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上課的時候老師說,可以看魯迅先生的作品培養思維,千萬不要學習他的寫作方式?因為魯迅先生喜歡用「的」字,且有當時時代背景下的翻譯腔。高中生,聽後頗為不解,故來請教。
7
回覆列表
  • 1 # 陳一逛

    老師並沒有說錯,魯迅先生的寫作方式跟時代有關,他的筆是他的武器,是刀,人槍,是劍,在那個時代需要先生衝鋒陷陣,而且先生本身讀書很多,耍起來遊刃有餘。在今天你去學習他的寫作方法,別人會表示,你寫的啥啊?你的敵人是誰呢?東施效顰,總是不太好的!當然偶爾學學用用是可以的!我就是!而且很喜歡魯迅!

  • 2 # 大浪淘沙說古今

    這個老師的言論聽不得。別說當初白話文剛剛興起之時,就是現在,也有把“的地得”簡化的趨勢。過分咬文嚼字,就有“茴字四種寫法”的窠臼氣。

    無知者無畏,對先生的嘲弄自以為得計

    孔乙己大概確定已經死了。有人以為是病句。這是無知!全篇對孔乙己的冷嘲熱諷,對孔乙己邊緣人的無視,最後一句是點睛之筆。寫過文章沒有?知不知道作者對文章收尾最重視?

    簡單的一句“大概確定”勾勒出的是敘述者的漠不關心。還用什麼能比這更加貼切?精妙至極!

    還有總被人提起的倆棵樹,說是重複,廢話。不由自主的重複,才能說明敘述人枯燥乏味的心境。為此我曾經仿寫過:

    女神終於答應我約會了!嗯,五月一日是幾號?我可得好好準備……

    正常人都能分清五月一日是幾號,為什麼“我”會分不清?喜出望外罷了。單獨拿出來,看著也像病句。但有時候病句是作者故意寫出來營造意境的,自己看不出來就竊喜找到了短處?那隻能暴露你的智商!

  • 3 # 粗麵細糧

    說這話的老師真是好老師,他崇拜魯迅想讓自己的學生了解魯迅,但又怕學生真學習魯迅招惹事非而終生吃苦。我喜歡、我同情、我心痛這樣的老師!

  • 4 # 弱智浩二D

    我感覺這是老師在關心學生。魯迅的時代和現在不同,他在《吶喊》中希望喚醒四萬萬人,所以鋒芒畢露。但他後來發現醒者不多,開始《彷徨》。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鋒官,但不是政治家。總而言之,他的寫作方式會被當權者反感,若你不是革命者,就不要學。

  • 5 # 林溪赤峰

    答:據查,所謂“千萬不要學習他(魯迅先生)的寫作方式”是“老師說的”,純屬放狗屁,因為從來沒有哪個老師說過這樣的話。

  • 6 # 夏普洱

    讀魯迅先生的作品,先要了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他的作品很有地方特色,文章中引用紹興的方言比較多,一般中學生難以弄懂。另外他用的寫作手法,就現代人看來琢磨不透,譬如“我家的門前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還是棗樹",現在的中學生認為是哆嗦,重複,語句存在毛病,為什麼不直接說我家門前有兩株棗樹呢?何必這樣湊字數呢?魯迅先生為何要這樣描述呢?其實在舊社會,文化受政治方面的制約,好多要表述的思想內容,只能隱匿入文字遊戲之中,靠讀者從中體會出來,一般的讀者無法悟出其中的深刻思想,必須反覆多讀幾遍,還不能斷章取義的去分析,而要結合全文的內容加以思考,才能領悟文章中的實質,就不會幼稚地說語句有毛病。從文章中得出大家都栽一樣的樹,沒有異類果樹的存在,即使有也會被砍掉,結果再栽上同樣的樹,所以到處是棗樹,這樣能讓讀者產生廣泛的思維空間,慢慢地品味領悟出其中所表達的中心思想,所以讀魯迅先生的作品,確實能開發學生的思維意識。但沒必要仿學他的寫作模式,現代的社會開放包容性比那時好多了,言論已自由,沒必要拐彎抹角地表達,有什麼就直接說出來,魯迅先生在當時是不可能這樣的。尤其他的雜文,有時一句話全部用數字,符號加字母寫成,現在的學生讀起來也是很費勁的,時代不同了,再沒必要去學魯迅先生的寫作方式了!謝謝邀請!

  • 7 # 通古博今農民工

    糊塗話。魯迅全集中各類作品種類方式繁多?論點論據旁引博徵點型人物鮮明,怎麼個"不要學他″呢?文章的邏輯性和文學的大眾化誰寫也是一樣差不多?但具體內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這一個″的特殊性?

  • 8 # 老虎他爹

    首先,老師的看法只是他個人意見,對於文章,每個人可以有每個人的見解,聽聽而已,不必當真

    如果猜的不錯,老師的意思是魯迅的文章在文字技巧上半文半白,且有翻譯腔,於今閱讀不便。

    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

    1、魯迅的譯文中,確實有許多難以卒讀,句子過長,“硬譯”過多,此外魯迅先生早年的一些科普文章,也是太偏長句,確實不足師法。

    2、魯迅好用一些生僻字、生僻詞,比如“涅伏”,今人多譯作“神經”,這是嚴復先生的翻譯,他從佛經中引入這個詞,確實很巧妙,只是普通人對佛經亦不太理解,而魯迅中年時曾讀過一段時間佛,曾對郁達夫說,釋迦牟尼是真偉人,我所困惑的,他早就回答了。可讀了一段,又放下,對郁達夫說,佛經說的有道理,但沒什麼用。後來魯迅患病,郁達夫來探望,魯迅給他講了一個黃色笑話,郁達夫很吃驚,魯迅說,是佛經裡的,郁達夫回去查,卻沒有查到。總之,魯迅對佛經很熟悉,所以能體會出“涅伏”之譯的巧妙,但對普通讀者就不太合適了。

    3、魯迅的一些句子比較古奧,這是受章太炎影響,雖章太炎並未將魯迅視為弟子,但魯迅始終對章太炎持弟子禮,章太炎曾以駁論馳名,也是半文半白,但他的句子更彆扭一些。這種來自文言文的句式上追經典,如果對經典比較熟悉的話,自然能明白其所來由,從而產生新的審美空間,但今天讀者已經不太閱讀經典了,即使閱讀,也不再背誦,肯定不會在字句層面有所熟悉,所以這種寫法已經不太合適。

    所以說,魯迅的寫作方式確有不適應時代需要的方面。

    其次,魯迅寫作方式也有很多優點

    魯迅寫作時代正處在文白轉換時期,白話文還沒有確立傳統與規範,所以魯迅寫作偏文言也是可以理解的,整體來說,在白話文學層面,魯迅要算是當時最優秀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有許多優點。

    1、用字儉省、結實。現在人寫文章比較鬆散,動輒就是“雖然……但是”之類的連線詞,我剛入雜誌社時,老師給我講了詩人鄒荻帆先生的典故,說鄒先生當年進媒體時,寫了一篇文章,老師直接扔回去,告訴他把所有連線詞先刪掉。鄒荻帆很奇怪,說沒連線詞這文章還怎麼看啊?後來他真的刪掉了,再看,居然能看懂。從那以後他就明白了,能少寫一個字就少寫一個字。我是學中文出身的,覺得連線詞必不可少,老師這麼說,我當時心裡很不服氣,但後來按這個方法做,果然是能看懂的,而且比較好看一些。(要特別說明的是,在這裡回答問題不是寫文章,我自己寫文章從來要刪幾遍連線詞和多餘的字,這樣的花很多時間,而回答問題不是認真的文章,隨手一寫,請無聊者別沒事找事。)這種功夫,包括我從中文系,都沒有老師教我,是做了編輯後才懂的。回頭再看魯迅的文章,就覺得非常紮實、流暢,這種比較樸實、流暢的文風,特別應該提倡,今天中學教育讓孩子動輒亂抒情,導致很多人到了成年依然無法用中文寫作。

    2、敘事節奏優雅,有晉人之風。魯迅語言閒散,卻不鬆散,可惜中學教育逐字逐句解讀,反而讓人看不到這種風格。任何文章,這麼讀,都必然會倒胃口。文章是一種表演,放棄體悟,而是用科學的方式來逐一闡釋,則文氣必斷,斷了文氣,文章就是死美人了。

    3、魯迅文章有穿透性,能一語道破,因為他腹笥甚寬,常出人意料,犀利文章易引人反感,而“犀利+新知”往往引人興趣。魯迅並不是單獨在表演憤怒,他在展示態度時,常夾雜一些人們不瞭解的知識,所以讀者輕易不敢反駁,瞭解了他所談的那些東西,才知他為什麼會有那樣的態度,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這種“合理的憤怒”的尺度拿捏,非文章老手不可。

    很多讀者把魯迅讀成犀利、憤怒,那就是讀淺了,與同時代作家比,魯迅態度很少極端。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很多人是從魯迅思想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做出過度解讀,這我是不能贊同的。

    在同時期作家中,魯迅文筆算不上犀利,至少遠不如吳稚暉等人。民國時代文風如此,絕大多數作家都有刻薄、暴躁、簡單化的一面,魯迅概莫能外,只談這一點,說明壓根就不瞭解魯迅所處的時代背景,閱讀他同時代人的作品太少。

    魯迅能成名,絕不靠罵人狠厲(他初期以小說成名,當時還沒寫雜文,看看同時期陳獨秀等人文章,去掉髒字和簡單粗暴,基本就只剩下標點符號了),而是他的思辨與文字的成熟。

    魯迅寫作方式有其優點,但如果是一味模仿,冒充“二魯迅”,那顯然不行。作為寫作者,模仿任何一個作家都不太合適。當然,初期作為寫作訓練,可以這麼做,可惜很多人只能學到魯迅不足的一面,學不到他真正優點的那一面。

  • 9 # bj山那邊是海

    答:老師說的是對的。 魯迅(1881~1936),偉大的革命家,諷刺家。他的作品像“匕首”,似“投槍”,刺向“腐朽”、“腐敗”、“專治”和“愚昧”的社會。 魯迅從學醫,到改為寫作,經歷了複雜的思想歷程。魯迅曾說“醫術只能拯救人的身體,而文學可以醫治人的靈魂。”而千瘡百孔的中國,落後滴根本原因~就在於思想! 從“阿Q”、“孔乙己”、“華老栓”到“祥林嫂”,一位位鮮活的人物~被魯迅用“白描”的手法,描繪滴淋漓盡致!而當今社會中的“阿Q”又不乏存在。 魯迅從孩提時代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到成長期間經歷的《狂人日記》,到學醫時,致力用《藥》拯救“三寸金蓮”病態下的社會。直到最後“喘不上氣來”的《彷徨》和《吶喊》。 毛澤東曾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魯迅的作品引導和激勵著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的方向,與讀者一起在“字裡行間都寫滿了吃人”的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知否》裡面讓觀眾恨得牙癢癢的小秦氏是個什麼樣的人?真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