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q華妹子q

    因為諸葛亮的為人太過謹慎不太擅長用險招而且為人特別喜歡大小權力一起抓所以導致了多次北伐都沒有擴大多少疆土而且累死了自己

  • 2 # 卿寶貝

    此從劉備白帝託孤以後,諸葛亮立志北伐中原,恢復漢室,六出祁山,徒弟姜維九伐中原,雖收穫甚微,但其一片忠心,日月可鑑。走祁山這一條路是受地理因素所限制,大山擋住了進軍路線,不得已只能改道,兵出隴右。但並非每一次都是隻走祁山這條路,還有過分兵,兵出散關,褒斜道,子午谷等,但是由於地理位置原因,皆無功而返。

    關羽大意失荊州以後,荊州被東吳和曹魏兩家平分,蜀漢的地盤被縮小,如若東進跟魏軍開戰,一則不佔地利優勢,荊州已成曹魏屬地,攻佔城池本身就沒有地利優勢,而且損失將會相當慘重,況且,荊州水路較多,此時的蜀漢水軍所剩無幾,兵力排程各方面也沒有優勢。二是東吳雖然明面上已經和好,說是共抗曹軍,但沒有永遠的朋友,利益當頭,吳魏兩家平分荊州,是一個平衡局面,如果蜀軍再要插足,不免會遭到東吳的敵視,那麼對魏軍作戰時不免會腹背受敵,因此東進一途毫無希望。

    由於秦嶺等山脈隔阻,諸葛亮想討伐魏國,就只能北上,北出漢中,此時有幾條路線可以選擇,一是出岐山,即從冀中出發經武都,下關,過岐山到街亭,這一路線是常用路線,好處是道路寬闊,利於進軍,缺點是路線較遠,幾乎繞了一大圈;二是兵出簯谷,走散關,褒斜道,駱穀道直逼陳倉,這一路都是崇山峻嶺,道路崎嶇,車馬很難同行,大軍的透過以及後勤的運輸都極為不易,而且山地之中,若被敵軍提前得知,設下埋伏,容易全軍覆沒,出山之後,便到陳倉,陳倉地勢易守難攻,守將是郝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不付出沉痛代價絕對拿不下來,對於一向用兵穩妥的諸葛亮來說這個路線絕對不行。第三條路線,便是魏延所提議的,派遣奇兵,兵出子午谷,這條路線盡頭便是長安城,但這條路比第二條路線更加艱難,要穿越更多的山陵,大軍透過更不可能,尤其是騎兵,到了重鎮長安,沒有騎兵的迅速突破和攻城器械,只靠跋山涉水的步兵是拿不下來的。因而,只有祁山一路可做征途。

  • 3 # 南影小生

    最遠的是隴西道,走這條道路有三個好處。

    1.隴西道雖遠,但道路平坦,便於大軍行動。

    諸葛亮北伐,必須出漢中,而出漢中就得翻越秦嶺,總共有五條道路可以走,分別是子午道、黨駱道、褒斜道、陳倉道、隴西大道。最近的是子午道,最遠的是隴西大道。其他四條道路都是近道,雖然路近,但位於秦嶺,山高谷深,崎嶇難行,不利於幾十萬北伐大軍行動。隴西大道,雖然遠,但地勢平坦寬闊,有利於大軍行動。

    2.可以獲得援助。

    隴西大道位於羌人地界,羌人生性勇猛好戰,民風彪悍,走這條道路,可以收服羌人,使其出兵助諸葛亮北伐,大大增強北伐軍的戰鬥力。此外,隴中一帶,盛產馬匹,諸葛亮大軍以步兵為主,騎兵少,走這條道,可以得到馬匹,裝備騎兵,以補大軍之不足。

    3.隴西地理位置特殊,戰略地位險要。

    隴西位於秦嶺西北,往西可達西涼一帶,往東可進關中,往南便是漢中。諸葛亮走隴西道,大軍駐紮在隴西岐山一帶,一者可以得到隴西各郡,以保障後勤供應的需求,二者可以緩緩東下進軍關中,攻長安,下洛陽。

    所以,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自然知曉隴西的優勢位置。再說,他也不想舍近取遠,繞遠路,但沒辦法,受地形所困,綜合之下,只有走這條道路。

  • 4 # 小鴻哥

    諸葛亮在隆中對講天下有變,兩路進軍。現在天下無變,荊州已失。諸葛亮深知滅魏在很長一段時間是不能實現的。出師表中講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兩漢舊都是長安,洛陽。所以說諸葛亮應兵出秦川才對。但諸葛亮兩次出祁山。論距離來說隴右並不比長安遠多少。漢中到長安是六七百里,到隴右諸郡是六百里——八百里,但確實是繞遠路。諸葛亮北伐有五次,第一次、第四次攻隴右祁山,第五次是西上五原丈。這三次都是圍繞切斷隴道。第二次是支援東吳。第三次打下陰平武都兩郡,本來是圍城打援,但是郭淮沒有上當。

    諸葛亮是向魏國統治薄弱的隴右地區進攻,進而蠶食雍涼。就是在以攻為守的同時,也是打算蠶食雍涼。。在第一北伐前,諸葛亮應跟眾將商討伐魏之策。據三國志:魏延提議讓他率萬人跟諸葛亮導道在潼關匯合,像當年韓信一樣。魏略是講魏延要求率萬人走子午谷攻佔長安,諸葛亮從斜谷率主力到長安匯合。這樣就能一舉拿下咸陽以西。兩者綜合就是:魏延率萬人走子午谷,拿下長安後向潼關進軍。諸葛亮率主力從斜谷趕到潼關和魏延一起拿下潼關。蜀漢大軍在潼關切斷魏國跟雍涼的聯絡,這樣雍涼就歸蜀漢了。諸葛亮知道蜀漢跟曹魏的差距,蜀漢尚無跟曹魏在潼關決戰的實力。

    當年馬超韓遂十萬人在潼關都沒擋住曹操。當年韓信花了一年時間才拿下關中,這還是項羽深陷齊國戰場支援不了的原因。而蜀漢也根本無法供應十萬大軍的糧草。再者潼關距離洛陽六七百里,魏國在洛陽的中軍就有十多萬。而曹真、杜襲駐軍關中扶風郡、郭淮駐軍隴右上邽、徐邈任涼州刺史。三國志:明帝以涼州絕遠,南接蜀寇,以邈為涼州刺史,使持節領護羌校尉。這些都是當世之人傑。曹真郭淮很多人都知道。杜襲是曹真司馬懿的軍師,徐邈後任司馬懿軍師。諸葛亮不幹掉他們如何能安心西上。一旦諸葛亮在潼關跟魏國援軍交戰。曹真、郭淮、徐邈在後面進攻或切斷蜀漢糧草,該當如何?

    諸葛亮攻隴右有七利:

    第一齣其不意:公元227年諸葛亮到漢中時,魏明帝就想伐蜀。大臣勸伐蜀成本太大。不如據險防守。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魏國就派曹真在長安西邊扶風郡郿縣一帶佈防以阻止諸葛亮進軍關中。三國志: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諸葛亮派趙雲鄧芝偽裝主力做出向郿縣以進軍關中,諸葛亮率主力進攻隴右。據魏書:是時朝臣未知計所出。就是說當時魏國大臣都沒猜到諸葛亮攻隴右而不進攻關中。諸葛亮隆中對就講益州之眾出秦川。出師表也講還於舊都。誰都沒有想到諸葛亮真正目的是隴右。

    第二隴右有糧:

    從南安、隴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麥千頃,為之縣餌。上邽也有糧,後來北伐諸葛亮就割了上邽的麥。諸葛亮第一、第四次都是攻打祁山。蜀漢因為地理原因,糧食很難運到前線。這也使得蜀漢難以持久戰。魏國將領只要據險而守,諸葛亮糧儘自然就退軍。

    第三秦涼魏國統治力量弱:

    諸葛亮採用的是向魏國力量薄弱的地方。誘羌胡叛、切斷隴道,一舉拿下隴右以西(涼州、雍州西部)。而雍涼的胡羌人多次叛魏。公元211安定郡反,公元220年涼州酒泉郡反。公元220關中胡人反,公元224年羌人反,公元227年安定郡反。所以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攻隴右,三郡叛魏響應諸葛亮。公元233年鮮卑柯比能,步度根叛,安定郡保塞叛.公元247年雍涼羌胡叛魏降蜀。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第四拉長魏國支援補給距離:

    隴右諸郡距距離蜀漢近魏國遠。距離蜀漢不過六百里——八百里。但距離魏國洛陽兩千多里。後漢書郡國志:安定郡,雒陽西千七百里。隴西郡,雒陽西二千二百二十里。 祁山在隴西郡。

    第五切斷隴道:

    諸葛亮只要佔據隴右四郡,就能切斷涼州跟魏國的聯絡。又能誘涼州胡人為援。公元228年時隴右四郡,只剩下隴西郡堅守。當時隴西官員對蜀漢軍講:如果你們能擋住援軍一個月,不用你們打,我們都會投降。所以馬謖守街亭的任務就是擋住魏國援軍。三國志裴注:使東兵不上,一月之中,則隴西吏人不攻自服。所以馬謖只要擋住張郃一個月就夠了。三國志裴:後十餘日,諸軍上隴,諸葛亮破走。公元221年涼州胡人就大規模叛亂,曹真率軍平叛,斬殺五萬人。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西上五丈原,當時司馬懿講根本不用擔心。郭淮反對,那樣才對魏國威脅大。三國志郭淮傳: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司馬懿採納了郭淮的建立,立馬在那裡佈防。營寨還沒建好,蜀漢軍果然來攻。後來姜維北伐也是採用當年諸葛亮的策略。三國志:維若斷涼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據關、隴之險,敢能沒經軍而屠隴右。宜須大兵四集,乃致攻討。

    第六以戰克之威,進兵東向(關中):

    拿下四郡後可進軍關中,收降四郡兵,招納羌、胡擴充實力。三國志:據櫟陽積穀之實,放兵收降,招納羌、胡,東爭關、隴,傳檄四郡。以隴右之資進軍關中,這樣能大大減少從蜀地運糧北上。佔據隴右,即使魏國來攻也能固守。時間一久,魏國必然糧盡。人馬過多,則糧草不足。人馬過少,則不能擊敗蜀漢軍。

    第七招納漢朝遺民,打通絲綢之路

    蜀漢軍隊可在雍涼秦屯田,再召撫四周的漢朝遺民。東漢末大亂時很多漢人跑到新疆西藏青海寧夏去了。例如高昌國是漢魏遺民建立的。魏書:彼之甿庶,是漢魏遺黎,自晉氏不綱,因難播越,成家立國,世積已久。就是說他們是漢末魏末時遷到那的,在晉朝八王之亂後建立國家。後來想歸附中原王朝,當時北魏沒有接受。他們的禮儀跟漢朝差不多。漢朝必竟歷經四百年。

    諸葛亮曾講過決敵之資唯賴蜀綿。蜀漢的綿是歷代產量、品質最高的。所以有蜀錦之盛當在蜀漢。就連魏吳都曾大量購買。近些年新疆考古發現蜀綿,很有可能是魏國或者蜀漢流通到那裡去的。諸葛亮是能用蜀錦向漢、胡、夷換戰馬、糧食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散養雞用什麼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