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媚之夭夭
-
2 # TonyDeng
志向高於能力。宋神宗與王安石,均為好大喜功之人,所以一拍即合,才能共同演出變法大戲,然而終究是能力不及,以致不倫不類,弄出大問題,北宋之亡,由此種禍。
-
3 # 西魯
一句話,想法太多務不住實。
這大概就是被諡為“神”的原因吧。改革關乎國運,歷史上成功的鮮有,社會的進步都是逐步積累的,躍進式改革往往成為笑話,因此成功的改革必須是,其一達成社會共識,不改不行,怎樣改也很明晰。其二推動改革者佔有絕對優勢,徹底掌權,上下支援,反對者敢腹誹不敢明言。其三,操作者都是成熟的政治家,公開透明,務實低調,很好協調各方利益,士紳群眾絕大多數擁護,允許反對者說話。
神宗呢,有急切的想法,而一意孤行。任用左浱王安石,除了道德文采,更象偏執狂,士大夫都站在了對立面,無恥投機者成了變法執行者。許多新法不切實際,成了執行者敲詐勒索的工具。神宗與王安石怎能成功!用民間的話,聾子治成瞎子了。
-
4 # 九魚亭
宋神宗趙頊是北宋一位有作為、有抱負的皇帝,他一心想興盛國家、增強軍力、轉變積貧積弱的現狀。神宗支援王安石改革變法,在各方勢力的強大壓力下,神宗堅持了下來,因為他相信他的努力不會白費。
事實上改革是相對成功的,國家財政收入大幅提升,軍事實力增強,還進行多次對外戰爭,熙河開邊就很成功,還收復了大量土地。最後的失敗來自西夏戰場,一次是五路伐夏的靈州之敗,另一次是永樂城之敗。
很多人認為對於宋朝來說兩次戰爭是失敗的,靈州城下和永樂城之役確是戰敗了,但縱覽全域性,宋軍在大多戰役以全勝收場。比如蘭州、石洲、夏州、銀州等地,基本都成為了北宋的版圖。
所以在這裡只能對宋神宗的失敗掛上引號,一定程度來說熙寧變法是成功的,戰爭的目的也基本達到,我們就來分析下靈州城之敗、永樂城之敗的原因。
天氣嚴寒
對於北宋來來說,大多數地區的溫度不會太低,而西夏則是西北苦寒之地,本身宋神宗是明白冬天開戰對宋軍不利。只是西夏梁太后囚禁西夏皇帝的時間比較湊巧,西夏內亂讓神宗意識到機會來了,神宗害怕失去這次機會,只能在冬天賭一把。
種諤的鄜延路一路挺進,如遇無人之境,西夏軍全面潰退,但因為天氣問題,下起大雪,溫度降低,士兵開始大量減員,再加上糧草一時沒有運到,只能撤回宋境。不只是種諤的鄜延路,五路大軍都得面對嚴寒的天氣,很多人不是被西夏人殺掉的,而是死於惡劣的天氣。
神宗用人不當
五路伐夏其他將領基本都沒有問題,偏偏神宗選擇了一個富二代高遵裕負責環慶路,而高遵裕在靈州城即將被劉昌祚攻下的時候,命令停止攻擊。這一切只是高遵裕在貪功,他害怕劉昌祚搶了他的戰功,事實則是宋軍貽誤戰機,西夏挖黃河水淹宋軍,後勤糧道被截斷,於是乎慘敗而回。
(宋神宗趙頊)
永樂城之戰,神宗不用種諤當統帥,而再次用另一個名叫徐禧的人,在永樂修城,還沒有水源。在西夏30萬部隊的圍攻下,以3萬對30萬,徐禧還楞和對方死磕,這不是找死。於是乎宋軍全軍覆沒。戰爭的主導權是領兵將領,可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傷亡人數偏多
為何很多人說戰爭是以失敗告終,原因就是宋軍傷亡太大,當然西夏人死也不少。單單永樂城一戰,宋軍加民夫死亡20萬人,這都是北宋在神宗之前根本沒有發生過的,所以失敗被人放大。
史料記載“水砦為夏人所據,掘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太半。夏人蟻附登城,尚扶創拒鬥。珍度不可敵,又白禧,請突圍而南;永能亦勸李稷盡捐金帛,募死士力戰以出,皆不聽。戊戌夜大雨,城陷,四將走免,禧、舜舉、稷死之,永能沒於陳。”
戰爭的失敗,改革舉步維艱,讓神宗徹底失去了信心,在他死後所有的一切恢復舊制,加上那些士大夫歪曲事實,才讓神宗的名譽毀於一旦。
-
5 # 勝馬笀鞋
無識人之明,心智不堅定。是宋神宗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宋神宗一心想恢復漢唐舊疆,可是在王安石卸任宰相之後,宋朝對西夏的戰爭中,他卻用了一心只想爭功的外戚高遵裕和志大才疏的徐禧這兩個蠢貨,導致這場本來非常有優勢的戰爭最後一敗塗地,損失慘重,這是宋神宗無識人之明。
在熙寧變法中,宋神宗既想靠王安石進行變法來增加財政收入,又想用司馬光來幫助他穩定人心,這樣的投機心理就是他心智不堅定的最好證明,如果他投機成功也就罷了,可司馬光和王安石根本是水火不容的兩人,一方面想推行變法,一方面卻又想重用阻止變法的人,導致朝堂之上反對變法的聲音非常劇烈,也使得變法的推行異常困難,這完全是自己給自己挖坑。
在後世人看來,也許有人覺得司馬光和蘇軾,蘇轍等人都遭到了王安石等變法派的迫害,但這只是站在他們的利益角度來看的,如果站在變法派的利益角度,不把這些人完全剔除,變法根本不能推行,而宋神宗,缺乏這樣的魄力。和王安石比起來,他的心智太不堅定了,在熙寧變法之前,王安石和呂公著,司馬光,蘇軾等人都是好友,但是在變法之後,他立刻將這些反對他變法的人視為死敵,很多人只看到他的偏執,但是殊不知,要變法,就得有這樣的偏執才行。
不將阻擋你變法的人都打壓下去,你如何能推行變法?
為了證明自己的決心,王安石甚至提出了在當時看來是大不敬的“三不足”言論,既“天變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恤。”這在當時看來是非常駭人聽聞的言論,就連宋神宗都嚇了一跳,但是王安石竟然敢說這樣的話,這就證明了他堅持改革變法的決心,一點都不會動搖,但宋神宗與之相比起來,決心就大大的不足。
在變法最開始的時候,宋神宗是堅定支援王安石的,但是,因為他沒有將朝中的反對派徹底壓下去,這些人經常上書斥責變法的弊端,這讓宋神宗長期處於一種自我懷疑狀態,如果他沒有看到這些人上書的話,他就不會經常自我懷疑,可就是因為他經常看到有人反對,他一直都在懷疑變法到底對不對。
他既在推行變法,又在懷疑變法,這是一個無解的難題,這給他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壓力,這個壓力曾經爆發過一次,就是在太后和神宗的弟弟都勸他罷免王安石的時候,他曾經衝著他弟弟說了一句:“皇帝讓給你來當好了!”
這話把太后和神宗弟弟都嚇得不行,不敢再勸阻他。作為一個皇帝,能說出這樣的話,可想而知神宗心中有多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得不到釋放,並且還在不斷增加(因為還有反對派在不斷地反對),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壓力下,我覺得這也許是宋神宗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宋神宗是一個很有志氣的皇帝,但是不夠鐵血,意志不夠堅定,要麼不變法,要麼變法,既然決定變法,就不該再動搖,因為他不夠鐵血和堅定,最終害苦了自己,也徹底傷了王安石的心,他恢復漢唐舊疆的宏願也因此徹底成為泡影。
回覆列表
宋神宗一心勵精圖治恢復漢唐舊疆,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的失敗?
客觀的說,宋神宗是一個很有抱負的皇帝!也一心想透過改革改變現狀,重用王安石,力推新政,但是最終是心有餘力而不足以失敗告終!
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新政的失敗呢?
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反對派的勢力很強大!宋神宗,看到國力潺弱,民生困難!就想透過改革來改變現實!
即位不久的宋神宗就召王安石進京,力推新政,歷史上叫“熙寧變法”,也叫王安石變法!新政的內容主要是:均輸法,青苗法和農田水利法!
新政的推行,阻力重重,但一實施效果還是不錯的!
宋神宗看到了效果,就更加支援王安石,進一步推行新政!
由於新政的實施,大大的削弱了守舊勢力的利益,紛紛抱團阻礙!就連太后,皇后,太皇太后都阻止新政!這些龐大的勢力阻礙,讓宋神宗改革的決心開始搖擺了!
面對守舊勢力的咄咄逼人,宋神宗暫緩新政推進,也罷免了王安石,是新政失敗的根源之一!!!
二,同西夏兩次戰爭的失敗,讓新政的推進舉步為艱!為了擴復疆土,公元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宋神宗以為是天賜良機,就兵分五路攻打西夏!
由於戰前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又是遠戰,糧草跟不上,不得不撤兵回國,無功而返!
公元1082年,西夏三十萬兵馬攻打大宋的永樂城!
宋神宗兩次戰敗,既耗了人力,也耗了財力,本身國力江河日下,無異於雪上加霜!在這個時候還推進新政,自然是不合時宜!於是新政的戛然而止,到失敗在當時很正常!
神宗本人的搖搖擺擺!
舊勢力的堅決抵制!
都是新政實施的障礙和失敗的根源!!!
三,宋神宗的早逝,也是新政失敗的另一個根源!宋神宗對改革,非常的支援!
由於舊勢力的龐大和抯礙,宋神宗為了平衡也在妥協!甚至中斷改革!
在宋神宗的想法裡,就是給多點時間,讓舊勢力慢慢的接受!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憂鬱的宋神宗在公元1085年,早逝了,才僅僅38歲!
宋神宗的早逝,直接讓新政停下來了!
由此可見:宋神宗新政的失敗主要是上面的三個原因!畢竟新政的推進觸犯了舊勢力的根本利益!他們的阻礙就是絆腳石!也是根源所在!