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濤Ajita
-
2 # 超越1933202637212
少年時讀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當讀到“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句時,說實話,沒什麼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太多的人和事,閱歷和見識都增長了許多,回頭看看走過的路、遇見的人、發生的事,就象在昨天,恍恍惚惚就象做夢一樣。
年輕的一代,經歷的少,人生路還很長,他們會認為“人生如夢”這句話有片面性、唯心主義等等,但這也正是年輕人本應有的無所畏懼精神。
對於即將步入老年或已經步入老年的人,當讀到“人生如夢”這句詞時,一定會與心靈引起共鳴。一路走來,太多發生的事,皆成過眼煙雲。
其實,人生本就是一場夢。但是看你做的是美夢還是惡夢。
如果你的人生是努力、拼搏、上進的人生,那你的人生必定是充實的人生,那麼,你做的就是美夢。
相反如果你的人生碌碌無為、醉生夢死,那麼你的人生必定是空虛的,那麼,你做的就是惡夢。
人的一生到最後,結果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有沒有亨受這個過程。
-
3 # 禪語人生
人生如夢,取自佛經。用來形容我們遮蔽人生真相,假裝一切都不會發生的狀態,這種狀態,佛法稱之為無明。
無明,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光明,因為沒有光明,所以處在黑暗中的我們,看不清真相是什麼,活在自我構建的夢幻中。
在夢裡自我就是絕對的中心,一切都應該按照我希望的,我認為的來發生,我的想法應該被重視,我的意見一定會被肯定。我們只考慮自我的感受,所有心思只圍繞著自我的舒適和安全,一心認為自我滿足了,全都順心順意了,才是幸福人生。卻不知道,這恰恰是煩惱和痛苦的根源。
人生的真相,對於自我而言就是苦難。一切都會無常變化,最終我們都要失去。可為什麼我們平時感受不到苦呢?甚至大部分時候,感覺人生還挺不錯。這是因為,自我會採用一種保護機制,把可怕的真相,遮蔽在我們的生命之外。人性最恐懼的失去就是失去青春、失去健康、乃至失去生命。對於老、病、死這些根本恐懼,自我會讓我們活在一種:我和我愛的人,都不會生病;我和我愛的人,還不會死的錯覺中。
所有被發現生了重病的患者,第一反應都是無法相信,就是因為我們都活在錯覺中。真相是什麼當然人人都知道。我們知道無論是誰,即使是年輕人甚至只是個孩子,都可能在任何時候,生任何的疾病。可知道對我們沒有殺傷力,我們依然不好好的對待自己的身體,依然沒有辦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總是有種種的理由讓自己放縱,揮霍青春和健康,當疾病真的來了,我們真切的感覺到死亡接近了,才會開始恐懼。
我們當然也知道人人都會死,自我給我們營造的錯覺是:現在還不會死。這是一個很高明的障眼法,“現在還不會”意味著很多年以後,我們要很老很老了才會死去,還早著呢,自我為之深信無疑。我們就這樣遮住了眼睛,讓自己活在苦難永遠都不會來的美夢中,以為看不見就不會發生。然而,真相之所以稱之為真相,就是因為一定會發生,或早或晚而已。
我們一直都在努力追求滿足自我,就算一輩子順風順水,但是,每個人早晚都會老。甚至我們中的一些人,還沒來得及老,就病了,就死了。
我們當然知道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但無常都應該發生在別人身上,都是別人家的事情,我身上,我家裡肯定都不會發生。這種看似可笑的狀態,真實的呈現在每一個自我為中心的生命形式中,存在在聰明、有學識、有能力的你、我的身上。
看清人生本苦的真相,就會明白,苦難,逃不掉也避不開,抗拒是沒用的,夢幻不過是自我欺騙的虛假幸福,真實面前的自我保護。
佛法的智慧被稱為明燈,照破無明的狀態,讓處在黑暗中的我們,看清真相到底是什麼。任何事情的發生,都符合緣起的智慧,只要條件具足,該發生的一定會發生,和好、壞、對、錯都沒有關係。和我願不願意,是否允許也沒有關係。不是我想要的,就必須得到,不是我認為對的,才能發生。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求不得的苦,和錯事發生產生的煩惱。煩惱和痛苦的根源,就是因為我們這種看不清真相的夢幻狀態,對真相的恐懼、遮蔽、不允許的狀態造成的。
【金剛經】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夢幻泡影,貼切的形容了無明的狀態,我們看似聰明能幹的活著,其實都是活在虛假的夢中。只有作如是觀,看清如實的真相了,才能從無明的夢幻中醒來。不再自我欺騙,看清真相活著,就是生命的覺醒。
-
4 # 東山黑皮
人生確實一場夢,情嗔怒怨都多餘。
我以為最好的人生,應該如同一顆草籽,隨鳥糞落到哪片土地,就在哪片土地破土。喝露水,飲秋風,可以慢慢長大,也可以迎風拔高。可以半路夭折,也可以志在沖天。可以枝稀葉疏,也可以枝繁葉茂。
我以為最好的人生,是不必把自己當人。像個純粹的動物,捕獵,交配,爭奪,死去。沒有所謂的陰謀詭計,也不在乎生死別離。
我以為最好的人生,就是活成植物的一個人。動也不能動,吃喝拉撒都由人,拒絕生長,放任衰老。即使有思想,也任其淪為無用之物。
可是沒有一個人願意像動植物一般過完一生,他們生生造出了陸離世界,生生造出了爾虞我詐,生生造出了愛恨情愁。可是這本來一場春夢,你找個地方躺下,進入夢鄉。冬天時,你仍然躺在原處。
千山萬水都是假的,人來人往何曾有過?
-
5 # 物語情歸
面對這夢一般短暫的人生,我們能拼搏,積極努力奮鬥,不虛度年華努力向上,才能體會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這是積極的一面。
反之,如果人生在世,貪戀金錢和美色等,讓人迷失了心智,喪失了本性,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到了臨終,才會感嘆人生一夢,紅塵中留下了許多遺憾,到頭來什么也沒留下。這是消極的。
因此,“人生一夢”我們在發出這樣的感嘆之後,我們才知道如何在短暫的人生中,創造一種有益於社會和家庭的價值,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
6 # 糖果樂園
“人生如夢”!自然想起《金剛經》中的經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學經典奧妙不可言,猶如佛主拈花一笑。在於體悟! 我們只能僅用有限的語言表達粗麵意思。
人生,從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牙牙學語,逐漸過度到年邁體衰,期間經歷的生老病死,無論你貧窮富貴,美貌醜陋,人人皆無一有例外。人生八苦都如影隨形。伴隨我們一生。走的時候,這世間萬物,又有什麼能夠帶走!
就好比昨日的種種現象,喜怒哀樂,吃過的飯,喝過的水,說過的話,哪一種可以停留在當下片刻,早上還晴空萬里,一會便烏雲密佈,以及花草樹木的盛開凋零,都在告訴我們,人生是無常的。沒有永恆的存在,一切都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如一場夢一樣。夢醒後,終究是空!
也如道家如說,一切皆自然規律。早晨日出升起,傍晚日落而下。生老病死,也如春夏秋冬。萬事萬物都在變化,都在遵循著自然規律的演變。所以,我們活一世,不必執著一切現象,以平常心看待。像草木一樣活著,Sunny雨露也好,狂風暴雨也罷,坦然接受它的到來。
-
7 # 蠻王大帝
人生如夢,不只是文學作品中的表述,而是人們對於人生的一種真實感悟。
人生在世,總是在現實與虛幻之中掙扎,而人生的虛幻感,也被古往今來的人們形容成了“夢”。
中國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寓言故事,叫做“莊周夢蝶”。早在戰國時期,莊子就意識到現實與虛幻的分離,寫下夢蝶的故事。他說,我晚上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翩翩飛舞的蝴蝶,可是醒來的時候,我還是好好的一個人,我就犯糊塗了,不知道是我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我。幾乎每個人都會產生現實和虛幻的疏離感,莊子講完這個故事,被後人大事推崇,延伸出“人生如夢”這個人生哲學。
一方面,歲月匆匆,人生不過百年。當我們不再年輕,步入中年、老年,日子過得是那樣的快,什麼也沒有幹,一天就過去了,一個月就過去了,一年、一輩子就過去了。我們回望流逝的光陰,都不明白時光為什麼過得這麼快,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樣,我們就到了現在的年紀。
除了面對歲月的無奈、無力,另一方面,人生如夢有時候還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當生活不如意的時候,我們多麼希望人生就像一場夢一樣,當我們醒來的時候,所有的不如意、不快,都能統統的消失。
不管是哪一種感慨,我認為還是要抱有“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豪邁,既然人生匆匆百年,那些不如意又算什麼呢,痛飲一杯美酒,舒舒服服地睡一覺,醒來該幹嘛幹嘛吧!
回覆列表
佛門的《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釋迦文佛告訴我們世界的真實相,這可不是形容詞,就是說我們這個眼見的世界實際上是如夢幻般地存在和顯現的。比如我們都有過睡覺做夢的經歷,在夢中,我們的身體沒有這樣的障礙,可以四處遊蕩。也可以更換各種夢的場景,隨心所現,唯識所變。
在現實生活中,我有時候走在大街上,看著周圍的人群活動的樣子,忽然會有一種不真實感,這些人都十分怪異地左右動搖,身影看上去恍惚不清。
這在道家就如《道德經》中所言,“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在這種帶著別樣光明的境界中,我能見到這多重世界各類形象。
至於文學作品中“人生如夢”的觀念,多半是形容當事人面對世事變幻無常的內心情緒和抒發感嘆,並不是真實描述如夢如幻的人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