必,魏徵死後,李世民親自為其立碑,還許諾把公主嫁給魏徵之子,但沒多久就把碑推到了,把親事給毀了。至於原因,聽人告密得知魏徵生前的罪責,對於魏徵的是非,輕易的相信,你覺得李世民真的信任魏徵麼?相互利用罷了,都為其名聲而已。歡迎發表意見。

  • 3 # 優秀的米老鼠96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逼唐高祖李淵退位,進而奪取了政權,然而,作為李建成的太子洗馬的魏徵,曾建議太子儘早除掉李世民以絕後患,但是魏徵並未受李建成的牽連而遭到清算,相反卻受到李世民的重用,那麼李世民為什麼會重用一個曾經是自己政敵的幫兇呢?這其中又有什麼玄機呢?我來分析一下,請大家指正。

    第一,李世民謀殺太子,得位不正,為樹立“明君仁主”的形象,避免事態擴大化,勢必實行“只懲首惡、協從不問”的原則。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登基稱帝,由於是殺兄屠弟上位,日後史書必有記載,為了樹立自己開明、仁義的形象,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集團中人採取拉攏和收買的策略。李世民不殺魏徵是標榜自己是“仁義之君”和“開明之主”。特別是要顧及史書對玄武門之變的客觀記載。

    太子李建成重視有才之士,身邊人才眾多,魏徵是敵方陣營的一個標誌,不殺魏徵表明李世民實行懷柔政策,可以爭取更多的敵方陣營的有識之士來投。

    第二,李世民登基之後,面對的是李淵時期長達8年的昏政局面,正值用人之際,百廢待興,必須對敵方陣營有才之士進行收買,以籠絡人心。

    李世民即位以後,其政治局面是李淵昏庸治理下的混亂場景。李淵雖然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但其為人昏聵、好色、平庸。在位期間,好接近諂媚之徒,重用裴寂,又廣徵民女入宮,擴充後宮,而後又製造了劉文靜冤案。唐朝建立後,國家並未平定,李世民利用四年時間才討平全國。

    玄武門之變發生後,李世民面對的是李淵留下的爛攤子,唐朝如果不加以改進、治理和整頓,勢必要走隋朝滅亡的老路。李世民從國家角度而言,爭取魏徵、重用有才之士成為當時的重要任務。李世民登位後,百廢待興,治國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政治資源,開拓新局面、保持政局的穩定,需要魏徵這樣的人才,特別是魏徵這樣的敵方陣營成員,對李世民開啟新的政局具有重要政治意義。

    第三,唐朝初年,政局不穩,由於種種客觀原因不能對太子一黨進行大開殺戒,對李世民穩固政權不利。

    另一方面,這也是李世民針對唐初政局不穩的客觀狀況,實行特殊政治手段應對特殊局面的政治需要。如果李世民對李建成一黨展開窮追猛打,勢必引起統治階級內部的混亂、加劇矛盾,隋朝滅亡的教訓還不遠,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李世民不能不考慮長遠目標。爭取敵方陣營的有才能臣,不僅具有政治意義,對於扭轉武德年間的亂政、濫政和懶政都具有積極作用。

    第四,魏徵是不可多得的治世能臣,爭取魏徵可以達到分化、瓦解敵方陣營頑固勢力的作用。

    再來說說魏徵,說魏徵勸說李建成殺了李世民,這樣一個惡毒的人,為什麼李世民還要留著他呢?這就是李世民不同於常人、不同於心胸狹窄的昏君的地方了,李世民考慮的是唐朝的大局,考慮的是國家的長遠利益,如果考慮個人,勢必使國家如隋朝一樣速亡。爭取魏徵,也可以起到分化、瓦解和震懾李建成餘黨的目的。

    魏徵雖然是李建成陣營成員,但他有膽識、謀略,非比常人,正因為他向太子建議殺了李世民,才令李世民認定這個人有才能遠見、忠於主人,這正是李世民需要的人才標準,如果爭取魏徵成功,必然使李世民開局有利。正是由於李世民胸懷寬廣、不計前嫌和魏徵對李世民的心悅誠服,才開啟了唐朝三百年基業的“貞觀之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NBA彈跳最強的5人應該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